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法苑珠林 所引外典之研究 >

第9部分

法苑珠林 所引外典之研究-第9部分

小说: 法苑珠林 所引外典之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本則「方山開」、「劉摩兒」兩條均注「出《冥報記》」
        顧「李知禮」條又注云,「右三驗出《冥報拾遺》,與前注
        不符。又考宋、元、明、宮本皆作「右三驗出《冥報拾遺》
        」,合此觀之,當出《冥報拾遺》也(63)
                                                                                 
                                                                                 
       丙、《冥報拾遺》
                                                                                 
       (一)「唐董雄念觀音」(卷二七,頁485上~485中)按大
             正藏五一冊,《冥報記》卷中,其文末有「臨時病篤
             在家,李敬玄來問疾,具說其事,臨病癒攝職,問臺
             內宮吏,與玄說不殊,雄亦自說其事,而精厲彌篤,
             雄今見在,為□厲令。」云云,《法苑珠林》無此文
             ,且注云「出《冥報拾遺》」,又比此條約少百六十
             字,豈《冥報拾遺》亦曾別出此條耶?
                                                                                 
       (二)「齊有仕人姓梁」(卷三六,頁577下~578上(按大
             正藏五一冊錄有《冥報記》中有「齊有仕人姓梁」,
             文末「臨舅高經州說云,見齊人說之災」,《法苑珠
             林》缺此兩句,且引睿赋鲆或灣觥囤笫斑z記》」
             ,《冥報拾遺》亦無「記」字,恐採自《冥報記》而
             铡印甘斑z」兩字。又「災」當「云爾」或「云」之
             訛。
                                                                                 
       (三)「唐釋徹師」(卷九五,頁989下)按此條事實與大正
              藏五一冊,《冥報記》卷上,「釋僧徹」同,唯文繁
              簡迥異,亦許餘令書復有臨書之處。
                                                                                 
       丁、高僧傳
                                                                                 
       (一)「南吳建業金像從地出像緣」(卷十三,頁383中)按
             《法苑珠林》此條注云:「見《高僧傳》及《旌異記》
             等」,考大正藏五○冊,《高僧傳》卷一,「康
              僧會
                                                                                 
        ────────────
       (63)同前注。

                                  322 頁

              傳」載有此事,知此條乃道世依梁,慧皎《高僧傳》
              改寫。
                                                                                 
       (二)「西晉泰山七國金像瑞緣」(卷十三,頁383中~383
              下),按《法苑珠林》此條注云:「見《高僧傳》及
              《旌異記》等」,考大正藏五○冊,《高僧傳》卷十
              三,「釋慧達傳」載有此事,知此條乃道世依梁,慧
              皎《高僧傳》改寫。
                                                                                 
       (三)「唐簡州三學山寺神燈」(卷三五,頁568上),按
              《法苑珠林》此條注云:「右此一驗出《高僧傳》」
              ,慧皎為梁人,不可能說唐事。又宋、元、明、宮本
              此條注出「《唐高僧傳》」,故此條應正名為《唐高
              僧傳》。
                                                                                 
                                                                                 
       戊、梁高僧傳
                                                                                 
       (一)「魏沙門釋曇А梗ň砦澹304中~304下),按《
              法苑珠林》此條注云:「右一出《梁高僧傳》」,然
              現今《梁高僧傳》未有此傳,又大正藏五○冊,《續
              高僧傳》卷六有「釋慧曇鳌梗c《珠林》內容同
              ,知此當更正為出《續高僧傳》(即《唐高僧傳》)
              。
                                                                                 
       (二)「梁沙門釋慧韶」(卷五,頁305上),按《法苑珠林》
              此條注云:「右此一驗出《梁高僧傳》,然現今《梁高
              僧傳》未有此傳,又大正藏五○冊,《續高僧傳》卷六
              ,「釋慧韶傳」載有此事,故今當更正「出《續高僧傳
              》即《唐高僧》)」。
                                                                                 
                                                                                 
       己、唐高僧傳
                                                                                 
       (一)「齊沙門釋普明」(卷十七,頁409上~409中)按《
              法苑珠林》此條云:「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然大正藏五○冊,《續高僧傳》卷十九,卷二○皆有
              「釋普明傳」所載事實皆不同《法苑珠林》,若此條
              果出於《唐高僧傳》,當可校補今本之不足。
                                                                                 
                                                                                 
       四、引書方式
                                                                                 
            如前所言,《法苑珠林》雖為類書體,卻是道世有其深
        意來編纂;這樣的看法,亦可由其引書方式中證明它有別於
        中土類書的編纂。我國古代類書都是根據第一手的原始文獻
        ,而且編纂者也不加主觀論斷,這是傳統工具書的編纂方式
        。(64)而《法苑珠林》則不然。
                                                                                 
            關於《法苑珠林》所引據外典的引書方式,可分從其形
        式及其內涵,作一說明:
                                                                                 
        ────────────
       (64)載克瑜、唐建華兩人共同主編,《類書的沿革》一本
             書中談到我國古代類書的特點有三:第一、編纂類書
             時,不加入編撰者的主觀論斷;第二、類書一般都有
             原文出處;第三、我國類書所依據都是第一手的原始
             文獻;第四、從編排的結構上來看,類書是按類排比
             的。(見《類書的沿革》,頁2~3,四川省圖書館學
             會編印,1981年)
                                                                                 
                                  323 頁
                                                                                 
       (一)形式上
                                                                                 
            《法苑珠林》之引書方式,其形式就其標示書名之方
         法與位置而言:
                                                                                 
                                                                                 
       甲、標示書名之方法有:
                                                                                 
          1。引作者並加書名及篇名;如卷六一,崔鴻《十六國春秋
            ?北涼錄》。(65)
          2。引作者及書名;如卷三六,顧微《廣州記》。(66)
          3。引書名加篇加;如卷三六,《周易?繫辭》。(67)
          4。引書名;如卷二八,《博物志》,(68)此為引書之常
            例。
          5。引篇名;如卷九七,「郊特生」、「祭義」。(69)
          6。引眾書之名;如卷十三,「見高僧傳及旌異記等」(70)
            ,其或因兼採書而為之,或諸書皆敘一事,果如前者,
            道世引文己經其改寫,若是後者,以今本《高僧傳》為
            例,引文亦經道世割裂,故其引文,當非第一手的原始
            文獻,亦可由此得證。
          7。未明出處者;
            (A)如卷五三,「秦太守趙正」、「晉沙門釋僧叡」、「
               晉沙門支孝龍」、「晉沙門康僧淵」四驗、(71)卷
               五四,「晉抵世常」、(72)卷五六,「晉張氏」、
               「晉劉伯祖」二驗、(73)卷九四,「晉庾紹之」。
               (74)
            (B)另有如卷十三及卷十四之感應緣計有四七驗,(75)
               亦見於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中。(76)又卷
               三八之感應緣計有二○驗,(77)亦見於道宣《集神
               州三寶感
        ────────────
      (65)見大正藏五三冊,頁749上。
      (66)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73下。
      (67)見大正藏五三冊,頁574上。                                            
      (68)見大正藏五三冊,頁496中。                                            
      (69)見大正藏五三冊,頁999上。                                            
      (70)見大正藏五三冊,頁383下。
      (71)見大正藏五三冊,頁684中~685上。                                     
      (72)見大正藏五三冊,頁694下~695上。                                     
      (73)見大正藏五三冊,頁712中~712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