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3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嬲驳皆妇褪钦庖惶酰竺嫒跏峭瓿烧庖辉浮N颐墙裉煲卜⒘苏飧鲈福甘欠⒘耍挥心芰Π镏谏院竺嫒甘浅删妥约骸D憧矗瘫鹑说孟冉套约海戎谏彩窍榷茸约海约何炊榷芏热耍抻惺谴Γ馐欠鹪诰辖驳模徽飧龅览怼D阋氚镏鹑耍欢ㄏ瘸删妥约骸K缘诙觯胺衬瘴蘧∈脑付稀保衬障捌靡铣6铣鞘裁矗砍删妥约旱牡滦校庖坏愫苤匾9沤裰型馐ハ偷慕逃际前训滦蟹旁诘谝唬艘挥械滦校蕹找坏慊购靡坏悖辉齑笞镆担凰谴厦鳎撬θ司秃Φ枚嗔恕K园哑返陆逃谠诘谝弧�
品德成就了,再底下一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就是讲要求知识,要求智慧;没有知识,没有智慧,帮不了自己,也帮不了别人。最后一愿,智慧跟学术都要达到究竟圆满,你才能普度众生。所以末后一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就是好像我们现在念书拿到最高的学位,博士学位。佛、菩萨、阿罗汉是佛门里面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称为佛陀,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阿罗汉觉悟了,小悟,菩萨大悟,佛是大彻大悟,就这么回事情。这个佛学常识我们也知道。所以四弘誓愿,晓得我们愿要发,为什么?愿是个动力。我们烦恼习气很重,为什么要断烦恼?不是为自己,是为帮助一切众生,这个力量太大了!我烦恼早一天断掉,我就早一天帮助众生,众生就早一天得利益,他不是为自己。为自己懒惰一点没有关系,我迟个两年,迟个一、二劫无所谓。你看到这么多苦难众生,你于心何忍!所以这是大慈大悲的动力来推动,愿力来推动,希望自己赶快把烦恼习气放下。
放下之后才能够成就法门,智慧才能成就。如果烦恼习气没有放下,就来广学多闻,那你所学习的全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跟知识的差别就在此地。知识里头没有烦恼习气,就是智慧;还带着烦恼习气,那就叫知识。所以知识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肯定还有后遗症。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就看得很清楚,有人说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一点都不错,人人都在求知识,可是不懂得伦理道德。也有人说,现在人会做事,不会做人,这个话说得有道理。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尊长,甚至于年轻的父母不知道怎样来教儿女,这就是烦恼习气没断。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家庭教育(从前的私塾是家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把伦理道德摆在第一位,伦理道德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把它摆在第一位。人没有知识没有关系,会做人,知道孝悌忠信,知道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他是个好人,他不会造罪业。他对国家社会纵然没有贡献,他不会伤害,这个教育你就想它多重要!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求知识,那个知识就是智慧。烦恼习气断尽,在佛法里面讲,这叫根本智,你的智慧有根了,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根;所求的知识全变成智慧,叫后得智,后得智的作用就叫善巧方便。这个智慧它不用来求自己的利益,它用来为一切众生谋福祉,这是好事。但是如果不成佛,你的德行、智慧没达到圆满。没达到圆满,你度众生就不圆满,为什么?你只能帮助福慧比你低的,你能帮助他;福慧比你高的,你就帮不上他。所以发愿要成佛,成佛能够帮等觉菩萨,只有成佛才帮得上他;不成佛,帮不上等觉菩萨。你是等觉菩萨,你帮不上等觉菩萨;如果你是十地菩萨,那你连十地、等觉都帮不上。这是四弘誓愿里头的大意,一定要要求究竟圆满,我们中国人叫完美,完美就是没有缺陷,到佛陀才没有缺陷,等觉菩萨还缺了一角。
与十大愿等。十大愿在前面略说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等,等是等其余,像法藏比丘在这一会里面所发的四十八愿,诸菩萨们他们在因地上发无量无边的殊胜大愿。“愿以导行,行以满愿”,愿是引导你修行,如果没有愿,你的行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它没有方向,它没有目标。好像在大海里面行船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我们知道这很危险,不但达不到目的地,随时有灭顶的危险。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所以人不能没有愿,在佛法里讲愿,在中国一般世俗里面讲志,人不能没有志,所以志跟愿常常合起来,佛家叫愿。一切诸佛菩萨共同的一个愿就是度众生,普度众生,普是平等的意思,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平等的意思。菩萨应化在世间,为什么?就是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种种帮助的行动当中,有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太重要了。佛菩萨晓得众生所有一切的苦难、果报,不善的果报,他的根源都是迷失了本性,迷而不觉,这是一切苦难根源果报的总源头。佛菩萨的教学从这里开始,从根本抓起,才能产生殊胜的效果,所以救苦救难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教学,每天没有间断过,只要遇到他,都是有缘人。遇到一个人就教一个人,遇到两个人就教两个人,他的教学没有时间性,也没有一定的处所,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了他就会教人。这样的老师,古往今来很少见,那么样的热心,为什么?他知道人跟自己的关系,他知道。这是佛家的伦理,伦理也讲到圆圆满满。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一体,遇到了,他迷了,他造作不善,那怎么能不教!不但要教,一定要帮助他觉悟,这叫不舍一人。所以愿非常重要,愿正确,方向目标正确,我们的行就正,思想言行就正了。思想言行不正,换句话说,他的志愿没有立,志愿不坚固,所以在日常思想行为他才有偏差。
行以满愿,一定要修行才能满足你的愿望。我们要断烦恼,要学法门。烦恼没有断,法门怎么个学法?法门一定要帮助你断烦恼,为什么?你在这个阶段,断烦恼是为主,烦恼不断,法门不能成就。断烦恼的方法,学法门的方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可是在断烦恼,只能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选择几种,不能太多,太多又惹一大堆烦恼,不但断不掉,反而增长了。这种现象很普遍,古今中外都有,没有例外的。所以读诵大乘,这也是八万四千法门的一个法门。我读诵的目的在哪里?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这个目的,是帮助我断烦恼。烦恼里面最麻烦的是妄念妄想,你看,前念灭,后念就生,它绝对不会终止,当然更不会断掉。妄念纷飞,许许多多不善的念头,用什么方法?无量的法门归纳起来只有几种,持戒是个方法,修定是个方法,作观是个方法,就是止观,念佛是个方法,读经也是个方法。读经要怎样读?用读经的方法把我们的妄念打掉,不读经妄念就很多,读经就是要把心集中在一处,制心一处。也就是说,把所有的念头统统放下,恭恭敬敬来念这部经。像《无量寿经》,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让妄想渗透不进去,以这个为目标。我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这就是你修行修一个半小时、修两个小时。读经是断烦恼的,一定要晓得这个目标。所以一部经读下来之后,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功夫不错了!读一部经,两个小时不起一个妄念,这很好的功夫。两个小时不起一个妄念,在一般讲要训练多久?大概训练三年到五年,才能达到这个程度。所以这一部经念下去,起个十个、二十个妄想是正常的。如果到起二、三个妄想大概是三年功夫,没有三年功夫做不到;能够起一个妄想,大概到五年的功夫。你心得定了,定久了就开智慧,读诵是这样的读诵方法。
读诵决定不要想经里头是什么意思,因为你一想意思,意思是妄想,妄想又渗透进去了。只是念,没有意思,用这个来把妄想打掉。念佛、修定、持戒都是用这个方法,目标是相同,用意是一样的。所以读诵这个方法对于知识分子最有效,我这么多年来就用这个办法。我念佛不行,念佛一天念个一万声佛号,照样打妄想,但是看经行,读经,所以这是个人根性不相同。开始学的时候都可以试试看,持咒、持戒都可以试试看,哪一个方法适合自己,用起来很方便,自己也很欢喜,那就用这个方法。所以我现在每天,通常客人少的时候,我读经的时间不会少过四个小时,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的念头打掉。绝不想经里的意思,想是属于求解,那是另一个法门的。我现在读经,我的目的是修定,是要把妄念给它止住,功夫在此地。研究求解,一方面是提升自己境界,帮助自己的止观,止观就是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人生观,提升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境界。另一方面,我们在大众当中分享学习的心得,也帮助大家对经义能够了解。了解之后,知道自己在日常当中怎样去生活,那就是修行,修行是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不过六道轮回的生活,我们在此地要过佛菩萨的生活,会得到清凉自在,世间人所讲的幸福美满,佛菩萨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换句话说,用经典指导我们怎样生活,是这个意思。所以行才能满愿,把我们错误的行为,包括思想、见解、言语、造作,用一个行把它包括了。我们想错、看错、说错、做错,依照经教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在哪里?修行是一切时、一切处。真的,在起心动念之处,这是行的根。起心动念善,你的言行肯定善;起心动念不善,言行当然就不善,它的根源是在念头。所以行以满愿。“行如足,愿如目,互相依持”,这是说行跟愿的关系,愿是领导你的,指导你一个正确的方向目标,你才能走得到。
“具足”,这是佛经里常常用的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这里解释得很好,“圆满无余”,就是圆满,没有丝毫欠缺,这叫具足,具足就是圆满的意思。“《行愿品》云”,《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说,“闻此愿王”,你听到普贤菩萨这十大愿王,这十条大概的意思你也能够明白,能懂了。“读、诵、书写”,这都是做功夫。读,对着经典叫读;诵是背诵,念得很熟,不必看经本也能背得下来,这叫诵。读诵之外,书写,书写是我们现在讲的默写;但是书写的时候也可以看着经本来写,我们讲抄经,不看经本,那是默写,书写是这两种。“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这几句话诸位想想,如果我们没有做到一心称念,这效果就没有。《遗教经》里面所讲的“制心一处”,一心称念跟制心一处是一个意思,我们世间人讲专心,在做功课的时候,修行的时候,心无二念,经文在自己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个时候,这十愿愿愿具足,皆得成就。一愿里面圆满其他的九愿,愿愿如是,你看,十愿就变成一百愿。所以把它配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再把它配到九世,九世都从时间讲的,过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现在,现在未来;未来未来,未来现在,未来过去。你这样一分析,这十愿就变成上千条愿。所以菩萨十善为什么能够辗转到八万四千细行,就从这个地方扩展出去的。普贤十愿当然也是八万四千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