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3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味触法,都做到不动心,这叫常坐,真知足了;动心就不知足,还想要,想得到。不动心了,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动心,这叫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教。
《佛地论第五》有这么几句话,“睹史多天”,就是兜率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后身是菩萨最后的身,他将来就成佛了,他就不是菩萨了,就是等觉菩萨、补处菩萨,“后身菩萨即一生补处菩萨”。“此世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补处大士,皆从此天降生”。凡是来作佛的,先都在兜率天,在那边等于说做准备工作,再下来示现成佛,八相成道。兜率天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知足,这最主要的一个意思,人不能不知足。我们也就知道了,弥勒菩萨代表什么?代表知足。所以,中国人塑的弥勒菩萨像,布袋和尚像,一天到晚笑咪咪的,那么快乐,为什么?知足。不就是知足常乐,他完全给我们表现出来。一切时、一切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逆境也好、顺境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统统笑面,这是表现出来。我们学弥勒菩萨就得学他那个样子,真学到了得大受用。什么大受用?头一个身心健康,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快乐他不会生病,愁眉苦脸必定生病。人要欢喜快乐,怎么会生病!欢喜快乐从哪里来?知足来的,就表这个意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0四集) 2010/8/9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1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二十三面倒数第五行,从降王宫这里看起。
“降王宫,降生于王宫,是中含摄第二相之托胎,与第三相之出生。本师释尊之托胎,如《因果经》云:于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身现于外,如处琉璃”。这是讲降生跟托胎,这是补处菩萨示现八相成道一般都是有这些瑞相。底下讲本师释迦牟尼佛托胎,我们一般人讲投胎,这是说六道的凡夫舍身受身,再去找一个身体。通常找身体就是要找父母,父母跟自己一定有缘,没有缘你不会去找他。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儿女跟父母是什么缘分?佛把它分为四大类,有报恩的,前世父母对他有恩,这一生遇到了,他感恩,他来报答的。这样一个小孩,天性就是孝顺父母,他来报恩的,很听话,也很可爱,这是第一类的。第二类是报怨的,父母跟他有仇、有怨,可能是过去生中杀害他,这一次遇到了,遇到了,他来报怨、他来报仇,这个小孩就不听话,不顺从父母。第三种是讨债的,这个小孩也很可爱,如果欠得少,二、三岁他就走了,你花钱花得那么多,他讨完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可能供他念书,念到中学、念到大学、念到博士学位,学位拿到他就走了,他来讨债的,你欠他多,你得还他多。另外一种是还债的,还债对父母没有什么恩情,但是对父母不错,过去他欠父母欠得很多,这一世他在物质方面养父母会照顾得很周到;如果欠得少的,这个孩子对父母就相当刻薄,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好,父母有得吃、有得穿就可以了,不怎么样的孝敬。这四种情形我们冷静去观察,都在我们现前,我们常常都能看到这四种状况,就晓得佛在经上讲的一点都没错。
不学佛的人随业受报,受果报的时候总有怨结,这个事情很麻烦,又结新的怨,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这不是办法。我们是这个缘分到这个世间来的,遇到佛法之后,觉悟了,如何把我们这种关系,过去世的恩怨、债务的关系把它转变成法眷属,这就好了。过去报恩也好、报怨也好,讨债、还债都好,一笔勾销,从今天起我们都是同参伴侣,还是要非常孝顺,为什么?做给众生看,自行化他。自己能照这样做,依照佛陀教诲、依照圣人的教导去做,提升自己的德行,双方都提升,自己提升,父母也提升,双方都提升。同时你的亲戚朋友、你的邻居,看到你们这一家和睦、一家孝慈,他们也学会了。所以自行之后就能化他,这个功德就愈来愈殊胜。可见得圣贤教育对我们的利益太大,好处太多了。
至于佛菩萨也到这个世间来,有的时候他想在这个世间住的时间长一点。这不是他想,我讲他想有语病,众生有缘。众生的缘跟菩萨的缘很深,会感应得菩萨在这个世间住一段时期,那他一定要来投胎。这个投胎,经上用的文字叫托胎,不叫投胎,他来托胎。也找父母,这个父母就不是报恩、报怨了,这一对夫妇过去生中一定是修善积德,佛菩萨到世间来才会找他,他跟人没有恩怨关系,这一家人祖宗积德,夫妇修德,他会找这样的人家来托胎。这个托胎里面包括第三相的出生,我们看《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入胎、住胎、出胎都在托胎这个里头。住胎也是住十个月,在母亲怀孕的时候住十个月。等觉菩萨,这不是普通人,他在胎胞里面十个月这么长的时间能不度众生吗?世间一般凡夫这十个月在胎胞里面,佛在经上讲,也跟在地狱差不多,所以叫胎狱,这十个月是胎狱,他在里头不自在,在里面也很痛苦,母亲喝一杯热茶,他就像在八热地狱一样,母亲喝一杯冰水,他就好像在八寒地狱一样,他很痛苦。他受的是业报,业报身,过去生中造的业,他必须要受这个果报。可是佛菩萨不一样,有佛来托胎的,我们在前面看到,位后普贤,那就是已经成佛,再倒驾慈航来度化众生的。所以佛菩萨在母亲胎胞里面也在说法度众生,这不可思议。
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贤首国师在《还源观》上告诉我们,一微尘,一粒微尘,这一粒微尘就是现在人讲的基本粒子,量子科学家告诉我们,基本粒子还可以分,还不是最小的,再分就分成光子,也叫量子。现在知道量子是最小的。佛说一微尘当中,这里面有微尘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头有许许多多众生,所以佛在母亲怀孕当中,他也在胎胞里面讲经说法。他的境界多大?跟外面虚空法界没有两样,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没有大小,自性的性德法尔如是。我们是迷失自性才有大小这种现象、幻相出生,明心见性的人就没有了。微尘里面有世界,前面我们曾经学过,现在量子科学家证实这一桩事情,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入胎的时候,摩耶夫人是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她在睡觉的时候,眠寤是睡觉的时候。虽然睡觉,很清醒,没有迷惑,很清楚。她看到菩萨,这个菩萨是补处菩萨,从兜率天下降的,他乘六牙白象,这个白象是他的坐骑,他乘白象从空中而来,见到摩耶夫人,从摩耶夫人右胁入胎。身现于外,摩耶夫人能看得见,但是人看不见,摩耶夫人跟他有缘,摩耶夫人看得很清楚,他从右胁入胎。这个情形看得清清楚楚,如处琉璃,好像他全身像玻璃、琉璃一样,透明的,看到菩萨从兜率天下降进入她的体内。这是《因果经》上讲的这么一段故事。至于出胎,《涅槃经》上有说,“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就是出生之后,“即周行七步”,他走了七步。小孩刚刚生下来他就会走路,走了七步。“周行者”,下面跟我们解释,“乃指四维”,实在讲,前面加四方,四方、四维,“上下之十方”。《净影疏》里面说,“于十方各行七步”,周行七步就是每一方各行七步,这叫周。“示现丈夫奋迅之力”,这个丈夫是大丈夫,就是成佛,我们对佛的敬称。“于十方独出无畏”,展现出智慧、慈悲、神通、道力、无所畏惧的这个现象,所以周行七步。“又《魏译》曰:从右胁生”。《释迦谱》也是这样记载的,“菩萨渐渐从右胁出”。这是经典上记载世尊出生的状况,跟一般人不一样,所谓是示现。
我们再看下面,“弃位出家,苦行学道”。这是“表出家之第四相”,出家是第四个相,八相,这是第四相。“《魏译》甚详”。康僧铠的翻译,这一段翻译得很详细。经文上说,“现处宫中色味之间”。示现,他出生在帝王家,父亲是国王。那个时候的国都不大,像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春秋、战国,周朝这个时代,夏商周,都是属于部落的族群,大国还不到现在的一个县。你看中国古籍上讲的百里侯,那是大国,侯就是国君,百里侯,侯爵。他国家的疆域只有一百里,没有现在一百里大,现在讲公里,在中国一公里等于二华里。所以这个幅员并不是很大。历史上跟我们记载,周朝时候中国这块大地上有多少个国家?八百多诸侯,就是八百多个国家。周王,周也是一个国,不大,周的国不算大,它只有七十里,你看只有七十里,周邑七十里。但是周的王德行好,人有道德,其他的国君都佩服他,有了问题都向他请教,他无形当中就变成诸国最被景仰的人,所以大家称他做天子。那时候天子,国家并没有统一,都是一些小诸侯,诸侯听命天子的教诲,但是每个诸侯国都是独立的,只是诸侯国对天子的尊崇,对他进贡,进贡就是送礼物,逢年过节要送一点礼物给天子,天子也维系住整个社会的安全。整个社会称之为天下,那个时候称天下就是现在讲的中国这个国家。所以中国人自古心量就很大,古籍里很少称国家的,都称天下。心量大就能包容,这个社会才能够安定和平。
所以菩萨示现降生在宫廷,从小享受人间富贵。“见老病死,悟世非常”。他出去游玩,在途中看到老人、看到有生病的人、看到死亡的人,他感慨很深,感到这个世间无常,悟世非常就是无常。人不能够永远住在世间,不能够永远不老不死,我们凡夫人常常看到这个现象,为什么不觉悟?他觉悟了,他这一觉悟也帮助我们觉悟。那就得让我们认真去思惟,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为什么到世间来的?这个问题曾经有人问过释迦牟尼佛,我想不止一个人,肯定有很多人问过。佛的答覆,一句话,“人生酬业”。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酬偿你过去所造的业因。过去生中造的善因,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果报,善有善果,过去生中要做的恶因,那你得受苦,不善一定得苦报。他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我们才真正晓得,一生的遭遇,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恶缘,善缘你一生遇到的好人,恶缘一生遇到坏人,全是命里注定的。真的古人所谓“一生全是命,半点不由人”,你自己不能做主,所有一切遭遇都是过去世的业因,现前这是果报。通达、明白了,我们的心就安了。
所以古人讲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不再打妄想了。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了道理就明白了,这互为因果。明了之后我们知道应当好好做人,业障要消。消业障就是逆境里头、苦难的时候要能忍受,不怨天、不尤人,自己造的自己要承当,平平安安度过好,业消掉了。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再不造罪业了,认真努力断恶修善。善行的根本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从前有师长,现在没有了。从前老师跟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这样好的关系,所以师徒如父子,学生跟老师的关系不亚于父子。现在没有了,现在老师也变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