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

第65部分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65部分

小说: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现在佛问圆通法门,哪个第一,照我所证,我是由于耳根法门,反闻照性,照到一念不生,一心本源,便得楞严大定。故能随缘应化,运用自在的妙用。这都是由我的反闻功夫,逆生死流,入涅槃流,回光内注,直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遂证这个坚固大定,得成无上觉道。故我认为耳根法门,最为第一。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世尊,古佛观世音如来,看见我很快得到圆通,故赞叹我为善得圆通法门,并在大会中为我授记,号为观世音。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由我观照耳根,听闻之性,圆融无碍,遍满十方法界,故能令十方众生,一心念我名者,都能遂心满愿,自在成就。因此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能够遍满十方世界。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当尔之时,世尊在师子宝座上,从他的五体,即佛的全身(头和二手二足),同时放出宝光,远灌十方世界微尘数的如来、法王子,以及诸大菩萨的顶上。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而十方世界,无量数的如来,亦从他们的五体,同时放出宝光,从微尘数的方向,来灌释迦佛头顶,并且灌到大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顶上。这表示圆通总相,圆通妙理,佛佛道同,互相灌注,互相交融。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这时候,只陀林内,所有大木小树,大池小沼,水流溪间,风吹行树,无不奏出梵呗法音,所有佛光,光光交织如宝丝网相似。宝光和妙音,融成一片,不杂不乱,无不表现出一真法界的不可思议境界。这时会中的群众,都叹为得未曾有,大家都得到究竟坚固金刚正定。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即时,又有无量数的百宝莲花,青色、黄色、赤色、白色,五色间杂,七彩纷陈,从天空中,如雨降下。一瞬间,十方的虚空,变成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琥珀七宝的颜色,珠光宝气,互相辉映。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此娑婆世界,娑婆译作堪忍,形容这个痛苦肮脏,堪以忍受的世界,众生不但能堪忍受,还认为快乐,真是颠倒!

 

这个娑婆世界,所有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忽然都不见。只见十方微尘数的诸佛国土,合成一界。梵呗清净声音,自然演奏种种赞颂歌咏等微妙法音。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这时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说:你现在观察这二十五位已证无学位的大菩萨、大阿罗汉,每人各发表他们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门,认为是最圆通真实。其实他们所修的方法,并没有一个好、一个坏,或先进,或落后的分别。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我现在要使阿难,早日得到开悟。在这二十五个法门中,你认为哪个法门,对阿难最对机适合?同时,在我灭度后,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想要修菩萨乘,求证到无上佛道,你认为哪个法门,对他们最为方便,最易成就?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师利法王子,禀承佛的慈命,即从座起来,顶礼佛足,仰仗佛的威神加被力,按照经上意思,用偈句对佛说: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形容觉海广大如海,横无边际,竖无底蕴,不是一般水海,尚有边底,故能包涵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觉海本性是澄湛不动,圆含万有的。圆含万有,即寂而常照,不变随缘。澄湛不动,即照而常寂,随缘不变。元妙是本来自妙,不由造作。元明即本来自明,不假功用。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在本来妙明上是毫无一物,忽然生起了妄照,因妄照就生出妄所。“所”即尘相妄境。妄境既成立,真照之性就灭亡。遂将本有如来藏,转为无明藏识。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在觉海本性上是一法不立,没有能所。但依真起妄,晦昧为空,迷性空为顽空,就有了虚空,依虚空又妄立种种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妄想澄结成为国土,妄想知觉就成为有情众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虚空是从大觉里生出来,好像大海中起了一个小沤泡。有漏即有情世界。有漏有三种:欲漏、有漏和无明漏。微尘国即器世界,都是从虚空中所生,不出虚空之外,沤泡一灭,虚空亦就没有,何况一切三有众生?三有即: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亦叫三界二十五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味。迟速不同伦。

 

归元即修道成佛,回归自己本有家乡,只要灭除妄识境界,自可恢复如来藏性。这个道理只是一,没有二的。但返本还元的方法,则有多种方便法门。诸圣证入藏性,是没有不通的,好像顺修,对机为顺;逆修,不对机为逆。和廿五法门,都可通到,都是方便法门。可是初发心欲修证正定,就需要选择,因圆根和不圆根,对修证的迟速难易,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色是妄想所结成,晦昧成色尘,若用心精来观察,还不能明了透彻,因色尘没有本体,只是结暗所成。初发心者怎可依此不明彻之色尘,而能速获圆通呢?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音声虽可代表语言文字,但要加杂多句多字,才能明白;因一字一句是不能包涵一切意义的。初发心者怎可用此不通之音声,而能速获圆通呢?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香尘是要和鼻根相合,才有知觉,如果离开就无所知,所以鼻根不是恒常有味,要和香尘合才知道,一离开就不知道。故初发心者,不能用此不恒之物,作为圆通法门。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味尘体性亦不能自知有味,要和舌根相合才知道有味。而舌根,能觉之性,又不能永恒和所觉之物合而为一。故初发心者,亦不能选此不恒之味尘,作为圆通法门。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讲到触尘,虽然亦可证道,但要有所触才知道,没有能所两触,根本一无所知,故离合之性是没有一定。对初发心者,怎能速得圆通。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摩诃迦叶尊者修法而入灭尽定,法属意,意缘法,属于内尘,是外五尘落谢影子在意地中,故叫做内尘。既然凭外尘,必然有个所。外尘为能谢,内尘为所谢。有能所,有落谢先后,就不能互遍互涉。故初发心者,不能选为速获圆通之法门。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见根之性虽然洞然明彻,但明前不明后,见左不见右,四周只能见一半。故初发心者,怎可选此不圆之根,而能速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鼻中气息出入虽相通,但在出入息尽时,并没有交接之气息相连,必须稍停片刻,故属支分离异,不能互相涉入。对初发心者,亦不能选此作为速获圆通法门。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舌根一定要有味入,没有味入,就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要有味,合到舌根上才生觉了之知。如果没有味尘,根本就全无所知,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不常之根,作为速获圆通法门。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身根和触尘相同,要有触才知,无触就无知,且身根和触尘,一属有知,一属无知,各有边涯,各有分量,不能于离开时而得冥知契合。故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不圆之根,作为速获圆通法门。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知根是知道,属于意根法尘,夹杂胡思乱想,最难调伏。要恢复湛然了知性,脱离妄想杂念心,是不能一时除尽的,故不能选作圆通。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识根为生死根本,故佛处处要阿难尊者舍识根;而诸圣仍用识入道者,因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不同初发心,故要选择,才能速证圆通。

 

舍利弗因眼识,即见识,而悟道,根尘相对而生灭,故曰杂三各合。但推究根本,不是从根、尘生,不从根尘和合而生,是没有体相,虚妄不实。自体既无定,怎可选作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普贤菩萨因耳识而悟道。心闻即耳识,虽能洞彻十方,但要有菩萨大威神力,才能成就。如果是初发心的人,是不能依此识速获圆通的。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鼻想是观想鼻端白,本来是权巧方便,随顺机宜而说。目的只在收摄散乱心,使能暂住,但有能住之心,就有所住之境,因真心是无所住的,故初发心者,不能选此为圆通法门。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富楼那尊者因舌识而悟道,这是无量劫以来已修成,而不是舌识之功能。因说法只是播弄音声,语言文句,这都是有漏法,有漏便不是圆通法门。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优婆离尊者因身识而悟道。持戒只为束身识,但对无形心意,如妄言绮语、贪嗔等,就很难约束,因此不普遍,不能选作圆通法门。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不可测达是神,自在无碍是能。目犍连尊者修意识而得神通,但这是他宿世修来的,不关法尘之分别攀缘心,有攀缘便不能离开意识。

 

有攀缘妄念的心就不能离开物,物即法尘。初发心者,怎能用此攀缘妄识作为圆通法门。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