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

第20部分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20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門識知。71
  法所緣有六種:首五所緣的每一種都能通過以下的三個方式識知:一、通過各自的根門心路過程;二、通過意門心路過程;三、通過離心路過程心,即結生、有分與死亡。第六種所緣,即法所緣,完全不能通過五根門識知;而只能通過意門心路過程或離心路過程心識知。
  法所緣有六種:一、淨色(pasàdar?pa)是五種感官裡的根門色法,即眼淨色、耳淨色等五種淨色。二、微細色(sukhumar?pa)包括十六種列於第六章、節七的色法,水界即是其中之一。三、心(citta)亦是一種法所緣;雖然心能識知目標,但心本身亦能成為被識知的目標。當知心不能成為自己的目標,因為心不能識知自己本身;但在某個心流裡的一個心,則能夠識知在同一個心流裡的其他心,亦能識知其他眾生的心。四、五十二心所(cetasika)也是法所緣,例如:當人們覺察到自己的感受、思與情緒時。五、涅槃(Nibbàna)是有學拢吲c阿羅漢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六、概念(pa¤¤ati)也是法所緣;它是世俗法,並不是究竟存在之法。
節十七:依門分類
  Tattha cakkhudvàrikacittàna§ sabbesam pi r?pam eva àramma?a§。 Ta¤ ca paccuppannam eva。 Tathà sotadvàrika… cittàd?nam pi saddàd?ni。 Tàni ca paccuppannàni yeva。
  Manodvàrikacittàna§ pana chabbidham pi paccuppannam at?ta§ anàgata§ kàlavimutta¤ ca yathàraham àlambana§ hoti。
  Dvàravimuttàna¤ ca pana pa?isandhi…bhava?ga…cuti… sa?khàtàna§ chabbidham pi yathàsambhava§ yebhuyyena bhavantare chadvàragahita§ paccuppannam at?ta§ pa¤¤attibh?ta§ va kamma…kammanimitta…gatinimitta…sammata§ àlambana§ hoti。
  
  一切眼門心都只以顏色為所緣,而且只屬於現在(的所緣)。同樣地,聲等是耳門心等的所緣,它們也只屬於現在(的所緣)。
  然而意門心的所緣有六種,而且,根據情況,該所緣可以是屬於現在、過去、未來,或與時間無關。
  再者,於結生、有分、死亡(三種)離門心,所緣亦有六種。根據情況,一般上那於前一世已被六門之一識知的所緣,可以是現在或過去所緣,或是概念。此所緣是業、或業相、或趣相。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一切眼門心:在眼門心路過程裡,所有屬於該心路過程的心都只取色所緣為目標。色所緣並非只是眼識的目標;五門轉向心、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緣也都取同一個色所緣為目標。再者,這些生起於眼門心路過程的心都只取「色所緣而已」(r?pam eva)為目標。在該心路過程裡,它們並不能識知其他目標。
  而且只屬於現在(的所緣):在此「現在」一詞意為「剎那現在」(kha?ikapaccuppanna),即指所體驗的事物是於當下剎那存在的。由於色法變易的速度比名法慢,一個色所緣可以保持存在於整個眼門心路過程。其他(四)根門的所緣亦是如此。(見第四章、節六)
  意門心 生起於意門心路過程裡的心能夠識知五所緣,以及一切五門心路過程無法識知的法所緣。意門心也能識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任何一時的所緣,或是與時間無關(kàlavimutta)的所緣。後者是指涅槃與概念。涅槃是洠в袝r間性的,因為其自性(sabhàva)並無生、變易(住)與滅;概念也是洠в袝r間性的,因為它並洠в凶孕浴
  根據情況:《阿毗達摩義廣釋》解釋:根據該心是欲界速行、神通速行、其餘廣大速行等等。除了生笑心之外,欲界速行都能取三時的所緣,以及無時間的所緣。生笑心只取三時的所緣。神通心(見節十八之助讀說明)取三時的所緣,以及無時間的所緣。除了(神通心和)取過去心為所緣的第二與第四無色禪心之外,其餘的廣大心都取無時間的所緣(即:概念)。出世間心取無時間的所緣(即:涅槃)。
  於離門心等等:離門心是在一世當中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作用之心。它們有十九種,即:八欲界大果報心、五色界果報心、四無色界果報心及兩個捨俱無因推度心。這種心的目標有六種:過去或現在的五所緣之一,或是法所緣。在所有三種作用裡,從結生至死亡,該心都只取同一所緣。該所緣是投生時結生心的目標,在生命過程當中是有分心的目標,以及在死亡時是死亡心的目標。
  一世當中的離門心必定與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目標相同。當人臨命終時,基於其過去業與當時的情況,某個目標即會呈現於他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這目標是以下三種之一:
一、 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
二、 業相(kammanimitta):是與即將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影像,或是造該業的工具。例如:虔盏男磐娇赡軙吹奖惹鸹蛩略旱挠跋瘢会t生可能會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則可能聽到被宰殺的牛的哀號或看到屠刀。
三、 趣相(gatinimitta):這即是臨終者下一世將投生的去處。例如:即將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會看到天界的宮殿;即將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會看到森林或田野;即將投生至地獄的人可能會看到地獄之火。
  
  根據情況(yathàsambhava§):《阿毗達摩義廣釋》解釋這片語的意思是:離門心的目標是根據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識知該目標時所通過的門而定;亦視該目標是屬於過去或現在所緣,或是概念;又根據它是業,或業相,或趣相而定。其解釋如下:
  若是投生至欲界,在前一世臨死速行的階段,被六門之一識知的五所緣當中任何一個所緣皆可成為業相。這種所緣在新一世的結生和首幾個有分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它有可能是現在所緣,因為在前一世的臨死速行識知該目標之後,它可能還持續存在於新一世的首幾個心識剎那;隨後的有分及死亡心所取的目標則必定是過去所緣。
  若前一世的臨死速行所取的目標是法所緣,它則可能是業或業相,以及是新一世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過去所緣。若該目標是趣相,它一般上是色所緣、由意門識知、以及是現在所緣。
  若是投生至色界天,三種離心路過程心的目標是前一世意門臨死速行所取的法所緣、是概念(於是與時間無關)、以及是屬於業相。投生至第一和第三無色界天亦是如此。若是投生至第二和第四無色界天,該目標(即:心)是法所緣、是過去所緣、也是業相。
  一般上(yebhuyyena):這形容詞是專指無想有情(asa¤¤àsattà)死後投生至他處,因為在色界天的無想梵天完全洠в行淖R(見第五章、節卅一),所以下一世的離門心根本不能緣取前一世(生為無想梵天時)所緣取的目標。對於這類有情,依靠在生為無想梵天之前的過去業,目標會自動呈現於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為業等等。
節十八:依心分類
  Tesu cakkhuvi¤¤à?àd?ni yathàkkama§ r?pàdi… ekekàlambanàn'eva。 Manodhàtuttika§ pana r?pàdi… pa¤càlambana§。 Sesàni kàmàvacaravipàkàni hasanacitta¤ cà ti sabbathà pi kàmàvacaràlambanàn'eva。
  Akusalàni c'eva ¤à?avippayuttakàmàvacarajavanàni cà ti lokuttaravajjita…sabbàlambanàni。
  ?à?asampayuttakàmàvacarakusalàni c'eva pa¤camajjhàna… sa?khàta§ abhi¤¤àkusala¤ cà ti arahattamaggaphalavajjita… sabbàlambanàni。
  ?à?asampayuttakàmàvacarakriyà c'eva kriyàbhi¤¤à… votthapana¤ cà ti sabbathà pi sabbàlambanàni。
  ?ruppesu dutiyacatutthàni mahaggatàlambanàni。 Sesàni mahaggatacittàni pana sabbàni pi pa¤¤attàlambanàni。 Lokuttaracittàni nibbànàlambanàn? ti。
  在它們當中,眼識等各自取一種所緣,即顏色等。但三意界則能取顏色等(所有)五所緣。其餘的欲界果報心與生笑心只能取欲界所緣。
  不善(心)和智不相應欲界速行能取一切所緣,除了出世間法。
  智相應欲界善(心)及屬於第五禪的善神通心能取一切所緣,除了阿羅漢道與果。
  智相應欲界唯作心、唯作神通心及確定心能取一切所緣。
  於無色(禪心)當中,第二與第四取廣大所緣(即:廣大心)。其餘所有的廣大心取概念為所緣。出世間心取涅槃為所緣。
節十八之助讀說明
  三意界: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總稱為三意界;由於它們生起於所有五門,所以能取顏色等所有五所緣為目標。
  其餘: 這些果報心是三種推度心與八大果報心;當生起為彼所緣時,它們能取呈現於六門的一切欲界所緣。再者,除了悅俱推度心之外,當這些果報心生起為結生、有分與死亡心時,也能取六種離門所緣。諸阿羅漢的生笑心也能取所有六種欲界所緣。
  不善心等:由於四道、四果與涅槃九出世間法是非常的清淨及深奧,所以不善心和智不相應的善與唯作心並不能識知它們。
  欲界善心等:凡夫與有學拢卟荒苡X察阿羅漢的道心與果心,因為他們還未證得此二心。
  凡夫亦不能取有學拢叩牡佬呐c果心為所緣。層次較低的有學拢邉t不能取層次較高的道心與果心為所緣。當有學拢呤〔熳约旱某鍪篱g成就時,他們能以智相應欲界善心覺知道心、果心與涅槃。在道心之前生起的「種姓」(gotrabh?)也是屬於這些心,它也取涅槃為所緣(見第九章、節卅四)。
  善神通心:神通(abhi¤¤à)是已熟練於五禪者才能獲取的高等智。在拢渲刑峒拔宸N世間神通,即:如意通(神變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與天眼通(見第九章、節廿一)。這些神通是哂玫谖宥U心而獲得;於凡夫和有學拢咚巧频模混吨T阿羅漢則是唯作的。通過第三種神通,有學拢吣鼙孀R與他同等級或層次較低的其他拢叩牡佬呐c果心,但不能辨識層次比他高的拢叩牡佬呐c果心。阿羅漢道心與果心則完全超越善神通心的範圍。
  欲界唯作心等等:通過欲界智相應唯作心,阿羅漢能在省察自己的成就時辨識自己的道心與果心;通過唯作神通心,他能辨識其他拢叩牡佬呐c果心,包括有學拢吲c阿羅漢。在五門心路過程裡,確定能識知所有五所緣;當作為意門轉向心時則能識知所有六所緣。
  於無色(禪心)當中:第二無色禪心取第一無色禪心為所緣;第四無色禪心取第三無色禪心為所緣。如是此二心取廣大心為所緣。
  其餘所有:色界禪心所取的目標是概念,如:遍處禪心取遍相(見第一章、節十八至二十之助讀說明)、無量禪心取有情概念。
節十九:總結
  Pa¤cav?sa parittamhi cha cittàni mahaggate
  Ekav?sati vohàre a??ha nibbànagocare。
  V?sànuttaramuttamhi aggamaggaphalujjhite
  Pa¤ca sabbattha chacc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