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623-医旨绪余 >

第6部分

623-医旨绪余-第6部分

小说: 623-医旨绪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卷
二十六、四时脉说
属性:或有难予者曰∶脉有七表、八里、九道,而无弦、钩、毛、石,书何谓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也 
,且其义安在?予曰∶此阴阳升降之理也,三才原一太极。春弦者,肝之脉也,与胆为表里。夫阳气自 
地而升,此时其气尚微,在半表半里之间,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夏脉钩者, 
是阳极而阴生也。夫钩本大而末小,夏至一阴生,夏月六阳之气尽升,其脉来大而去小,故曰钩。秋脉毛 
者,此毛字读 
作毫字,《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正是此义。明阴气自天而降,轻细以浮,故曰毛。冬脉石 
者,冬令万物潜藏之时,是阴极而阳生也。肾主其令,肾属水,主闭藏,沉而有力,如石之在水中, 
故曰石。夫升降浮沉之理,变化无穷,岂凿凿之七表八里九道能悉耶!且脾胃平和之脉,不大不小, 
不短不长,难以明状,惟以意消息之。彼二十四歌者,正如以管窥天也,噫! 

上卷
二十七、问伤寒桂枝汤用桂枝说
属性:或问生生子曰∶伤寒书桂枝汤后有云∶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与之则表益实,而汗益 
难出耳,则是以桂枝为固表药也,何麻黄汤中又用桂枝为臣耶?生生子曰∶考方疗疾,全在体认气味。《 
衍义》谓桂大热,桂味辛甘,主温中,利肝肺气,为诸药先聘通使,温和荣卫,宣导百药,无所畏。然桂 
枝汤用桂者,以其卫为邪袭,则气不固,故汗出恶风,桂枝味辛甘,阳剂也,阳剂其行快,入咽则先布 
散,充达百骸四肢,无处不至,此散之之意也。至于止汗,自是芍药,芍药味酸,阴剂也,阴剂入咽,其 
行迟,故先散之而后收之,一开一合,邪气散而真气不过泄,以 
致于适中,非谓桂枝能止汗也。麻黄汤用桂枝为臣,亦以其辛甘发散为阳,若谓其实表止汗,将安用 
之?盖以其寒伤荣,桂枝(能佐麻黄而散寒邪)温和荣卫,则邪自不能容留,汗出而解也。桂枝汤后叮 
咛不可与者,为内有芍药,寒既伤荣,发热无汗,复用酸寒收敛之剂,则邪无从而出,表乃益实也, 
非谓辛散能实表也。风,阳气也,阳主散,风伤卫,则气散而汗出。寒,阴气也,寒主敛,寒伤荣,则 
气敛而无汗。故治法,无汗要有汗,取辛散能发汗也;有汗要无汗,取酸收能止汗也。俱用桂枝者, 
以其既能发散,而又能温和荣卫也。予故曰∶考方疗疾,全在体认气味。 

上卷
二十八、气郁胁痛论
属性:或问治气郁胁痛,有谓达之者,有谓泻之者,于达、泻二字,还有说否?生生子曰∶胁者,肝之 
部分,又足少阳经所行之地,此经多有余,《经》曰∶“东方实。”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盖人于日用之间,不能恬 
淡虚无,而纯合乎天和;惟不能恬淡虚无而合乎天和,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则生郁,郁久则生火,壅遏经 
隧,充塞清道,而痛作矣。至于痛极而涌吐酸水者,犹洪范所谓曲直作酸,乃肝胆之咎征 
也。《经》曰∶“木郁则达之。”启玄子谓吐之令其条达,此固一说也。然于“达之”之义,犹有所未尽 
焉。达,是通达之达,非独止于吐也。木郁于下,以柴胡、川芎之类升而发之,以顺其挺然之性,正所谓 
因曲而为之直,又谓从其性而升之,皆达之之义也。仲景小柴胡汤,治少阳胁痛,以柴胡为君,得其旨矣 
。《经》曰∶“有余者泻之。”今肝实而胁痛,固宜泻之矣。本草列青皮、香附、黄连、白芍、柴胡、川 
芎之类,均为泻肝之剂,苟不择而用之,吾未见得志也。何者?夫青皮、香附,泻气之冲逆者也;黄连、 
白芍,泻血之沸腾者也。《经》曰∶“上者抑之”,为其当下而不下,故用此辛酸苦寒之剂,以泄其冲逆沸 
腾之势,使之降下,以致于平而已,此正治法也,群皆识其为泻也。至若柴胡、川芎之所以为泻者,则异乎 
是也。盖柴胡、川芎,升发肝胆之清气者也。《经》曰∶“下者举之”,为其当升而不升,故用此辛甘苦 
平之味,于阴中提阳,以扶其直遂不屈之性,使之上升,以复其常,是清阳升而浊阴降也,正前所谓木郁 
则达之之意,此从治法也,群皆未识其所以为泻也。《经》曰∶轻者正治,重者从治。又曰∶轻者可降,重 
则从其性而升之。又曰∶“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过者,谓郁实而为火也。折之者,为裁之 
也;畏者,如木郁之病,用辛散属金之药,而排闼其纷伙,剪伐其猖獗,以致于中和,乃拨乱反正之意也 
。此皆识 
阴阳升降之理,顺逆之势,有如是耳。噫!苟为医而不明阴阳升降之理,顺逆之势,则用药安能识其 
正哉!且夫人与天地相流通者也,即举肝而言之,在天为雷,在方为东,在时为春,在五行为木,在 
人为肝,运动之气,皆相参焉。故张子和曰∶胆与三焦寻火治,肝与包络都无异。丹溪曰∶此指龙雷 
之火而言也,在人以肝胆应之。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彼阳气久伏,壅遏于九地之下,则品物为之潜藏 
,当其升发之际,必轰然迅烈,大发声震,惊于天关之外,然后品物咸亨,此势也,理也。今木郁之 
病,亦近之,木郁于下,则春升之令不行,以故痛而猛,猛而吐,吐而愈者,亦均此势也,均此理也 
。知夫此,则凡造物之所以有升降顺逆者,皆得以遂其正矣,于用药乎何有。 

上卷
三十、咳嗽
属性:生生子曰∶古云∶咳者,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者,谓有痰而无声,脾湿动而生 
痰也。今曰咳嗽者,既有声而复有痰也。然其病不一,有五脏咳,有六腑咳,有六气咳,有虚咳,有 
实咳,有水咳,有火咳,种种不同,用药亦异。观古人立方,多所重于肺部,有清肺者,有保肺者, 
有敛肺者,有泻肺者,有补肺者。五者,谓肺属金而主乎声者也。惟肺也,外统皮毛,为一身之护卫, 
内为华盖,作五脏之至尊,肺受百脉之朝,故病每干于肺,设不干肺,抑何咳焉?是以治咳必兼于肺 
。至于清痰降火,流湿润燥,补肾疏风者,莫明于《丹溪纂要》,条分列治,极为详尽;但主嗽多, 
咳少耳。学人宜于是而扩充之,则思过半矣。 

上卷
三十一、哮
属性:生生子曰∶丹溪云∶“哮者,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必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寒 
凉,必兼散表。”此深造病情者也。其间,亦有自童幼时,被 
酸咸之味,或伤脾,或抢肺,以致痰积气道,积久生热,妨碍升降,而成哮症。一遇风寒即发,缘肺合皮 
毛,风寒外束,弗得发越,内热壅郁,新痰复生,因新痰而致旧痰并作也。是以气高而哮,抬肩拮项, 
不得仰卧,面赤头疼,恶寒发热,治宜散表,表散热解,气道流通,庶亦暂可。有饮食浓味伤脾,不能运 
化而发者,脾伤则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壅塞经隧,肺气为之不利,则胸满腹痛,盗汗潮热,昼夜发哮 
,声如拽锯,治宜消食健脾,清痰利气,斯亦定矣。有房劳太过,肾水衰少,不能制火下降,火寡于畏, 
而侮所胜,肺金受伤,金伤则生化之源绝矣。病则下午潮热,哮声如雷,头疼面赤,盗汗烦躁,昼轻夜重 
,脉数无力。治当补肾制火,清金润燥,庶或得安。有气逆而发者,《经》曰∶怒则气上,有升无降。又 
曰∶大怒则火起于肝。又曰∶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肺虚不能平木,病则胸满胁痛,耳聋眼赤 
,气出如火,治宜抑肝利气。是痰也,气浓者,当劫而吐之,拔其病根;根拔又当速补中气,中气充实, 
痰不再作矣。 

上卷
三十二、喘
属性:生生子曰∶《内经》云∶“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满 
喘呕,亦属于肺,以肺主气者也。诸喘气逆者,乃阳火急数而然也。一呼一吸为一息,呼随阳出,吸随阴 
入,呼吸之间,脾受其气,通乎营卫,合乎阴阳,热则息急气粗,寒则息迟气微。今之喘逆,由火热而息 
急也,或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脾肾俱虚,或脾湿肿满,或本脏气虚,或瘀血伤滞,皆所以致之,要当 
合脉认病,合病制方,庶无差失之患矣。 
又曰∶方书有云治喘嗽者,有云治痰喘者,有云治喘逆气急者,有云气喘者,不可不分别明白,究治 
此病,虚实攸系匪轻。验今之喘嗽者,既嗽而兼有喘声也。痰喘者,喉中有痰,或出或不能出,抬肩撷项 
者是也。喘逆气急者,无痰嗽而独气急作喘声也。气喘者,较逆急势则稍缓耳。前二者,兼痰兼嗽,盖有 
杂症以干之,故治有汗吐下之不同也,后二者,乃本脏气虚,或阴虚火动,及产后喘急者,为孤阳几于飞 
越,治惟补之、敛之。攻补之不同,由虚实之异路也;少有差忒,则轻者重,重者死矣。予于喘嗽二病, 
寻究端倪,会类治法,逐证填方,不以重复自嫌,其间搜集不尽者,将俟后之明敏,藉此为左券云尔。 
喘而无汗者,宜解表。 
喘而有汗者,宜和营卫,固腠理。 
腹满,脉沉实者,为内实,当下之。 
发时有痰吐出者,宜化痰。 
发时有痰不能出者,宜开提之。 
食积痰逆者,宜导痰运脾。 
饮水多者,宜渗利之。 
久嗽不已,痰壅胸膈气实者,宜吐之。 
心火形肺者,宜清心热。 
气从小腹上冲,乃冲脉之火,宜调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以降之。 
脉数无力者,宜滋阴降火。 
产后喘急者,郭氏谓孤阳绝,阴极,为难治。 
本脏气虚及久喘,攻击太过者,宜人参、五味、阿胶之类补之。 
新喘气实者,宜葶苈、枳壳、桑皮之类泻之。 
肿满脾虚,不能摄水,上迫于肺,喉中作水鸡声者,或小青龙汤,或导水丸,桑皮、赤小豆、瞿麦之 
类决之。瘀血凝滞胸膈者,或韭汁之类以活之。 

上卷
三十三、论汗不可纯作血看当以气看为妥
属性:生生子曰∶《灵枢经》云∶“汗者,心之液”。又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故今人多认汗 
为心血也。愚谓五脏皆有汗,不独心有之也。《经脉别论篇》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 
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夫汗,不过一气而已。此气者,乃五谷之精,气静则化而为血,以养生身(《灵枢经》曰∶血者,神气也 
,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扰则越而为汗(不待化而气先发越也)。《易》曰∶“地气上而为云,天 
气下而为雨。”《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良以此也(启玄子注曰∶夫人汗 
泄于皮腠者,是阳气之发泄尔,然其取类于天地之间,则云腾雨降而相似也)。 

上卷
三十四、论五郁
属性:生生子曰∶《内经》有五郁之论,谓“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虽统 
揭夫郁之名,而未显言夫郁之症,与详明其达、发、夺、泄、折之义。惟是后之人认达为吐,认发为发汗, 
以泄为解表利小便,以夺为下,以折为抑其冲逆,意义未必非是,恐于经义未之尽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