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忍眾生苦,不忍拢趟ァ
不忍眾生苦,不忍拢趟ァ
譯者尋法比丘
二零一零年二月
序於古晉兜率天修行林
導讀(節譯)
作為此書基礎的是一部中世紀的佛教手冊──《阿毗達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gaha)。據說該部著作是由阿耨樓陀尊者所著;他是一位佛教博學者,但人們對他的事跡所知的則非常少,甚至連他在那一國出生、住在那一國也還是人們的疑問。雖然對作者的事跡所知不多,他所著的那一小本概要卻已成為上座部佛教最重要及最具影響力的課本之一。在厚約只有五十頁的九章裡,作者提供了佛教裡最為深奧的《阿毗達摩論》的基本概要。他是如此善於攝收論藏的根本要義,把它整理為一個易於理解的方式,使其著作成為所有南亞與枺蟻喩献糠鸾虈倚迣W阿毗達摩的標準入門書。在這些國家裡,尤其是修學阿毗達摩的風氣最盛的緬甸,《阿毗達摩概要》早已被視為一支打開佛法智慧大寶藏無可或缺的鑰匙。
阿毗達摩
阿毗達摩教法的主體即是阿毗達摩藏(Abhidhamma Pi?aka,亦作論藏);這是上座部佛教所承認的巴利三藏拢涞钠渲幸徊兀欠鸾痰臋嗤月}典。此藏是於佛陀入滅之後的早期,在印度舉辦的三次佛教拢浣Y集時所編。第一次拢浣Y集是在佛陀入般涅槃三個月之後,由以大迦葉尊者為首的五百比丘長老在王舍城(Ràjagaha)舉行;第二次結集是在佛陀入滅一百年後,在毘舍離(Vesàl?)舉行;第三次結集是在佛陀入滅兩百多年後,在巴達離布達(Pà?aliputta)舉行。在這三次拢浣Y集所編的拢涫菕裼冒屠模≒à?i)來保存與傳承;巴利文是古印度的「中國」(現今的印度枺辈浚┧玫囊环N語文。這些拢浔环Q為三藏(Tipi?aka):第一藏是律藏,包含了比丘與比丘尼的戒條,以及僧團咦鞯臈l規;第二藏是經藏,收集了佛陀在漫長的四十五年弘化期裡,在不同時候所給予的開示;第三藏則是阿毗達摩藏或論藏,包含了佛陀上等或特別的教法。
論藏或《阿毗達摩論》裡有七部論:《法聚論》(Dhammasa?ga??)、《分別論》(Vibha?ga)、《界論》(Dhàtukathà)、《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事論》(Kathàvatthu)、《雙論》(Yamaka)及《發趣論》(Pa??hàna)。有別於諸經,這些論並不是記錄生活上的演說或討論,而是極其精確及有系統地把佛法要義分門別類與詮釋。在上座部傳承裡,論藏受到最高的崇敬,被視為是佛教拢洚斨械闹辽蠈殹Ee例而言,公元十世紀錫蘭的國王迦葉五世(Kassapa V)把整部論藏銘刻於金碟,而且更以寶石嵌在第一部論上。另一位十一世紀的錫蘭國王雨加耶巴護(Vijayabàhu)則有每天上朝之前必須先讀一讀《法聚論》的習慣,而且也親自把該論譯為錫蘭文。若只是粗略地讀(論藏),人們可能會難以明白為何論藏如此受到尊崇。因為那些論看起來像是只是學者們在玩弄不同類別的佛教術語(名相),極須費神思考,而且有很多煩悶重眩帯
然而,在透徹地學習與省思之下,論藏極受尊崇的原因即自然變得清楚。在正統上座部的觀點,論藏所教的並不是臆測的理論,也不是出自形而上學,而是開顯生存的真實本伲挥幸褟匾娭T法微細深奧的一面的心才能識知。由於它具有此特徵,上座部佛教視阿毗達摩是最能顯示佛陀的一切知智(sabba¤¤utà¤à?a)之處。
兩種教法
偉大的佛教論師覺音尊者(?cariya Buddhaghosa)解釋Abhidhamma(上等法;音譯:阿毗達摩)為「超越法與有別於法」(dhammàtireka…dhammavisesa);其前綴詞abhi(上等;音譯:阿毗)的意義是顯著與卓越,而dhamma(法;音譯:達摩)在此則是指經藏之教法。9當說到阿毗達摩超越經教時,那並不是意謂經教有任何缺陷,或是意謂阿毗達摩是開顯在諸經裡所無的深奧教義。事實上,經教與阿毗達摩兩者都是以佛陀獨特的四拢B教法作為根基,而且論藏中趣向解脫的主要法義也都在諸經裡提及。它們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根本上是無關重要的,有的只是範圍與教導的方式不同而已。
關於範圍,阿毗達摩提供了在諸經裡所無的透徹與完整解釋。覺音尊者解釋在經教的分類,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只是部分而已,但阿毗達摩則是全面地以各種不同的分類法把它們分門別類,有些是與經教的相同,有些則是阿毗達摩獨有。10如是阿毗達摩的範圍與對細節解釋之眩s程度令到它有別於經藏。
它們之間的另一個主要差別是在於教導的方法。經藏裡的諸經是佛陀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之下,對根器有很大差異的聽眾因人而教的開示。為了引導聽眾修行及通達拢B,他採用種種方法,以便聽眾能夠理解其教法。他採用了譬喻與耄в鳎凰陶'、勸告與激勵;他判斷聽眾的傾向與能力,再眨溟_示的方式,以便能夠喚起他們良善的反應。這是為何經教法被形容為「譬喻式或受到裝飾的教法」(pariyàya…dhammadesanà)。與經藏相反,論藏是以直接的方式全面地解說諸究竟法,而完全洠в惺艿窖b飾,這是為何阿毗達摩被形容為「直接或洠в惺艿窖b飾的教法」(nippariyàya…dhammadesanà)。
方法的差別致使這兩種教法裡的用詞有所不同。在諸經裡,佛陀時常採用「慣用語」(vohàravacana)及「世俗諦」(sammutisacca),即表達在究竟上並不存在,但在世俗上並洠в绣e的詞彙。如是在諸經裡,佛陀用了「我」、「你」、「男人」、「女人」、「有情」、「人」等詞,就好像它們是真實存在之法。然而,在論教裡的用詞則局限於在究竟諦(paramatthasacca)的角度上是實際的詞彙。如是,在經教裡為了便於溝通而接受的世俗實體則被分解至它們的究竟實體,即純粹是無常、有為、緣生與無我的名色法。
在提及這兩種教法的分別時,當知那是依它們的特點而分,所以不應把它們詮釋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教法。在某個程度上,這兩種教法是重疊的。所以在經藏裡,我們可以找到純粹只是解說諸蘊、處、界等的開示,即已跨入了阿毗達摩的範圍。再者,在論藏裡,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有整部論(《人施設論》)是採用世俗的慣用語,即跨入了經教的範圍。
阿毗達摩的特點
阿毗達摩的其中一個特點是很有系統地分別諸法。它採用了作為整個阿毗達摩結構的論母或分類表。在《法聚論》一開始就列出了論母作為整個論藏的序文,其中包括了一百廿二種屬於論教專有的分類法。其中有廿二種是三法分類法,即每一組都把諸法分別為三類的方法。其餘的一百種是二法分類法。這論母的其中一個作用是作為依某些法則來理清錯綜眩s的諸法的指引。舉例而言,在三法分類法當中包括了:善、不善、無記三法;樂受相應、苦受相應、捨受相應三法;果報、業、非果報非業三法等等。在二法分類法當中包括了:因、非因二法;與因相應、與因不相應二法;有為、無為二法;世間、出世間二法等等。哂眠@些分類法,論母從各方面涵蓋了一切法。
阿毗達摩的第二個特點是把心相續流詳盡地分析至稱為心的識知單位,而每一個單位涉及了作為識知目標的根本的心本身,以及一組執行個別作用的心所。它也把一切的究竟法分別為四大類:心、心所、色與涅槃;首三種是有為法,最後一種是無為法。
阿毗達摩的第三個特點是把在諸經裡紛亂的種種佛學術語(名相)整理得有條有理。在詮釋每一法時,阿毗達摩論即會把諸經裡的同義詞互相對照。舉例而言,在諸煩惱當中,貪心所可以出現為欲漏、有漏、貪欲身繫、欲取、欲欲蓋等;在諸覺支當中,慧心所可以出現為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道分等。在如此對照與連繫之下,阿毗達摩顯示了在諸經裡可能並洠в忻黠@地指出的種種術語之間的關係。
在此將舉出的最後一個特點是屬於論藏的最後一部論(《發趣論》)所有。此論列出了二十四緣,顯示了諸究竟法如何組成一個有系統的過程。屬於組織型的二十四緣是在之前六部論佔了主要篇幅的分析法的必要搭配。分析法把看來像是一個整體的事物分析至組成它的最小單位,因而顯示了任何可能會被視為「我」或「實體」之物的空性。組織法則把這些被分解至最小單位的諸法連貫起來,顯示了它們並非各不相關之法,而是擁有多重互相依靠的關係。
阿毗達摩的來源
上座部的正統傳承認為論藏是源自佛陀本身。根據覺音尊者所引用的《大裕琛罚∕ahà…a??hakathà):「名為阿毗達摩的並不是屬於弟子的範圍,而是諸佛的範圍。」諸裕枵J為,不單只是阿毗達摩的精神源自佛陀,而且其論也是佛陀親身所教的。
《殊勝義裕А罚ˋtthasàlin?)述及佛陀在證悟後的第四個星期裡,他面向西北坐在菩提樹附近的寶屋裡。該寶屋並非真的是用寶石所造,而是世尊省察七部《阿毗達摩論》之處。他從《法聚論》起始順次地省察它們的內容。當他省察首六部論時,其身並洠в邪l射光芒。然而,省察到《發趣論》時,在他開始省察因、所緣等二十四緣時,其一切知智肯定於其獲得了(充份發摚У模C會。就有如帝米拉諦頻伽拉魚(timiratipingala)只有在八萬四千由旬深的大海洋才有充份的空間遨游,同樣地,其一切知智只有在《發趣論》才找得到足夠發摚У目臻g。在世尊以一切知智省察那深奧之法時,自其身激射出耍⒔稹⒓t、白、橙及銀耀六色光芒。
上座部的正統傳承認為論藏是由佛陀親口所教,這點與其早期的敵對派說一切有部(Sarvàstivàda)的觀點不同。說一切有部本身也有一套七部《阿毗達摩論》,但與上座部的《阿毗達摩論》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根據說一切有部,論藏是由佛弟子所著,有好幾部的作者更是在佛陀入滅之後好幾代才出現的弟子。然而,上座部認為除了在阿育王時代由目犍連子帝須長老(Moggaliputta…Tissa Thera)所著、詳盡地反駁種種邪見的《事論》之外,其餘六部都是由佛陀親口開示。
諸巴利裕枰怨糯谡b的傳承為據,認為佛陀並不是在人間向其弟子開示《阿毗達摩論》,而是向三十三天的眾天神開示。根據這傳承,就在即將進入第七年的雨季安居時,世尊去到三十三天,坐在晝度樹下的無垢白石座上,以雨季三個月的時間向從一萬個世界前來集會的諸天神開示阿毗達摩。他主要的聽眾是其已故及投生為男性天神的母親──摩訶摩耶夫人。佛陀選擇在天界開示阿毗達摩,而不在人間開示的原因是以便他能夠在一次的開示裡,從頭至尾講解整部《阿毗達摩論》。由於完整地講解整部《阿毗達摩論》必須三個月的時間,所以只有天神與梵天才能毫不間斷地聽完它,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能力一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