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我的第一本家教书 >

第26部分

我的第一本家教书-第26部分

小说: 我的第一本家教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渗透到生活中去,使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2当孩子经过批评仍有偷拿东西的行为时,这时应引起家长的警惕,加强启发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现孩子闪光的东西和表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告诉孩子:做了错事没关系,敢于承认,改了仍然是好孩子。鼓励孩子讲实话,凡是讲实话就应给予表扬奖励。
  3孩子偷拿东西在年龄小时是无意识行为,但到上学之后,就会发展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因此,家长应尽可能在早期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先向人家打招呼,并得到允许;孩子拿家长的东西也要向家长打招呼。当孩子不这样做时,就应让他尝尝“拿别人东西的感觉”,发现这类事情后,要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并带着他把东西还给主人,并向主人道歉,同时应给予惩罚,如:不给买东西吃,不给零用钱等。
  4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改正不再犯,是可以原谅的,如果重犯就要受到惩罚。批评和惩罚都是针对孩子的行为的,而不是他的人格,所以不能让大家瞧不起他,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科学地、有分寸地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行为。
  鼓励与惩罚
  
  鼓励孩子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也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正视现实、克服困难,成为人格健康的人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注意不要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错误行为上。有的家长期望孩子懂礼貌、讲道理、尊重别人,然而他自己却总是大声训斥别人,粗暴地对待孩子。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事总是包办代替,没有给孩子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机会,所以改变家长的消极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家长不要训斥、嘲笑,而要鼓励、指导。
  矫正的方法有:
  1不给孩子消极的期望。孩子每做一件事时,家长都不要说:“你能做好吗?”因为这种怀疑会引发孩子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会想到:“我可能做不好”,以致在具体做时就会不刻苦、不努力,这种气馁的情绪,就容易导致半途而废或失败。
  2家长和老师不要给孩子提出过高或不合理的标准。标准过高,如:要求学龄前儿童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衣服穿得干干净净。这种过高的要求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和快乐。
  3不要设置“双重标准”。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自己却很松散,用另一套标准对待自己。如:要求孩子必须准时完成某件事情,自己却坐在那看电视。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孩子不服气,放松地对待事情。
  4鼓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而不是关注最终的结果。一般家长都是关注孩子的最终结果,如:作业得几分,考试结果如何。这样就容易忽视孩子平时的微小进步,就会使孩子产生不去做微小努力的习惯。孩子只有在体会到做事过程的愉快而不是结果时,才能培养和激励他完成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5鼓励和奖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孩子有了一个微小的进步,家长可以给孩子在墙上贴一个“小红花”,当获得了5个“小红花”后,家长可以给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但要注意这种奖励不可太多、太重,要注意奖励的意义,而不要辅张浪费,一掷千金。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8)
  迷恋电视
  

()好看的txt电子书
  现在一般家庭都有电视机,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或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况且一些动画片确实很吸引孩子,尤其是住楼房的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下楼玩,让孩子自己出去又怕惹事生非,所以宁愿让孩子在家里长时间看电视,也不让孩子外出,久而久之孩子就迷恋上了电视。由于孩子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低,对电视里的一些刺激镜头或情节不愿放过,吵着闹着要看,这样长期无节制地看电视,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对视力、消化系统、人际交往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总之对生理、心理健康发育不利。因此家庭应制定必要的规定,让孩子养成定时、定点看电视的习惯。
  矫正的方法有:
  1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事情,家长要起表率作用。电视可以吸引孩子,各种娱乐和室内外游戏同样也可以吸引孩子。因此家长要多牺牲一些时间,陪孩子玩,带他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去,要给孩子创造和提供多种有趣的活动。
  2当孩子按捺不住非要看电视,而这个时间又不适宜看电视,家长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分散注意力。如:家长应陪孩子下下棋、玩玩具、到广场去散步、踢球等,到了规定的时间再开电视。
  3帮助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其中规定出看电视的时间,如果孩子能遵照执行,按时开电视、按时关电视,家长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如果不按时关电视,大哭大闹,家长就可以把电视机“封”起来几天不看,采取处罚的办法,直到孩子认错并能遵守时间规定为止。
  4利用电视教育孩子。家长应充分利用电视来教育孩子,不要只让孩子在那儿看电视,家长不闻不问,这种任凭自己去理解、去欣赏的放任作法,对孩子身心成长不利。家长应关心孩子喜欢什么节目,对节目的内容和意思是否理解,听听孩子对节目的反映,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启发孩子动脑思考,从中使孩子获得一些健康有益的知识。
  破坏行为
  
  孩子由于活泼好动,常无意识地把东西损坏。有的孩子精力过剩,手脚不闲着或出于好奇心把闹钟、电动玩具拆开,想看个明白,弄个究竟。也有的孩子不懂得珍惜,玩具丢了、坏了无所谓,反正家长给买。也有的孩子因经常受大人的责怪、惩罚,产生不服气的情绪,用破坏东西的行为来向大人“示威”。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破坏东西的原因,来制定帮助他改正的措施。
  矫正的方法有:
  1对于精力过剩的孩子,家长要经常带他去宽广的场所,尽量让孩子把旺盛的精力发泄出来,越是好动的孩子,越应该让他动,不然孩子就很难安静下来。而且家长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少把孩子关在屋里。
  2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可以反复拆装的玩具,同时因势利导,启发孩子的创造思维。也可以利用家中废钟表、收音机等让孩子去拆卸,同时向他们讲述一点儿原理和知识,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好奇的愿望,又改变了孩子的破坏行为。
  3破坏行为有时与家长管教过于严厉,孩子经常受到伤害有关。因此,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也有的孩子用打碎东西来显示自己“强大”、“英雄”。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情着手,弄清楚孩子破坏行为的心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9)
4教会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感情。父母不要在生气的时候拿孩子或其他物品发泄,不然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也会拿东西或玩具出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应鼓励孩子把想法讲出来,并耐心地帮助他解决。如果他仍然乱摔东西或玩具,可以暂时把玩具收起来,待其冷静后再玩儿。
  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是一种幼稚心理,多数孩子在3~6岁间是处在“自我中心期”。这个时期孩子的特征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内涵,常常表现出喜欢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孩子看到别人家的玩具就顺手拿起来,说“我的”,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喜欢它”,这是孩子的正常发展现象,只有过了这个时期才会走向成熟。又如:当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表现得特别活跃,抢着说话,跑来跑去,拿各种玩具给客人看,忙个不停,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来疯”,这是孩子要求大家注意的一种本能行为。但是假如孩子年龄大了仍然要求大人的过多注意,纠缠客人,考虑问题、办事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需要为准绳,而且不如意就大发脾气,那就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矫正的方法有:
  1要矫正孩子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首先家长要给他充分而适当的关怀及注意,要及时表扬孩子的优点,使其心理得到满足并产生安全感。
  2不要过分的、不适当的关注。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会慢慢地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造成孩子日后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性,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3孩子在不能马上满足需求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冷处理”,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会自己停止哭闹,等停止哭闹后再满足他。这样经过多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采取哭闹的方式达不到目的,慢慢会减轻自我中心的任性表现。
  4创造“劣性刺激”的环境。所谓“劣性刺激”是指:饥饿、劳累、困难和批评,这种挫折的境遇可以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和独立性、自信心。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四面楚歌”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历挫折,增长他在困难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
  5当孩子发生伤病的时候,家长一方面应采取科学的就医态度,另一方面不要做出过度反应。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大惊小怪,特别担心,孩子会从大人的反应中得到暗示,误认为自己的病伤特别严重,时间久了,会在心理上、行为上养成高度自我中心的习惯。
  6要从小培养教育孩子自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使孩子的心理始终处在普通而恰当的位置上,而不是中心的位置。
  胆小恐惧
  
  恐惧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也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属性。各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恐惧的对象。2岁的孩子怕打雷,怕动物,怕父母离开自己;5岁的孩子怕黑,怕独处;6岁的孩子怕大的声响,怕被遗弃,怕魔鬼,怕单独睡觉,怕流血;7岁的孩子想像力丰富了,会怕夜间家里闯进人,怕打仗,怕天灾地震等;到8~9岁孩子的恐惧就会减少,但他们这时特别怕“丢面子”,或被人嘲弄。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恐惧心理没能得到正确适当的解决,就有可能在进入青少年或成年后产生恐怖症状或异常行为。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10)

()好看的txt电子书
恐怖症主要是对某些物体或环境产生恐惧,他们虽然明知这种物体或环境无害,不必要害怕,但却不能克服,也不能控制自己焦虑的情绪。根据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动物恐怖、广场恐怖、黑暗恐怖、血液恐怖、不洁恐怖、社交恐怖、高空恐怖等,尤以社会恐怖,动物恐怖最为常见。
  家长首先要区分孩子正常的恐惧心理和需要克服的恐怖症状。例如:的确有2~3岁的儿童因怕陌生人,发展到一见到生人就哭,以致无法与人交往,这时候家长就需要进行干预了。虽然孩子都有点儿怕黑暗,但4~5岁后因为怕黑,晚上闹着不肯睡觉等等,就需要家长帮助克服了。又如孩子幼年时有的担心父母分离或广场恐惧,到学龄后很可能产生“学校恐怖”。种种表现都提醒家长要从小培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