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说见精与明暗都不是一体,那么离开明暗和虚空,汝试分析见精之体,是什么形相?
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见性是离尘无体,离开了明暗色空诸尘境,见精就没有自体,亦就等于龟毛兔角了。离开了明暗色空,又怎能成立汝的见性?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明暗之体本是互相违背的,即明来暗去,暗生明灭,故此怎可说是同一体呢?但离开明暗色空,又无独立之见,又怎可说是不同一体?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分析所见之空,分析能见之色,本来是无界限边际的,怎可说是不同呢?但见明见暗,见性是无迁变,即明暗是有生灭,见精是常住之体,又怎可说非异呢?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你更要详细的审察,明相是从太阳来,暗相是随黑月来,通是属虚空,空是归大地,各有所从来。你能见之见精,是从何处生出呢?既无所从来,见性就不是和合相了。见觉本是空顽,不是和,也不是合。不应该见精无端而自出。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见、闻、知,包括嗅、尝、觉这六精之性,是圆融无碍,周遍法界的。本来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当知无边际不摇动的虚空,和其摇动之地、火、水、风,同名为六大,其体性是平等的。其色相虽是妄,但其体性是真,圆融无碍,都是如来藏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摇不动的。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阿难!你之心性沉沦,迷于权教,不明白自己之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和知性,本来都是如来藏中之妙真如性。你现在应该再观察,这六精之性是有生灭,还是无生灭?是同异呢?还是非同异?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还未曾知道,如来藏中性具之见即是觉体的本明,本觉之精即是妙明的真见,本来是清净寂然,广大圆满,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堕九法界众生胜劣之心,大小之量,皆能一一应之。如一见精之根性,其体就能周遍法界,则耳根之闻性,鼻根之嗅性,舌根之尝性,身根之觉性以及意根之知性,都具妙性之德用清净光明,好像玉之莹光皎洁,周遍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即无在无所不在,岂有一定方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九法界众生之业,而各发现他们之见。如肉眼不能见障外之色,天上见空,慧眼见色了空,法眼遍观尘世。此皆循业而发现胜劣之见,而世上无正知之辈,惑为因缘及自然性,其实皆是识心在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现在讲识大。什么是识?识就是认识,是明了分别的意思。你认识什么?说我认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认识他们做什么?认识他们可做朋友。就因为认识就把你拖下去,沉迷不悟,认假作真,把自己最亲之七兄弟都不要。所以佛不怕麻烦,一个一个把它找出来,这是你的到亲骨肉哩!法门眷属你不认识,只挂住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所以你虽说认识,其实什么都不认识。因为把自己最亲兄弟都丢在一边,把如来藏里面的本有家珍,本地风光都放弃,而往外驰求,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去拉拢社会关系,认贼作子,认假为真,尽在外边用识心来做事。有人说:“现在这个亦是识心。”
不错!但这个识心在凡夫分上不明白,这就有害。若明白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把七兄弟找到了,即这个识心就变成如来藏性。找到自己的家珍,就不会再向外驰求了。
阿难!识性是无根源的,它必须藉著六根对六尘,虚妄为缘,才能显现分别之识。你现今在这个楞严法会上,试把眼睛依著次序来看在会圣众,但在你看的时候,即根尘相对的时候,就如从镜里所照到的一样,没有丝毫分析之念,不分别美恶高低之念,亦即一念未生之时,这个就是眼根中的见性。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这个识即识相,亦即眼识,你之眼识就会随著眼根,次第分别指出,这是文殊译妙德,这是富楼那译满慈,这是目犍连译采菽氏,这是须菩提译空王,这是舍利弗译鹙子。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这个能分别了知之识,是生于能见之眼,是生于所见之尘相,是生于虚空,抑是无缘无故,突然而生出呢?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阿难!若说你之眼识,是生于眼根中,那如果无明暗和色空诸尘相映托它,根本就没有你之见性。见性尚且没有,又从何处发生眼识?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说识性是生于尘相中,不是从见根生,既然没有见根,又怎能见光明和黑暗。明暗都看不见,当然亦没有色和空。明暗如和空诸相都没有,眼识又怎能发生?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若说识生于空,既非尘相又非见根,则无能分辨之性,自然不会知道是明是暗,是色是空。这是离根无尘,若非尘相,就无所缘之境,那么见闻觉知就离尘无根,没有立足之地,怎能还有见有闻有觉有知呢?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处此非相非见二非之中,而能生眼识之虚空,根本同于无,因为没有见,怎能辨别。若强说虚空是有,但虚空之中,又不同于物质之有,纵使你发出眼识,又怎能有所分别呢?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若说眼识是无因而生,只是突然而出,为什么不在白日的时候,突然能生出你看见明月的眼识?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你更要详细小心审察,能见的眼根,寄托在你眼睛里面,所见的尘相,就是现前所对之境。有形可状的,叫做色尘之相,无形可相的,成为无相之虚空。在这根尘色空之中,你详细审察,能生你眼识的来源,究竟在何处呢?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识是有分别属动,见是无分别属静。二者体性各异,分明不是和合与非和合。而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也是一样,这六种识必须要根尘相对才能生识,并不是无因而生,自然而有的。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来,那就非和合而有,当知这能分别之训和见闻觉知等根,同是圆满湛然不动。它们的体性都不是从因缘所生的,兼同无情的虚空,及地水火风,都叫做七大。七大之相虽妄,但其性则真,圆融无碍,皆是如来藏性,本来没有生灭而常住不动的。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阿难!你的心粗浮,粗即不细,浮则不深,即无细深之智慧,故不能明白见和闻等根原是如来藏性,又不能明白了知之识性,亦是本属如来藏性。汝应当小心观察,这六处识心是同呢?是异呢?苦说同,但它们的六用是差别的;若说异,则原本是同一精明。是空呢?是有呢?若说空,但能了别分析;若说有,又全无形相。是非同呢?非异呢?若说非同,则原本是一体;若说非异,则六处用殊。是非空?非有呢?若说非空,则离于根尘原无所有;若说非有,但却能分别诸尘境界。若能明白这些道理,便知道识大和其他六大,都不是和合非和合,非不和合而有的。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你本不知道如来藏性中,性具之识即是妙明真知,本觉之明即是性真之识,妙觉湛然不动,而能遍满十方世界。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识性的伟大,能含吐十方虚空,能包涵及出生十方无边际虚空。何况虚空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万法呢?所以说:“三界唯识”,即识心,亦是:“万法唯心”,识既然这样伟大,那还有什么方所来限量它呢?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著九法界众生之业感,而发现其应得果报。世间没有正知之辈,就迷惑为万法是因缘生,是自然有。其实皆是意识心在虚妄计度,只是戏论的言说,而没有真实的义理。
有问:此经先破识心,名义皆妄,毕竟无体,至显见文中,又复兼相形而破之,但至十八界,即许为如来藏性,妙真如性,至七大时,更称为周遍法界,含吐十虚,即是性之全体。为何前说它是极妄,而后又说它是极真?
答:初心修道,须从方便,抉择真妄,舍生死根本,取涅槃妙心。所以一定要先破识,决定不用它。既悟彻识全是妄,然后才能圆解普融,就明白无法不真,无法不如,直到刹尘亿劫,无非一真法界矣。
指掌录说:“识之所以为恶者,因不知其妄”。因不知其妄,所以就误认以为真,遂不复更求真本,终将如来藏性,日洎没于情尘之中,从迷积迷,浩劫不返。若果知道是妄,不会认作真,还须会归如来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体灰泯,反将含吐十虚之妙觉明用,永沉幻果,尘劫莫升。故知前之正破旁破,务令了识是妄。后之会相融性,即要返妄成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当如来讲完七大之时,阿难及在法会大众,都得到佛的微妙开示,说明破妄显真的道理。大家都觉得,身心空空荡荡地一点都无所挂碍。各人都自觉知,妄身和妄心本来是虚妄空幻,真心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