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重新认识你自己〉(克里希那穆提 >

第7部分

〈重新认识你自己〉(克里希那穆提-第7部分

小说: 〈重新认识你自己〉(克里希那穆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接受暴力为必然的生活方式,我们从两次世界大战所学的教训,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在你和我之间,堆砌起更多的围墙藩篱。那么,有心根除暴力的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不认为通过我们的或专家的分析就能有任何成效。我们也许会稍微修正一些自我的毛病,生活过得比较平静,多一点温情,不过这仍不足以使你透视一切。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去分析,分析的过程会使我们的心智变得极为敏锐,这份敏锐、专注与认真,将有助于我们透视真相。人尚无一目了然的能力,要想看清真相,必须先认清细节,然后才能跃进。

有些人想用“非暴力”的概念及理想来消除我们内在的暴力,以为只要怀着与暴力相对的非暴力理念,便能除去我们心内根深蒂固的问题,那是行不通的。人间已有数不清的理想和原则,充斥于圣书和经典之中,我们却仍然暴戾如故。因此,为什么不忘掉那些说辞,直接与暴力对质呢?

你必须付出全部的精力和专注力,才可能认出内在的实情,一旦你编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就消散了那股精力及专注力。因此,你能完全摒弃理想吗?凡是真正渴望找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爱的人,就不会把持着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会愿意活在现实真相之中。

你必须停止谴责,才能觉察出你愤怒的真相,因为你一旦怀着相反的理想,立刻就会苛责自己,于是你就看不到愤怒的真相了。如果你声称自己讨厌某人或憎恨某人,这虽然不是好话,却是实话。但如果你正视它、深入它,它就会消失。不过如果你说“我不该恨别人,我应该有爱心”,你就无可避免地落人双重标准的虚伪世界中。想要时时刻刻活得圆满自在,就应该活在事实真相中,不加谴责或辩护,然后你才能彻底认清问题所在,然后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只要能够看得明白透彻,问题便迎刃而解。

但是你真能清楚看见暴力的真相吗?不只是外在的,同时也看得到内心的暴力。如果你能,那表示你已经完全从暴力中解脱,因为你不再通过任何观念设法去除它了。可见仅仅在口头上赞同或不赞同,是无济于事的,要做到这点,需要极深的观照。

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读了一连串的陈述,但是你真的懂了吗?你那受到局限的心智、你的生活方式、社会的整个结构,都想阻止你面对真相,使你无法立刻彻底解脱。于是你说“让我想想看,究竟可不可能从暴力中解脱,我会试着去做的。” “我会试着去做”可以算是最糟糕的一种反应了,因为根本没试一试或尽力而为这件事,只有做与不做的选择而已。就如同你的房子已经着火了,你还在拖延时间。而且这把火是由你的内心以及世上的暴力所引发的,你却说:“让我想想看,哪一种观念或说法最适合灭火”当房子起火时,你还会在意那提水相救之人的发色吗?


第七章              人际冲突的真相

 

上文所讨论的停止暴力的问题,并不一定会使你达到平安的心境,也未必能使你与外在人事建立起和平的关系。

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与防卫机制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他人塑造形象,然后在这个形象上、而不是在真人身上建立所有的人际关系,妻子对自己的丈夫有某种特定的印象,也许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不过这个印象却相当实在,同样的,丈夫也会对妻子形成某种印象。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或对自己都有某些印象,我们还不断东涂西抹地维护心中的印象,同时把关系建立于其上。其实人们一开始塑造形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就结束了。

建立在这类形象上的人际关系是绝对不会带来和平的,因为形象是虚构的,而人根本无法生活在抽象的理念之中。可是我们偏偏乐此不疲,不断为自己或他人制造出一堆概念、理论、象征及形象,然后生活在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假象中。我们与财产、理念以及人类的各种关系,都是建立在这塑造的形象上,冲突也因此迭起。

那么,怎样才可能在我们的内心以及和他人的关系上享有真正的平静?毕竟,生活就是各种关系的互动,否则生活就不成立了。如果把生活建立在一堆抽象的理念或是推理的假设之上,这种抽离的生活必然使得人际关系如同战场一般。因此,人类究竟可不可能活得心安理得,且没有任何形式的勉强、模仿、压抑或升华?他能不能在内心展现真正的平静,而不只是一套抽象的理想?也就是说,在家庭或办公室的日常生活里,而不是在神秘的想像世界中,你都能够随时随地享有内心的平静。

我认为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应该格外谨慎,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可以说没有一处不是矛盾的,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不论是与密友、邻居或社会上的人,都是冲突迭起。这种冲突就是一种矛盾、分裂和对立的状态。只要稍微观察一下我们自己以及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生命的每一个层面都充满着冲突,它们使我们变得极为肤浅,同时也毁了生活的秩序和情调。

人们既然已经接受竞争、嫉妒、贪婪、需求以及侵略性为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必然也会视冲突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旦接受这种生活方式,自然也会接受社会的结构,而活在“面子及地位”的模式中。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所陷入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都极度需要别人的尊重。如果我们好好检视自己日常的念头、思想、感受及行为,我们就会发现,只要我们顺从社会的模式,生活必然变成战场。如果我们不接受它(真正具有宗教情怀的人,没有一个能接受这样的社会),我们才能彻底从社会的心理结构中解脱出来。

我们大多数人都必须靠社会致富,它在我们的心中以及我们在自己的心中大量制造的,不外是贪婪、嫉妒、愤怒、憎恨、焦虑,我们在这方面是极其富裕的。当今世界各种教都在宣扬简朴的美德,出家人披上僧袍、改名换姓、剃掉头发、深居斗室,发誓奉行清贫及简朴的生活,在东方更是严格,一块腰布、一件袍子以及一日一餐。我们都很佩服这种简朴的生活。但是披上清贫外衣的人,在心理上仍然充满了世俗的产物,因为他们仍然渴望地位及名望。他们隶属这个修会或那个修会,这个宗派或那个宗派,他们仍然活在某种文化或传统的区分中,根本够不上神贫。真正的神贫乃是要彻底从社会的知见中解脱出来,纵使你多穿几件衣服、多吃几餐饭,老天啊!谁会在乎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不幸得很,大多数的人都热中这种自我展示的生活。

当人心真的从社会的心理结构中解脱出来时,清贫才能变成一件美好的事。一个人应该先致力于内在的简朴,不再追寻,不再要求,也不再渴望,也就是一无所求了。拥有这种内心的简朴才能看见生命的真相,因为所有的冲突都已经烟消云散。这种生活能受到祝福,它是在教堂或寺庙中找不到的。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从社会的心理结构中解脱出来?这才是根除冲突的治本之道。如果想稍微减轻一些冲突,也许并非难事,但是我们所问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得到内在和外在的安宁?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活得单调停滞,相反,我们应该变得更有动力、更活泼才对。

要想认清和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极大的热情及毅力,不只是身体或智识的能量,而是一种不依赖任何动机、心理的刺激或药物的能量。如果我们依赖任何刺激品,心智都会因而麻木和钝化。也许有些迷幻药能帮助我们暂时看清楚一些事情,但是很快我们就会回复原状,于是就更加依赖药物而不可自拔。因此,任何外在的刺激,不论是来自教会、酒精、迷幻药或是书籍言论,都会使人产生依赖心,阻碍我们看清真相,也剥夺了我们的生命力。

不幸的是,我们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有所依赖。我们为什么会依赖?

我们为什么想要依赖外物?我们既然共同踏上了这个心灵之旅,就不要期望我来告诉你依赖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共同探索,我们双方都能弄清楚真相,那成果就是你自己的,正因为它是你的,所以必然会给你无限的活力。

我发现我自己正在依赖某些东西,譬如说听众,是他们鼓舞了我。我常从听众或一大群人身上获得能量,因此,我变得依赖那群听众,不论他们赞同或反对我的意见。他们愈反对就愈给我生命力;如果他们一味附和,反而空虚肤浅。于是我发现我需要听众,公开演说是非常刺激的事。那么,回到老问题上,为什么我会依赖?只因为我内在肤浅而空虚,还没有在内心里找到那圆满、丰富、变化无穷而又活生生的源头,因此,我向外寻求,形成依赖,这是我为自己找出的原因。

原因找到以后,就能使我从依赖中解脱吗?找到原因只是知性上的了解,显然它无法使我解脱。知性上接受某种观念,或情绪上默认某种意识形态,是无法使我们从那富于刺激力的东西中挣脱出来的,只有识破刺激与依赖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真实体验到这种依赖只会使心智变得愚蠢而迟钝,心智才可能由依赖中解脱。也只有看到整个真相,才有自由可言。

因此,我必须探究“整个真相”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从某一种观念,或某种使我念念不忘的经验,或是某种我所累积的知识,也就是我的背景或所谓的“我”这些角度来看生命,我是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的。纵使我己经从智性、言语和分析中发掘了依赖的原因,思想所调查出来的结果仍然是局部性的破碎资料而已,因此,只有当思想不插手干预时,我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

于是,我终于看见了我依赖的真相,我不加好恶地正视它,既不想去除它,也无意从中解脱,只是观察而已。惟有这种观察才能看到真相,当心智看到全貌时,自由就来到了。我同时也发现,这种支离破碎的思想过程,耗费了我的大量生命力。我已经找到消耗的来源了。

你也许认为假如你能模仿他人,接受权威的指导,信赖神职人员、仪式、信条或某种意识形态,就不至于耗费精力了。事实不然,追随或接受一种意识形态,不论它是好是坏,是凡是俗,本身都是一种片断的活动,因此必定导致冲突。只要在“应该是怎样的”和“实际是怎样的”之间做分割,冲突便在所难免。不论是哪类冲突,都会使人的生命力耗损。

如果你自问“如何才能从冲突中解脱出来”,你实际上又制造了另一个问题,同时加深了己有的矛盾。但如果你只是把它当做具体的东西一般清楚而直接地看着它,你就会了悟生命的真相里原来根本没有矛盾与冲突。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永远喜欢拿“真正的我”和“应该的我”互相比较,这个“应该”是我自己投射出来的标准。一有比较之心,就有了矛盾,不只是与某人某事相比,还要与昨日的自己比较高下,形成过去与当下之间的矛盾。只有停止比较,才能使自性呈现,能够活在自性中,才能有真正的平安。不论你内心深藏的是悲伤、丑陋、残忍、恐惧、焦虑、孤独··…只要你能彻底观照它,毫不分心,与它安然共处,矛盾与冲突就会停止。

然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