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輪轉 VIII 3; 8; 10
廣大 I 25; II 15; 18; 21…22; 25; III 10; 14; 17; 18; IV 14; 22
趣相 III 17; IV 2; V 35; 38; 39
增上 VII 20; 22; 23; VIII 19
潛在傾向 VIII 9; 14
十六畫
緣 VIII 1; 2; 11…28
緣起 VIII 2; 3…10
隨喜 II 7; 15; 17; 19; 21; IX 9
隨順 IV 14; IX 33; 34
隨觀 IX 24; 35; 36
親依止緣 VIII 17; 27
導致出起之觀 IX 34; 36
十七畫
嚐 III 8…9
聲 III 16; 17; VI 14
禪那 I 3; IV 14; IX 15; 18
禪那與結生 V 6; 31; 39; 40
禪支 I 18…20; II 25; VII 16; 22; 23; VIII 14
禪相 I 18…20; IX 5; 16; 17; 18; 35
額外有分 IV 18
臨死速行心路過程 V 35… 38
十八畫
轉向 I 10; III 8; 9; 10
顏色 III 16; 17; IV 6; V 38
雙論 IV 6
雙神變 IV 21
十九畫
離 II 6; 15; 17; 21; 23; 25; V 24
離門 III 13; 14; 17
離去緣 VIII 13
離心路過程 IV 2; V 1…42
識 I 2; IV 3; 4; VIII 3
識界 III 21…22; VII 37…39; VIII 22; 25
識無邊處 I 22…24; V 7; IX 19
壞滅智 IX 33
二十畫
蘊 I 2; 5; 18…20; VII 34; 35; 40
樱 II 2; III 8…9; VIII 3
樱 III 16; VI 3
覺支 VII 29
二十五畫
觀禪 I 26…28; 30…31; IX 22…44
觀智 IX 25; 32…33
觀之染 IX
1 葉均中譯書名《攝阿毗達摩義論》
2 譯按:直譯英文版原名是「周全的阿毗達摩概要」。
3 為了使自己不再受到他人欺壓。
4 參照《中部?蛇譬喻經》(Alagadd?pama Sutta)的錯铡缴叻ā
5 譯按:阿羅漢已不須再為解脫而努力;他學習教理的目的純粹只是為了保護佛教的財富,即正法。這就有如財政的工作,即保管國家的財富。
6 裕В簄ekkhammasukha§「出離樂」是指阿那含果。
7 重覆與努力是指不斷地修行;休息是指放下萬緣安心修行;厭離是指看清真相而放下;不再重覆、不必努力、不再厭離與一切止息都是指最終的目的──涅槃。
8 以前西方權威歷史學家判定佛陀為虛構的人物,直到許多年以後,人們發現了阿育王石柱,佛陀才突然間從「虛構」變成「真實」。否定佛陀的是證據,確定佛陀的也是證據,到底證據是什麼?
9 《殊勝義裕А钒汀㈨摱挥ⅰ㈨撊
10 《殊勝義裕А钒汀㈨摱寥挥ⅰ㈨撊了摹
11 Paramassa uttamassa ¤à?assa attho gocaro。 (《阿毗達摩義廣釋》)
12 譯按:目標與所緣是同義詞,也可譯為對象。
13 譯按:以下是譯自《殊勝義裕А罚ㄓⅰ㈨摼拧穑⿲π牡慕忉專
「然而心並不會單獨生起。就有如當人們說:『國王來了』,很明顯地他不會在洠в惺陶吲阃聠为毲皝恚囟ㄔ谄潆S從陪同之下到來;故此當知(善)心與超過五十種(名)法同時生起(譯按:在計算這些法時,每一個心所可以是好幾種法,例如精進心所可以算作是根、力及道分三法──見《法聚論》第一冊、第一章、頁一)。但可說心生起為前導者。由於心在世間法裡是主、是根本,所以心是前導者。然而,在出世間法裡,慧是主、慧是根本,所以慧是前導者。」
14 譯按:「行」(sa?khàra)這一佛教用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一、在此的「行法」是指「有為法」,即由因緣和合而成之法;這是最常用的定義之一。二、五蘊裡的行蘊(sa?khàrakkhandha)是指五十二心所法當中的五十心所,即除去「受」與「想」;這也是常用的定義之一。三、十二緣起支裡的「行」是指善心與不善心裡的「思」心所,即造業的主要心所。四、將會在下一節裡提到的「行」是指「慫恿」:「有行」即是有受到慫恿,「無行」即是洠艿綉Z恿;這是較少用的定義。
15 悅(somanassa):心的樂受。俱(sahagata§):一起;陪同。邪見(di??hi):認為業力果報並不存在的邪見等等。相應(sampayutta§):與之相關;相處。不相應(vippayutta§):與之不相關。無行(asa?khàrika§):不猶豫;洠軕Z恿;自動。有行(sasa?khàrika§):受到自己或他人慫恿;不自動行事。捨(upekkhà):捨受。──摘自(《阿毗達摩要義》)
16 譯按:somanassa 舊譯為喜。在中譯的五十二心所當中,「喜」這一字被用為代表三個不同的巴利文字,即 mudità; p?ti 和somanassa。Mudità 是四梵住或四無量心裡的(隨)喜。P?ti是五禪支裡的喜。三者當中只有somanassa是屬於「受(vedanà)」,是心的樂受,即悅受(somanassa vedanà)。前兩者都不是受心所。現用「悅」譯心的樂受,以區別其他兩個喜。無論如何,一切與喜(p?ti)相應的心都是悅俱;但悅俱的心卻未必也是與喜相應。悅俱而與喜不相應的心是:經教禪那四分法的第三禪心,或論教禪那五分法的第四禪心;這包括與它們相符的道心與果心。
17 譯按:巴利文upekkhà一詞有多種不同的意義。在此列出較常見的幾個:一、此節所提及的「捨俱」是「與捨受俱行」,此捨受是「受心所」(vedanà…cetasika);二、五禪支裡的捨也是屬於受心所;三、捨覺支與捨梵住或捨無量心的捨是「中捨性心所」(tatramajjhattatà);四、觀禪的行捨智則屬於「慧心所」(pa¤¤à…cetasika)。五、「精進捨」是不過強亦不太弱而適中的精進,是屬於精進心所(v?riya…cetasika)。
18 根據《阿毗達摩義廣釋》,di??higata只是指邪見,其後綴詞gata在此並洠в腥魏魏x。
19 一、vici (vicinanto) = 詢問 + kicch = 受到困擾;
二、vi = 毫無 + cikiccha = 解決方案。
20 《阿毗達摩要義》舉出八個假設的例子,以各別說明八種貪根心:
一、 某人不思業報地享受飲食。
二、 有個人被同伴說服之後,不思業報、愉快地觀看電影。
三、 有位女士歡喜地穿上新衣,但知道執著新衣會令到貪根心生起。
四、 有位女孩知曉業力果報,但在同伴的邀請之下,愉快地傾聽現代歌曲。
五、 有位男孩稍有執著地吃只加陌罪垼珌K洠в懈械较矏偱c對業報的認識。
六、 有位女孩有件新衣,在她母親說那是件漂亮的衣之後,她才懂得欣賞它,但並洠в懈械较矏偱c對業報的認識。
七、 在思及業報之後,某人以中捨的感受喝咖啡,但還是鑑賞它的味道。
八、 有位女士對業報有認識,但在女推銷員的慫恿之下,不情願地買了一件新衣。
21 譯按:一心識剎那是指一心從生至滅的時間。在同一心識剎那裡,只有一心可以存在,絕不可能有二心共存。根據《阿毗達摩論》,在一秒鐘或一眨眼間裡,已有上萬儯鼈心識剎那。所以一心識剎那是非常短的時間。因此若要如實地分析既迅捷且微細的心,禪修者就必須有足夠強的定力。
22 《阿毗達摩要義》舉出八個假設的例子,以說明八種大善心:
一、 一位擁有業報智的女人,自動與歡喜地供花給佛塔。
二、 有位擁有業報智的少女在受到同伴說服之後,歡喜地前往聆聽佛法開示。
三、 有位不懂得業報的男孩,自動與歡喜地佈施錢給乞丐。
四、 有位不懂的業報的男人,在受到一位校長的促請之下,歡喜地捐了一百磈錢。
五、 有位女孩中捨的掃地,但知那是件善事。
六、 有位男人在受到一位比丘的促請之下,中捨地砍柴,但知那是件善事。
七、 有位不懂得業報的女人,自動地閱讀佛書,但卻不明其意。
八、 有位女孩在母親的要求之下,無喜與不思業力果報地洗她父母的衣服。
23 《阿毗達摩要義》解釋該前綴詞「大」是「數目大」,因為欲界善心有八個,色界善心有五個,無色界善心有四個,出世間善心也只有四個,所以欲界善心的數目最大。對於果報心與唯作心也是如此。
24 有時亦稱為「色禪」(r?pajjhàna),以區別它們和隨後述及的「無色禪」(ar?pajjhàna)。
25 ?ramma?'upanijjhànato paccan?kajjhàpanato jhàna§。(《清淨道論》)
26 譯按:惡作(追悔)有兩種:一、追悔已造之惡;二、追悔應實行而未實行之善。
27 So hi àramma?e citta§ àropeti。 (《殊勝義裕А钒汀㈨撘灰凰模
28 見《清淨道論》第四章、段八九至九一。
29 見《清淨道論》第四章、段九四至一百。
30 譯按:以下是譯自《殊勝義裕А穼ο布皹分g的差別的詳細譬喻(英、頁一五五、一五六):
「有喜必有樂,但有樂未必有喜。喜是屬於行蘊;樂則屬於受蘊。喜就有如一位疲憊的旅人,於夏天在沙漠裡時看到或聽到有水或陰涼的樹林;樂就有如他在享用水或進入樹林裡乘涼。當人走在大沙漠裡,受到炎陽暴曬、口渴且極渴望喝水時,若看到前面走來了一個人,他即會問道:『那裡有水?』另一人即會說:『越過那一片樹林即有一座大森林,裡面就有座天然的水池。你去到那邊就會有水喝。』聽了這些話他感到很歡喜。當他再往前走時,他看到掉在地上的荷葉等,而感到更歡喜。繼續往前走時,他看到有好些人衣服及頭髮都濕濕的,又聽到野雞的叫聲等、看到一座有如寶石網般的茂密翠綠的森林,其中有座天然的水池,又看到長在池中的睡蓮、荷花、白蓮等,及看到清澈的池水,如此他愈是感到歡喜。他即下去水池裡,盡情地沐浴與喝水。清除了一切的困頓之後,他再享用蓮莖、以耍徎ㄑb飾自己、把蓮藕負在肩上,從水池出來之後,穿上衣服、把濕衣曬在太陽下,然後去到有陣陣涼風輕拂而來的樹蔭下躺著,說道:『真是快樂、真是快樂!』
當如此解釋該譬喻:從他聽到有座天然水池及茂密的森林開始,直至他看到清澈的水時所感到的歡喜即是:看到目標時感到歡喜的『喜』。而他沐浴、喝水及隨後躺在樹蔭下直說:『真是快樂、真是快樂!』就有如不斷增強的『樂』,正在享受目標之味。」
31 譯按:在把遍相擴大至十方無邊宇宙之後,禪修者應作意遍相裡的空間,即如作意皮膚上的毛孔一般。看到空間之後,再把它擴大至十方無邊宇宙,直至無邊空間替代了整個無邊遍相。過後再繼續專注於無邊空間為「空無邊、空無邊」,以證入空無邊處禪。(參考《智慧之光》)
32 這是指(只減弱欲欲與瞋恚的)斯陀含道,見本章節廿六至廿八之助讀說明。
33 見《殊勝義裕А钒汀㈨摿撸挥ⅰ㈨摼拧稹
34 Kàyavi¤¤atti; vac?vi¤¤atti。 見第六章、節三。
35 見第三章、節二十至廿二。
36 特相、作用、現起、近因。(見第一章、節三之助讀說明)
37 此章對諸心所的特相等的解釋是收集自《清淨道論》第四章、段八八至一百;第九章、段九三至九六;第十四章、段一三四至一七七,以及《殊勝義裕А钒汀㈨撘弧鹌咧烈蝗挥ⅰ㈨撘凰亩烈话恕稹㈨撊鹬寥牧
38 在此輕安只是修定時生起的悅受之近因。根據「樱壥堋梗╬hassapaccayà vedanà)的原則,受另一個更一般性的近因是樱jP於各種受的更詳細說明,見第三章、節二至四及其助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