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昙叮故悄钫庖槐荆夂芷婀郑婷钤谀抢锬兀烤褪钦庖馑疾灰谎恳桓鼋锥谓獾囊馑级疾煌K跃挥幸馑迹蛭挥幸馑迹运形蘖恳澹耆茨阕约汗Ψ蚯成睿隳芄焕斫舛嗌伲坑肽愕那寰恍摹⒂肽愕木跽怀烧取K晕颐且嬲芄焕斫馊缋凑媸狄澹挥斜鸬模鲜的罘穑畹叫牡厍寰唬匀痪屠斫饬耍飧龊苤匾;暇戏鹚倒悍鸱ㄎ奕怂担渲悄芙猓馐俏颐茄Х鸬耐抟卫蔚丶亲 7鸾痰木涿挥腥怂担兰浼厦髦腔鄣娜耍膊欢膊荒芙猓鞘裁慈怂的兀坑行抻兄さ娜耍灰痪浠八担男母鹦氖且谎模獠判校鹗鞘裁葱哪兀烤褪俏颐蔷馍辖驳模鹗乔寰恍模挥幸凰亢寥疚郏鹗瞧降刃模挥惺欠侨宋遥鹗谴蟠缺模砸磺兄谏尤糇约海馐欠鹦模皇欠鹦脑趺茨芙夥鹨迥兀克哉馐墙步庖澹颐且跹拍芄徽嬲龅玫健�
‘明记’,明是明了,这是智慧,记是记忆,不会忘记。‘悉皆第一’,这个是在学生里面极优秀的学生,品德学术都是第一,记忆很重要,如果要是记不得,怎么能修行呢?佛的教训统统能记得,才能够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拿他来作为修正的标准。如果我们都记不得,那就没有法子修了,所以这是相当地重要。记忆的训练实在讲愈年轻愈好,三十岁以后就相当困难了,四十岁以后就没法子啦!那个是修学的年龄,学年过了。在我们中国古时候懂得这个道理,人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可以说是十二岁以前,所以中国的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这十二岁当中就运用你天生的特性,你记忆力好;凡是需要记的东西统统在这一个阶段完成,叫你去念、叫你去背,以后到一生,八十、九十你要应用的时候就随手拈来,不要去查书,甚至于第几页第几行,他都记得清楚,这个本事了不起啊!
我们过去跟李炳柄南老居士,他老人家写文章,引经据典不要查资料,他随手就写出来了,我们都很佩服,他告诉我,以前小的时候跪砖头得来的好处啊!一生都不会忘记。我们现在这一代的人,接受的是新式的教育,洋鬼子的教育,带给我们许多的灾难痛苦,不但我们写一篇东西想找一点资料,找都找不到,不晓得在那里?更不要说是查啦!查不到啊!这多苦呢?这是教学的错误。
经文到这个地方还讲一般的,介绍他在求学的阶段,品学兼优,天资又好,又肯努力。下面给我们介绍更殊胜的更殊胜的,别的学生所没有的。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这是其他同学所没有的,法藏比丘独有的,殊胜的行愿就是指后来的四十八愿。底下要介绍的四十八愿,及念慧力,这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条目都是信净念定慧,此地五条只说了两条,两条就概括了五条,人家信,信有根、有力,有根有力就不会动摇,不会见异思迁。今天我们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是老太婆教,这是没有程度人修的啊!像你这么聪明,知识程度这么高,你怎么去学这个法门呢?你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那应该学什么法门呢?应该学禅啊!应该学密啊!去学教去啊!这心就动了,为什么会动呢?信没有根也没有力啊!常常见异思迁,结果一生是一无所成,那真可惜,这个地方是相当不容易,要想得到根与力,前面的三科是决定修学圆满,前面三科第一个是四念处,四念处是慧,是智慧,简单的讲就是看破了,宇宙人生他看破了。四正勤是精进,四如意足是放下,如意就是自在啊!放下就自在了。所以他才能成就五根五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这个坚固不动就是不退转,所以弥陀在因地,因地跟我们现在是一样的时候,初发心的时候,人家能够这样做,所以他有那样殊胜的成就,我们想想跟他比一比,我们今天也发心了,发的是什么心呢?叫露水道照心啊!经不起考验的啊!人家发的这个心,真心啊!所以说;处处都是值得我们去效法的、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所以我们看了不能白看啊!看了要跟他学。
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十二品是基本的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你要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不例外,你一定要修学的,你不认真修学,换一句话说,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地基,没有基础啊!你才晓得他的重要性。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前面三科不要了,为什么不要呢?他都圆满了,你就知道没有前面的基础不能往生,那个三科在我们这里是必要的,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从五根五力讲起的,像弥陀经上,从五根五力讲起的。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前面三科不必修了,他已经毕业了,在我们现阶段那个三科可就说非常非常重要,怎么能够疏忽呢?不能不讲求啊!
也许有同修要问:我们看到有很多老太太,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他也没听过经,老实念佛,他居然往生了。这个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他修成了吗?给诸位说,他统统修成了,他怎么修的呢?老实念佛就统统修成了,前面给你说过了,四念处是看破,他虽然不懂什么叫四念处,他看破了,他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意思了,没有留恋了,他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他什么都放下了,他能看破能放下,老实念佛,这三科十二个道品他统统圆修了,圆修圆证。不像我们在那边着相,天天讲求,讲的是还不错,一条也没有做到,人家什么不懂,他条条都做到了,这个你要仔细去观察。
‘修行精进。无能踰者’。这两句是赞叹,赞叹法藏比丘出家之后跟他的老师认真修行,精进不退,同学当中他是第一名,没有超过他的。‘踰’是超越,没有人超过他的,第一用功啊!所以在这一章经文里面,实在说,法藏给我们初学的人,初发心的人,做了一个榜样,向下的经文是说他赞佛发愿,这是他具体的成就。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
‘往诣佛所’就是法藏比丘到老师那里去,他的老师就是世间自在王佛,到老师那里去顶礼长跪,合掌向佛,这是礼节。顶礼是最敬礼,礼节;礼是有节度的,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超过了就显得巴结,不及就显得傲慢。譬如我们现在国家制订的礼,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觉得三鞠躬还不足以表现恭敬,我鞠四鞠躬,这就错了,这叫失礼了,就显得谄媚、巴结。或者我恭敬心足了,一鞠躬就可以了,何必三鞠躬呢?恭敬心一样的嘛!显得傲慢。礼是有个节度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才叫合礼。
佛门的最敬礼是顶礼,五体投地,顶礼;我在最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文上的句子,看到出家人对佛菩萨、对法师顶礼,我就很不赞成,我说:我们是现代的人,这种礼节是满清以前的礼节,从前人见皇帝三跪九叩首,现在见总统三鞠躬,何必还要用古老的礼节呢?应该随着时代要修正,仪式是应该随着时代修正,为什么呢?才能够普遍为这一个时代所接受,这个确确实实是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在大众当中行礼,仪式确确实实是要改进。可是在佛门里面习惯了,他都保留了,不但在中国保留,在外国他也保留了,保留也有保留的道理,因为佛门的礼拜是修行的一种方法,这是一般人不晓得的,礼拜的时候心地清净,这叫做净,心地真诚,真诚心是心里面一念不生,心里面没有妄想,心是清净的,身体是每一个部位都运动到。所以这种修行方法非常高明啊!再告诉诸位,是极高明的养身术,养心,心要净;养身,身要动,身要活动,活就要动啊!不动人就死了;活动,你要活就要动,你不动就不能活啦!所以,礼拜的时候五体投地,每一个动作做到,是一个非常好的运动,身是动的,心是净的,养心要净;养身要动,统统都做到了。现在佛门里面拜佛礼拜,很少人懂得这个道理。我最初学佛,头三年没有拜过佛,为什么呢?不晓得这道理,我只认为礼节可以不必要,不要学古人的,学现代的,所以很固执,到以后明白这个道理,哎阿!这道理高明,我一天拜八百拜,为什么呢?养身之道嘛!养身养生,不只养身,因为他又养心,养身养心,的确高明,我们要身心健康多拜佛啊!一天至少拜三百拜,能够真正如法,三个月就收效果。身心健康,心里面不能有妄念。所以礼拜的方式保存下来是有道理的,机会教育啊!我从前看到人家这样拜佛,我怀疑,法师说不出道理来。所以我就不能接受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在那边拜佛,人家来问,为什么这么拜呢?把这一番道理说出来,他现在不好意思拜,他回家就拜了,为什么呢?他要他自己身心健康嘛!传受给他最高明的养身术啊!比一切什么样的瑜珈、打拳、体操都好,确实都好。所以我们就了解,佛法里面,就是连日常生活当中统统都是修行,礼节里面也都是修行,也都是讲养身。所以这是礼节,礼节的意义我们要了解。
‘长跪’就是表敬,佛门的长跪所谓是胡跪,右膝着地,左腿不着地,为什么是这种姿态呢?最恭敬是要时时刻刻承事师长,老师有什么事情吩咐你做,你要很敏捷、快速地去做,长跪起来方便,两只腿跪下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跪的时候是右膝着地,起来的时候方便。
‘偏袒右肩’,右手露出来做事情方便,预先都准备好了,老师随时有事情,随时很快就去做了,这个是真正地恭敬。
‘向佛合掌’,合掌是表法,这个也是礼节之一,平常我们的心是散乱的,胡思乱想,像十个手指头一样,现在把心都收了,妄念统统放下了,合而为一了。所以这是代表心地清净,一心一意接受老师的教诲,是这个意思,是向老师行最敬礼。
‘即以伽他赞佛’,伽他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孤起颂,颂是赞颂,类似中国的诗歌,四句是一首,它也有押韵,但是它并不讲求平仄,对于韵也不很严格,它是韵文,可以歌唱的,像我们现在赞佛偈,是属于偈颂一类的,乃至于我们佛门的梵呗,也是属于偈颂一类的,这是赞佛,孤起就是它的意思并不是与前面经文有关连的,因为佛经里面有很多叫重颂,佛在前面讲过了,后面用偈颂再说一遍,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在中国古文里面有,但是很少,佛经里面非常之多,它这个是有特别用意,佛跟大家讲说经讲道,讲得详详细细地,叫你完全都听懂了、听明白了,可是讲多了你记不住,所以最后佛就用偈颂把前面所讲的意思重覆再一遍,作一个总结论。偈颂就是押韵的韵文,唱起来很好听,文字很少,便于记忆,你能够把这个教训记得不会忘记,这才能有用处,所以重颂用意在此。第二个意思是佛讲经不是像学校上课,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可以很有体系去讲,佛说法,听众有先来,有后到的,先来的当然前面都听到了,后来的前面所讲的没听到,佛用重颂把前面大意补出来,使后来的人也能听到完整的,这是佛的慈悲,所以有这两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