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21部分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21部分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用附子。崔氏。用桂半两为六味。) 
外台云。此方丹阳有隐士。出山云。得华佗法。若久心 
痛。每旦服三丸。稍加至十丸。尽一剂。遂终身不发。 
x九痛丸x 治九种心痛。(外台。引千金。名附子丸。○徐本。标附方二字。 
沈同。程云。非仲景方。并是。) 
附子(三两○千金用二两) 生野狼牙(一两炙香○千金用生野狼毒四两外台同) 人 
参干姜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吴茱萸(各一两○千金用干姜二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 
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 
皆主之。忌口如常法。(冲。赵本。作肿非。) 
〔程〕九痛者。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 
痛。九去来心痛。(案以上。见千金本方主疗。)虽分九种。不外积聚痰饮结血虫注寒冷而成。附子巴豆。 
散寒冷而破坚积。野狼牙茱萸。杀虫注而除痰饮。干姜人参。理中气而和胃脘。相将治九种之心痛 
巴豆除邪杀鬼。故治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 
注心胸痛。冷气上冲。皆宜于辛热。辛热能行血破血。落马坠车。血凝血积者。故并宜之。 

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三首
属性: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 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脉经必下。有下部 
闭塞大五字。千金同。千金。作此虚寒气从下向上。赵。脱当字。) 
〔尤〕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以阴加阳。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设不满则阴邪必旁攻 胁。而下闭 
谷道。为便难为两 疼痛。然其寒不从外入。而从下上。则病自内生。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不当 
散而当温。 
〔程〕若寒实。则用后条温药下之也。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 
下者。下之黄自去。(玉函病者。作伤寒。去下。有宜大承气汤五字。) 
〔沈〕此以手按。辨腹满虚实也。按之不痛。内无痰食燥屎壅滞。即知虚寒而满。当以温药。若按之痛。乃 
以外手。而就内结食痰燥屎。则知内实。是可下之。而又以舌黄验定虚实。若舌有黄苔。即是湿热内蒸。为未 
经下过。必须下之。则黄自去。而胀满自除。舌无黄苔。是近虚寒。又非下法矣。 
〔魏〕无形之虚气作痞塞。 
则按之无物。何痛之有。倘挟有形之实物为患。如宿食在胃。疝气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 
阻碍于脏腑之侧。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否。以决其虚实之法也。 
张氏伤寒集注云。中胃按之而痛。世医便谓有食。夫胃为水谷之海。又 
为仓廪之官。胃果有食。按必不痛。试将饱 
食之人按之痛否。惟邪气内结。正气不能从膈出入。按之则痛。又胃无谷神。脏气虚而外浮。按之亦痛。若 
不审邪正虚实。概谓有食。伤人必多。又按者轻虚平按。若不得法。加以手力。未有不痛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脉经。减下。更有减字。) 
〔徐〕腹满有增减。则非脏真粘着之病。所以得阳即减。得阴加满。故曰此为寒。当温药。 
〔程〕腹满不减。故用承气下之。此腹满时减。则寒气或聚或散。当与温药以散其寒。 
案金鉴云。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四字。必 
是脱简。阅伤寒论太阴篇自知。此说觉未允焉。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徐沈尤金鉴。躁作燥。今从之。) 
〔徐〕痿者。黄之黯淡者也。 
〔尤〕痿黄。脾虚而色败也。气不至故燥。中无阳故不渴。气竭阳衰。中 
上已败。而复寒结于上。脏脱于下。何恃而可以通之止之乎。故死。 
案程魏以躁为阴躁。不可从。本条不言腹满。而徐注以为虚寒腹满。未详然否。脉经以此条。列于呕 
吐下利篇似是。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尤〕寸口脉弦。亦阴邪加阳之象。故胁下拘急而痛。而 
寒从外得。与趺阳脉弦之两 疼痛有别。故彼兼便难。而此有恶寒也。 
夫中寒家善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程〕云寒则面惨而不和。今发热色和。则寒郁于肺经。而为热也。 
〔鉴〕中寒家。谓素有中寒病之人也。 
〔尤〕阳欲上而阴引之则欠。阴欲入而阳拒之则嚏。中寒者。阳气被抑。 
故喜欠清涕出。发热色和。则邪不能留。故善嚏。 
〔魏〕此诸证俱为外感寒邪者言也。外感寒邪。于胀满病 
何与。以胀满病。其中亦有内外合邪者。故必明辨乎外中寒之证。所以为内中寒之应也。 
案千金。此次一条云。凡觇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喜嚏欠。此人中寒。乃接下条。连 
此条而为一条。知此条为下条欲嚏不能者发耳。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原注〕一云。痛。○千金。作腹中痛。) 
〔尤〕中寒而下利者。里气素虚。无为捍蔽。邪得直侵中脏也。欲嚏不能者。正为邪逼。既不能却。又不 
甘受。于是阳欲动而复止。邪欲去而仍留也。 
〔沈〕阳和则嚏。而欲嚏不能。乃阴寒凝滞于里。所以肚中痛也。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程〕瘦人。虚弱人也。若绕脐作痛。必有风冷。有谷气着而不行。瘦人未可剧下。而反下之。则风冷 
之气必上冲。如不上冲。必乘虚而结于心下为痞也。 
〔尤〕此有似里实。而实为虚冷。是宜温药以助脾之行者 
也。乃反下之。谷出而风冷不与俱出。正乃益虚。邪乃无制。势必上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七物汤 
主之。(脉经。千金。以此条为浓朴三物汤主疗。而本方主疗云。治腹满气胀。恐是互误。) 
〔徐〕此有表复有里。但里挟燥邪。故小承气为主。而合桂甘姜枣。以和其表。盖腹之满。初虽因 
微寒。乃胃素强。故表寒不入。而饮食如故。但腹满发热。且脉浮数。相持十 
日。此表里两病。故两解之耳。此即大柴胡之法也。但脉浮数。邪尚在太阳。故用桂枝去芍药。合小承气耳。 
x浓朴七物汤方x(外台。引千金。名浓朴七味汤。主腹满气胀方。)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 
生姜。至半斤。(外台不用生姜。用干姜。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张氏医通云。较之桂枝加大黄汤。多枳朴。而少芍药。以枳朴专泄壅滞之气。故用之。芍药专收耗散之 
阴。此腹但满。而不痛。与阴血无预。故去之。 
三因。七物浓朴汤。治腹满发热。以阳并阴。则阳实而阴虚。阳盛生外热。阴虚生内热。脉必浮数。浮则 
为虚。数则为热。阴虚不能宣导。饮食如故。致胀满者。为热胀。(即本方。)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千金。作腹中塞气。胀满肠鸣切痛。外台。引范汪作腹中寒气胀雷鸣。) 
〔程〕灵枢经曰。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盖脾胃喜温。而恶寒。寒气客 
于中。奔迫于肠胃之间。故作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也。附子粳米汤。散寒止逆。 
张氏医通云。腹中寒气。奔迫上攻胸胁。以及于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砥。辄入阳位 
则殆矣。是以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乘其邪初犯胃。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饱其胃。胃气 
温饱。则土浓而邪难上越。胸胁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敢留恋。必还从下窍而出矣。 
x附子粳米汤方x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外台。作以水八升煮米取熟。去米内药。 
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饮之。与仲景伤寒论同。集验。加干姜二两。案本条煮法。必有脱文。) 
〔程〕疗寒以热药。腹中寒气。非附子辛热。不足以温之。雷鸣切痛。非甘草大枣粳米之甘。不足以 
和之。逆满呕吐。非半夏之辛。不足以散之。五物相需。而为佐使。 
外台。仲景论。霍乱四逆。吐少呕多者。附子粳米汤主之。 
方与本条同。(千金同。) 
又删繁。附子汤。疗肺虚劳损。腹中寒鸣切痛。胸胁逆满气喘。 
于本方内。加宿姜白术。(粳米。作仓米。) 
又短剧。解急蜀椒汤。主寒疝气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白汗出欲绝。又疗心腹痛。困急欲死。解 
结逐寒。上下痛良。 
于本方内。加蜀椒干姜。 
三因胀满门。附子粳米汤。治忧怒相乘。神志不守。思 
虑兼并扰乱。脏气不主传导。使诸阳不舒。反顺为逆。中寒气胀。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不食。 
即于本方。加干姜。 
百一选方。附子粳米汤。补虚生胃气。逐冷痰和五脏。快胸膈止泻利。 
于本方内。加人参黄 白术川姜木香。去大枣。用陈仓米。(活人事证方。名附子仓廪汤。) 
证治要诀。翻胃门。若胃寒甚。服药而翻者。宜附子粳 
米汤。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钱。大便秘者。更加枳壳半钱。 
又呃逆门。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附子粳米汤。加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三十五粒。 
痛而闭者。浓朴三物汤主之。(痛而闭。脉经作腹满痛。) 
〔魏〕闭者。即胃胀便难之证也。 
〔尤〕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浓朴三物汤。与小承气同。但 
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浓朴。 
x浓朴三物汤方x 
浓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 
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三升下。千金。有去滓二字。) 
千金云。腹中转动者勿服。不动者更服。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脉经。无宜大柴胡汤五字。接前七物汤三物 
汤为一条。伤寒论可下编。作病腹中满痛者。宜下有大承气三字。) 
〔尤〕按之而满痛者。为有形之实。邪实则可下。而心下满痛。则结处尚高。与腹中满痛不同。故不宜大 
承气。而宜大柴胡。 
〔魏〕此为邪实。而且挟热者言也。仲景已叙之伤寒论中太阳篇矣。云。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者。与大柴胡汤主之。宜下之。而不用大承气。乃出大柴胡者。正与伤寒论篇中所言相符也。 
张氏医通云。邪从胸胁而入于阳位。合用大柴胡两解之。与脐腹硬痛。承气证不同。○案数说如是。而 
金鉴谓满痛之下。当有有潮热之三字。若无此三字。则不当与大柴胡汤。此尤有理。然今据脉经。而 
味经旨。此亦浓朴三物汤之证。宜大柴胡汤五字。恐是衍文。其方亦错出。 
x大柴胡汤方x 
柴胡(半斤) 黄芩(二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枳实(四枚炙) 大黄 
(二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