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和资本多极化的矛盾;这种矛盾不可避免要产生民族国家因市场经济发展而造成的对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的日益增长的需求。'11'只要这种需求持续增长而国际社会又不能保证对有限资源在民族国家间的计划和公平分配,那么,霸权与反霸权及由此产生的国家间的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与拿破仑失败后的国际形势一样又不一样。19世纪初拿破仑失败使欧洲大国力量失衡,造成沙俄帝国的崛起及与此相应的英国和俄国的争霸;20世纪4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失败再次造成俄国人以苏联名义称雄并与英国霸主地位的继承者美国争霸的政治形势。尽管霸主关系已由原来的英俄转为美苏,争霸的重心由原来的大西洋进一步扩大到太平洋,战争手段已由火炮转为核武器,但大国对弈的”棋谱“却没有多大的改变:两洋西东合围与反合围,继而争夺巴尔干和中南半岛,最后决战于北印度洋仍是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基本路径。
战后美苏争霸最先从欧洲开始。纳粹投降后,德国被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分区占领,位于苏联占领的大柏林市则?quot;盟国柏林城防司令部”属下四国军队管理。经过激烈的角逐﹐德国被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德国分裂是美苏霸主在西线妥协及其分赃的后果,双方通过此次及后来的几次“柏林危机”,大体锁定了各自在西欧的势力范围。西欧第一次柏林危机刚结束,美苏立即挥师远东地区。双方以北纬38度线为界将朝鲜一分为二。1949年10月1日,与苏联保持良好的政治合作关系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美国意识到它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有可能因中苏联盟将大面积地丧失。1950年6月美国军事介入南北朝鲜冲突。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与北朝鲜军队一起抗击美国的侵略。1953年7月26日,美国被迫于板门店在《关于朝鲜军事停战协定》上签字。与柏林危机的后果一样,美苏两霸通过朝鲜战争在东北亚锁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1953年10月1日,美国与韩国在华盛顿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9月8日,美国同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在菲律宾签订旨在防?quot;共产党侵略“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2月2日,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总部设在泰国首都曼谷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第一次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后,美苏两霸争夺世界的重心从西东两翼转向地中海及中东地区和南中国海及中南半岛,以填补英法旧殖民主义离开这一地区时留下的霸权真空。
英法在苏伊士运河有着巨大的地缘战略利益。1952年”七月革命“后,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新政府要求英国无条件撤出埃及。1954年,英埃签订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全部英军在协定签订后20个月内撤出埃及。1956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英法支持下,出动大军分四路侵入埃及。31日,在所?quot;调解”被埃及拒绝后,英法出动飞机对埃及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苏伊士等城市狂轰滥炸。11月1日,联大召开紧急会议,3日,联大以59票对5票的绝对优势通过立即停火和撤军的决议。在美苏强势要求下,12月22日,英法军队完全撤出埃及领土。1957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战略,认为,二战后中东地区英法力量受到削弱,无法维持原有的殖民统治,被迫撤出一些地区。美国应当填补英法走后留下“政治真空地带”,“并将苏联的影响排除出这个地区。”'12'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发生革命,成立共和国。1959年伊拉克新政府宣布退?quot;巴格达条约组织“,转而对苏联采取友好政策,1959年3月,伊拉克与苏联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苏联开始向伊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苏联势力此后在伊拉克迅速扩展并在美国扶持的”巴格达条约“链条中撕开缺口。1958年初,黎巴嫩国内发生有共产党积极参加的罢工罢市,5月罢工转向起义。7月15日下午,美国海军陆战队应黎巴嫩政府之邀在贝鲁特登陆。7月16日,苏联政府宣布,苏联陆军和空军在南高加索和土耳其斯坦举行军事演习。8月21日,联合国紧急特别会议通过阿拉伯十国提案,责成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作出实际安排,迫使美英军队在11月实现撤军。在各方的压力下,美国于10月25日撤走军队,结束对黎巴嫩三个多月的军事占领。
20世纪60…70年代,是苏联向美国世界霸权地位从欧洲和亚洲西东两翼经中东地区和中南半岛逐渐向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地区发起最凌厉攻势并连连得手的时期。
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及其结果,”刺激了苏联军方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的决心和信念“并”促使赫鲁晓夫政权垮台“。'13'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在全球范围对美国展开争霸攻势。与赫鲁晓夫不同的是,勃列日涅夫战略出击方向直奔主题,这就是:打通中亚,控制波斯湾,进军印度洋。
古巴导弹危机也促使美国加大军事介入全球事务的力度。60年代中期。,美国策动南越政变并直接卷入战争。就在美国被拖在越南战场和中美关系即将改善之际,苏联影响迅速向印度推进。1971年7月9日基辛格访问中国并于15日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将于是1972年访华;1971年8月8日至12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访印度,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条约》;1977年3月,印度国会大选,人民党德赛获胜组阁。印外交开始恢复不结盟特点。1980年1月,英·甘地再度执政,2月12日至14日,葛罗米柯访印,向英·甘地转交了一封勃列日涅夫的信,并与印外长讨论了阿富汗问题。4月16日,英·甘地在访问坦桑尼亚期间,谈到阿富汗问题时说“我反对一切干涉”,“但只有其他国家停止谴责苏联,并向苏联保证它的利益不会受到威胁时”,“苏联才能撤军”。7月7日,印度宣布承认越南在柬埔寨扶持的韩桑林政权,立即得到苏联的赞扬。
与南也门和埃塞俄比亚发展战略合作关系是七十年代苏联实现印度洋战略的另一重要环节。如果说控制越南和印度意味着从东西两面控制马六甲海峡,而控制当时的南也门和埃塞俄比亚则意味着钳住了西方经曼德海峡和亚丁湾北上波斯湾的咽喉要道。1967年11月30日,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70年11月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2月2日,苏联即宣布承认,次日与之建交。1978年5月18至22日,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访问南也门,据报导,双方签订了一项军事协定,规定在亚丁港等地建立海空基地、无线电联络中心和气象中心;一旦南也门遭到外来侵略,苏联将给予援助。10月23至25日,南也门国家元首伊斯梅尔访苏,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1980年1月8日,南也门外交部发表声明称赞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这是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出面支持苏联入侵阿富汗行为的国家。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在厄里特里亚1993年独立之前,它曾是东接吉布提,南邻肯尼亚,西靠苏丹,北濒红海非洲,与当时的南也门从北南两面共扼亚非欧三大洲咽喉的曼德海峡的非洲大国。
埃塞俄比亚是第一个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1943年4月21日两国建交。1974年2月,埃武装部队发动政变。1977年2月11日,门格斯图任埃临时军事行动委员会主席,宣布埃走社会主义道路,埃美关系恶化。5月4至8日,门格斯图访苏,双方签署了经济技术、科学文化合作协定、领事公约以及《相互关系和合作原则宣言》。1978年,门格斯图第四次访苏,双方签订了为期20年的带友军事同盟色彩的埃苏友好合作条约。1980年1月8日,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发表声明,支持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行动。此后苏埃海军军事合作迅速加强。
获得在越南、印度、南也门、埃塞俄比亚等地区的战略优势后,苏联便开始向彼德大帝时开始的和和俄国人一直追求的“进军印度洋”战略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即出兵阿富汗。
1973年7月17日,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查希尔王朝。宣布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苏联第一个予以承认。1977年,达乌德颁布新宪法,决定推?quot;有指导的混合经济“的改革,在政治上有意与苏联拉开距离。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即共产党)主席塔拉基政变上台,苏联立即予以承认,认为这是阿”人民解放运动史上伟大转折点“。5月,塔斯社把阿富汗正式列入”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12月4至7日,塔拉基总理在外长阿明陪同下访问苏联。两国签订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睦邻合作条约。“1979年9月10日,塔拉基在参加哈瓦那第六次不结盟会议回国途经莫斯科,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勃列日涅夫再次表示将继续给予阿?quot;全面无私的援助”;“勃列日涅夫在单独会谈中,授意塔拉基在必要时可干掉阿明”'14'9月14日,阿明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击毙塔拉基,自任总统兼总理。苏阿关系迅速恶化。1979年12月27日晚,苏联军队开入阿富汗,对阿实行武装占领。喀布尔电台当晚宣布阿明已被击毙,卡尔迈勒被任命为阿人民民主党中央书记。28日,勃列日涅夫电贺卡尔迈勒“当选”为总书记和主席。31日,苏塔斯社称,在阿政府的请求下,苏向阿“派出了有限的军事人员”,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协助反击外来的武装干涉”。1980年3月6日,阿内阁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无限期留驻阿富汗。3月15日,阿外长多斯访苏,双方就苏联军?quot;驻在阿富汗领土条件的实际问题“达成协议。4月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所谓苏阿政府关于苏军”暂时留驻“阿富汗的条约。在先头部队控制喀布尔之后,苏军4个师约5万人随即跨过边界,从东、西两路沿阿富汗境内的战略公路长驱直入,在一周之内占领和控制其他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
1979年对美国来说祸不单行。除了苏联出兵阿富汗和越南大举入侵柬埔寨外,伊朗于年初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浪潮,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倒台。霍梅尼于2月回国组阁,成立伊斯兰共和国,美伊关系迅速恶化。至此,苏联在北印度洋地区精心编织的有利于苏联的从埃塞俄比亚至南也门到印度(继而到越南)的战略链布署已经完成。美国在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海权链条的北翼彻底崩溃。这时苏联的军事力量离霍尔木兹海峡仅距300英里的直线距离,再加上1978年底因伊朗停止石油出口而引发的至令仍令西方人恐怖的(第二次)石油危机,这对曾从事核潜艇技术研究并对世界政治具有牧师般情怀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简直是当头棒喝。这种形势促使英国保守党撒彻尔夫人和美国共和党里根这两位强势领导人上台。
1980年11月4日,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9届总统;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