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29部分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第29部分

小说: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 
劳则荣气竭。(诸本。接下条为一条。今根据金鉴分出。) 
〔鉴〕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寸口通指左右三 
部而言也。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主卫外营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 
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脉经坚字。并作紧。金鉴云。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 
之讹。魏云。大坚。即大便坚也。一作紧。非。) 
〔程〕趺阳。胃脉也。内经曰。三阳结谓之消。胃与大肠。谓之三阳。以其热结于中。则脉浮而数。内 
经又曰。中热则胃中消谷。是数即消谷也。气盛。热气盛也。谷消热盛。 
则水偏渗于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胃无津液。则成消渴矣。此中消脉也。 
外台古今录验论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 
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 
消病也。又东垣试效方云。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以白 
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饥虚。 成消中者。是 
也。以调胃承气三黄丸治之。下消者。烦渴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 
肾消也。以八味丸治之。总录所谓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谓不治之证。○案 
据此论。本节之症。即是消中之谓。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程〕小便多则消渴。内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出气厥论。)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肾 
中之气。犹水中之火。地中之阳。蒸其精微之气。达于上焦。则云升而雨降。上焦得以如雾露之溉。肺金滋 
润。得以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斯无消渴之患。今其人也。摄养失宜。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 
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引饮。其饮入于胃。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也。 
此属下消。 
〔尤〕盖水液属阴。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之与气。未尝相离也。肾气丸中。有桂 
附。所以斡旋肾中颓堕之气。而使上行心肺之分。故名曰肾气。不然。则滋阴润燥之品。同于饮水无济。但 
益下趋之势而已。驯至阳气全消。有降无升。饮一溲二而死不治。夫岂知饮入于胃。 
非得肾中真阳。焉能游溢精气。而上输脾肺耶。 
〔沈〕男子二 
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成消渴者。 
外台。近效祠部李郎中论云。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按洪范。稼穑作甘。 
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 
精气。气则下入骨髓。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为血肉也。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HT 气者。五脏之 
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其色清冷。则 
肌肤枯槁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热。 
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 
可得润也。火力者。则为腰肾强盛也。常须暖将息。其水气即为食气。食气若得暖气。即润上而易消下。亦 
免干渴也。是故张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肾气丸。又张仲景云。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 
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气盛则消谷。大便硬。衰则为消渴也。男子消渴。饮一斗。小便亦 
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即本方。但用山茱萸五两桂附各三两。 
吴氏方考云。是阴无阳而不升。阳无阴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济耳。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热。壮其少 
火。用六味地黄丸。益其真阴。真阴益则阳可降。少火壮则阴自升。故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 
意惟新。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 
陈氏外科精要云。一士大夫病渴。治疗累岁不安。一名医使服八味丸。不半载而疾痊。因疏其病源云。 
今医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药误矣。其疾本起于肾水枯竭。不能止润。是 
以心火上炎。不能既济。煎熬而生渴。今服此药。降心火生其肾水。则渴自止矣。 
即本方。以真北五味子。代附子。圣济直指同。朱氏集验云。治消渴。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用 
茧空。及茄空。煎汤下。 
严氏济生方。加减肾气丸。治劳伤肾经。肾水不足。心 
火自用。口舌焦干。多渴而引饮。精神恍惚。面赤心烦。腰痛脚弱。肢体羸瘦。不能起止。 
本方。去附子。加五味子鹿角沉香。弱甚者加附子。 
方勺泊宅编云。提点铸钱朝奉郎黄沔久病渴。极疲悴。予每见必劝服八味丸。初不甚信。后累医不痊。 
谩服数两遂安。或问渴而以八味丸治之何也。对曰。汉武帝渴。张仲景为处此方。盖渴多是肾之真水不足致 
然。若其势未至于 。但进此剂殊佳。且药性温平无害也。案汉武仲景相去数百年。 
盖不过一时作此杜撰之言。取信于俗士耳。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徐〕脉浮微热。是表未清也。消渴小便不利。是里有热也。故以桂枝主表。白术苓泽主里。而多以 
热水助其外出下达之势。此治消渴之浅而近也。按此与上条。同是消渴。上条小便多。知阴虚热结。此条小 
便不利。而微热。即为客邪内入。故治法迥异。然客邪内入。非真消渴也。合论以示辨耳。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尤〕热渴饮水。热已消而水不行。则逆而成呕。乃消渴之变证。曰水逆者。 
明非消渴。而为水逆也。故亦宜五苓散。 
去其停水。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消。口干舌燥者。白虎加 
人参汤证也。渴欲饮水。而不吐水。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热邪盛也。惟引饮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 
寒不温。不清不利。专意于生津止渴也。 
案金鉴云。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当用之。屡试屡验也。此说本 
于三因方。百药煎。于生津止渴固效矣。然其药出于后世。本条所用。即所谓花蛤也。○以上三条。详见伤 
寒论辑义。 
x文蛤散方x 
文蛤(五两○俞本作四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徐〕淋之为病。全在下焦。故前十一篇内。言下焦有热。亦主淋闭不通。此言小便如粟状。粟者 
色白。而滴沥甚。则如米屑也。然气血不同。故后人有五淋之名。小腹气不和。失其浑浓之元则弦急矣。热邪 
上乘。则痛引脐中矣。 
〔尤〕按巢氏云。淋之为病。由肾虚而膀胱热也。肾气通于阴。阴。水液下流之道也。 
膀胱为津液之腑。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其状小便出少起多。小腹 
弦急。痛引于脐。又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之异。详见本论。其言颇为明晰。可补仲景之未备。 
案如粟状。根据巢源出少起多之语。唯言滴沥短少。如米 
屑耳。云色白。殆凿矣。沈程以下诸注。皆以为石淋。然以理推之。小便下砂石。不宜言如粟状。故今从徐注。 
三因方云。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癃者。罢也。淋者。滴也。今名虽俗。于义为得。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程本。以此条。列于前趺阳脉浮而数 
云云。即为消渴之后。是。魏本细书此条于上格云云。义与前同。故未另注。) 
〔尤〕胃中有热。消谷引饮。即后世所谓消谷善饥为中消者。是也。胃热则液干。故大便坚。便坚则水液 
独走前阴。故小便数亦即前条消渴胃坚之证。而列于淋病之下。疑错简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程〕膀胱蓄热则为淋。发汗以迫其血。血不循经。结于下焦。又为便血。(详见伤寒论辑义。)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苦。赵本作者。) 
〔尤〕此下焦阳弱气冷。而水气不行之证。故以附子益阳气。茯苓瞿麦行水气。观方后云。腹中温为知。 
可以推矣。其人若渴。则是水寒偏结于下。而燥火独聚于上。故更以薯蓣栝蒌根。除热生津液也。夫上浮之 
焰。非滋不熄。下积之阴。非暖不消。而寒润辛温并行。不倍此方为良法矣。欲求变通者。须于此三复焉。 
〔鉴〕其人必脉沉无热。始合法也。 
〔沈〕盖本经肿论。腰以下肿者。当利其小便。而不见其方。 
观此方后云。小便利腹中温为知。似乎在水肿腹冷小便不利之方。想编书者误入。俟高明细详用之。 
x栝蒌瞿麦丸方x 
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程〕薯蓣栝蒌。润剂也。用以止渴生津。茯苓瞿麦。利剂也。用以渗泄水气。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 
焉。气化则能出焉。佐附子之纯阳。则水气宣行。而小便自利。亦肾气丸之变制也。 
案渴而小便不利。故非消渴。小便虽不利。而未至溺如粟状。且无小腹急痛。故非淋也。即此治水病。渴 
而小便不利之方。沈氏之说似是。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鉴〕无表里他证。小便不利者。小便癃闭病也。 
〔尤〕仲景不详见证。而并出三方。 
以听人之随证审用。殆所谓引而不发者欤。 
x蒲灰散方x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徐〕蒲灰。即蒲席烧灰也。能去湿热利小便。滑石。能通九窍。去湿热。故主之。 
案蒲灰。证类本草。甄权云。破恶血。败蒲席灰也。魏 
氏家藏方。用箬灰。楼氏纲目云。蒲灰。恐即蒲黄粉。楼说难从。然千金有一方。附左备考。 
千金。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小腹急痛。 
蒲黄 滑石(各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医垒元戎。治产后小便不通。密钥匙散是。) 
x滑石白鱼散方x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半钱匕。俞本。作方 
寸匕。) 
〔尤〕别录云。白鱼。开胃下气。去水气。血余。疗转胞小便不通。合滑石。为滋阴益气。以利其小便者也。 
案乱发。本经。主五淋。白鱼。恐非鱼中之白鱼。尔雅。 。白鱼。本经云。衣鱼。一名白鱼。主 
妇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