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 >

第1部分

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第1部分

小说: 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班·庆喜幢 編著
  明性法师 中译

  量理宝藏论自序

  明性

  因缘具足后,结果自然产生而毫无阻碍。是本论之要义。因明学不仅印度内道,乃至外道共通采用研究教义之方法。佛教更是三乘共许,从原始佛典乃至大乘经论--中观、唯识皆采取,以诠释佛佛理。研究唯识宗学者,更是不可缺乏之工具,熟练因明学于佛学研讨上,可获取相辅相成之功效。
  因明学初创于印度正理派--足自,流传至陈那论师之时,此是属于古因明时期,陈那论师编集《集量论》,创作三支论法以后,是属于新因明时期。乃至法称论师时代,是印度因明之辉煌时期,无论内外道学者,皆具论辩之才华。
  中国玄奘法师留学印度,适值印度因明学之辉煌时期,他甚而参予戒日王所主持曲女城之辩论大会,立了一‘真唯识量’而留下历史英名。玄奘法师回中土后,先后翻译了《因明入正理论》与《因明正理门论》是因明学最初引进汉土之初基。然而因明后期思想,在西藏语学系,发扬光大占了极大之空间在中土却默默无闻。或许在董仲舒‘罢抒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下之副产品。致使中土墨家名学毫无用武之地。民国初年随着唯识学之提倡,相对地因明学亦受到佛教界之重视与关切,始有法尊法师《释量论》之译著,吕澄居士之《集量论释略抄》。至于《量理宝庄论》是西藏佛教萨迦派祖师之一,萨迦班智达--贡噶嘉称所著,亦是唯一西藏人所创作之因明学作品。本论与印度因明学稍有不同,萨迦班智达运用他个人之智慧,以纯唯识之角度,来诠释因明思想,与印度论师逻辑思考模式相异其趣,本论后来经译者直接由藏文译成梵文。
  笔者于萨迦学院研习因明学之历程,由现任萨迦学院之住持教授师--堪布密玛策仁指导。他是目前萨迦派因明学教授硕果仅存之一。最初以萨迦学派之喇嘛蒋央洛迭汪波所著之《因类学》作为入门书,随后以萨迦班哲达他个人所创着之《量理宝庄论》做为学习因明第二部主要论著,尚参考根钦果南巴著作之《显明量理宝庄论疏》。然后继续研读法称论师之《释量论》,而以根钦果南巴所注释之《释量论普贤光疏》为主要教材,辅助教本以黄教因明学家贾曹达玛仁钦作《释量论能显解脱道论》,然后再研读根钦果南巴所著释注《显明量理宝庄论疏》,一系列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历时二年半。届此之际,学僧均以因明学为主修课程,除了英文为外文必修外,无其他学科,西庄人之修学制度颇为单纯与扎实感。通常之上课时间,每天须花一个半小时,做为辩论之演练,与发掘疑惑之根源。
  基于接受圆满因明学之教义,个人以为只要吸取少许因明学上之醍醐,即能广泛应用于世间与出世间之学问,故痛定思痛欲想回馈汉语学界之佛子,最先尝试译注蒋央洛迭汪波所著之《因类学》,发觉尚可发挥故,大胆直译本书,历时一年余,终告完成。
  本书分十一章,第一章详析所知之境,即是从各种因明论之现量,此量章中,提出境之自相、总相,以及所取、所转、所现、所执之的类境来分析解说,同时又批判了法上论师这派之主张,认为所取、所现、所转、所执等之境是同一义之说法,建立萨班自己之主张,以为凡是境终究只是一种自相,然而由于了别境之觉识不同,而产生各别之境。
  第二章能知之心--即识。叙述正智与邪识,正智之量于第九章现量解析。本章侧重于邪识即非量。犹如:伺意、未定现相、断决智、邪智与怀疑等五种。彼诸为非量意识之解释,五种邪识归纳三种非量,现量皆归结于唯一自证识。
  第三章详析总别相,观察实体事物之究竟说法,总相为概括之‘名称’、‘属性’,作为思想沟通之文辞,即‘灵体’。别相为描述实物各自之功能。解析总、别相彼此之关系,成立萨班自己之观点,最先于分别体性错乱故,以遣余方式于总相误为自相后,而摄取外境,而唯一得彼义自相,而成立量之作用。第四章能立与遣余,能立是指对于‘境’与‘觉识’如何顺应,而产生量之作用,即成立量。遣余是透过测察作用,于实义不成立之部份加以排除,而遣余之本性是摄属觉识,而非属于物质之义。遣余之功能分现前与隐密性,针对‘遣余’之思维与运作,在本章特别叙述,在汉学界此概念并未广传。第五章观能诠所诠,对于描述事体之文辞,以‘能诠’‘所诠’之名言,划分主动与被动之情态,表现于字里行间,结合实事之自相与总相之应用,譬如能知之心与所知之境。破斥他宗对能、所诠与总、自相之混淆,建立自宗主张,无实有名声之所诠,若执着为自相,错误总相所作之相属性而趣入自相,是无欺之正量士夫。第六章观相属法,对于一切事物正量之观察,相对待于相属之故,藉实事之相属关系,以唯识理念叙述唯识宗之缘起观,别于中观宗之缘起思想相异其趣,依于真实事物而体悟佛教缘起法更切实际。第七章观相违即任何一法能妨害其他法,相违之种类包含实事、觉识、相违量之解析,藉由外界之事物譬如光明与黑暗,冷热之相违性,引射佛教理论-涅槃与轮回之实相。第八章详观定义,一切所知诠说性相、名相、事相三法之自性,以表述任何实事之体性,实事之决定、增益二性以境、体性、时间三种方式,观察其相同或相异于此实事不妨害。第九章详观现量即真实之智慧离分别见而且不错乱之心识。本章叙述现量之种类--根、意、自证、瑜珈等的现量,与非现量之类别,而确立量果之功能,结合的圣谛,探讨轮回之根本因,以及如何解脱,以正量之思路引导,明确指出修行之根本观念,破斥我执,达于无我之智慧,皆以‘唯识’、‘量’方法叙述之。于禅修境界中,证成自证识之正量,于无相唯识派中,更以因三式之分析,证成自证识具足能证与所证之境地。第十章自利比量,即利用比量之功用,自己了悟真实之事物或哲理,本章叙述比量因三相之建立与功能,虽有人认为与玄奘法师译之‘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相似,然而萨班在本章中发挥了‘遮诠’之说法。第十一章利他比量:本章叙述辩论胜败之立论,以及如何裁决胜败之法,透过辩论之程序或轨则,引导他人产生正智。是利他比量之目的。本章尚且含摄外道相似喻之解说。更由于因明学流传到西庄,辩论技巧发挥淋漓尽致,唯独在西庄产生了自续派、应成派之辩论方法,加以运用讨论佛教哲学。
  本书各章中,均有适时对于西藏与印度前期因明学家之主张--谬误之处,皆一一破斥,提出萨班自己正确之说法,并且详加诠释各种质难。而竖立了陈那、法称二尊之因明旗帜,飘扬于雪域,直至今日乃不衰退。
  因明学在西庄人推崇下,大方推行宏扬,尤其是以宗喀巴尊者为主之黄教,更将因明融入内明之范畴,部派思想之有部、经部之的谛缘起主张,乃至大乘思想--唯识、中观之甚深义,皆藉因明之理路,而展现一清二楚。
  藏语学系有关因明所蕴含之宝藏,极其丰硕,目前为止,汉语系之因明资料,尚待后辈年轻学子加以充实,以延续因明之明灯,推演因明之法轮。
  凭着赤诚之心,远离家园,飘到异乡游学,终究天从人愿,转入萨迦佛学院进修,前后研习了入菩萨行论、入中论、俱舍论、因明学、现观庄严论等,历时五年。然而因明学海如浩瀚,个人水准有限,难免粗陋,尚请识者指教。
  本书承蒙圣严长老题序,且由东初出版社发行,不胜感激,亦感谢朱水文、陈美玲、庄国彬、蔡熏宜等之帮忙校对。同时感谢西藏佛学会之帮忙我个人出国缘起之全体会员。



  目  录

  自序
  译注说明

第一章
  甲一:叙说论名:为了知本论解说名相
   乙一:译名乙二:礼赞
  甲二:叙述论义乙一:叙述因相之各支
    丙一:为了息灾故赞诵
    丙二:量理宝藏论之究竟因…编作之誓愿
   乙二:叙述量理宝藏论之积极目的
    丙一:抉择所知正反二面
    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
     丁一:所知境
      戊一:定义
      戊二:分类
       己一:破斥他宗
        庚一:觉性无错乱之过
        庚二:‘境’可现于‘相’之过
    己二:自宗主张
    己三:断诤
        庚一:断诤…妄识为无境
         辛一:断诤…二所量之说法相违
         辛二:断诤…‘总义’与‘幻相’相似境
         辛三:断除…领受经验相违
         辛四:断诤…不应了知所破斥量之过
        庚二:断诤所持境为自相
         辛一:立诤
         辛二:答辩
          壬一:观察各宗派之立论
          壬二:破斥他宗…体性为因之说法
          壬三:证成佛弟子之宗义
           癸一:认识之义
        癸二:法称论师之抉择
            子一:明义
             丑一:破斥他宗
             丑二:自宗主张
             丑三:断诤
            子二:明识
             丑一:破斥他宗之立论
              寅一:破斥最先成立外界之义
              寅二:破斥世间共许宗
             丑二:成立唯识宗
              寅一:显现俱生缘
              寅二:确立俱生所缘
               丁一:设立俱生因
               丁二:成立彼因相之法
              丁三:断诤
             丑三:断诤
              寅一:断‘识之因相’不成立
              寅二:‘相似微尘’之断诤
              寅三:断观察‘有’、‘无’现相为不应理第二章 详析能知之心
   丁二:选择能知之觉识
       戊一:唯‘识’之定义
    戊二:识之分摄
    戊三:抉择彼诸义
    己一:‘量’定义
    己二:非量
    庚一:破斥他宗
    辛一:简释破斥之共境
    辛二:破斥不应理部份
        壬一:破斥伺意之体性
         癸一:前期说法
          子一:定义
        子二:分类
        丑一:无缘由之伺意
        丑二:颠倒缘由之伺意
        丑三:未定因之伺意
         癸二:破斥
          子一:总相破斥
           丑一:破斥(伺意)设立因相不应理
        丑二:破斥极成过
        丑三:破斥与遮反类同
          子二:别相破斥
           丑一:破斥无因
        丑二:破斥颠倒因
           丑三:破斥承许圣言量为伺意之说
        壬二:未定现相之破斥
         癸一:因明前期学家之说法
          子一:定义
          子二:分类
         癸二:破斥彼说
          子一:总相破斥
          子二:破斥别相…决定性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