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4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陀佛就是专念阿弥陀佛,这个经里面佛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简单的说,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十个字,我们要发这个心,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不离菩提心,你就真发了。如果只是念佛、拜佛的时候发这个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忘掉,这不是真发菩提心。真发好,真发功德大了,真发帮助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求生净土提升自己的品位。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法,大乘境界里面是以菩提心为基础,所以不能没有菩提心。菩提心它的体就是真心、真诚,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觉”,是我们这个经的经题。慈悲是他受用,处事待人接物一片慈悲,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到。说发了,发了没做到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一定要真正把它做到,行住坐卧不离菩提心。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又第三品中”,第三品还是序分,发起序,“大教缘起”。“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拯是拯救,群萌是六道众生,六道里面这些众生。阿弥陀佛、释迦如来念念不忘苦难众生,怎样帮助他?用真实的利益去帮助他们,这个惠就是布施、供养恩惠。真实之利,那个真实之利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说的,但念阿弥陀佛正是真实之际,这就是真实的利益。念佛往生西方净土,无论什么样的品位,一生当中决定证得圆满的佛果,这才叫真实之利。绝不叫你再搞六道轮回,也不叫你去作声闻、缘觉、菩萨,不是的,直捷稳当帮助你成佛,真实之利。“第八品中”,第八品“积功累德”,“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句经文无比的真实精彩,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在因地的时候“住真实慧,勇猛精进”,真实慧就是真实之际,勇猛精进为什么?为遍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帮助他们一生圆成佛道,所以勇猛精进。他早一天成佛,十法界里面这些众生早一天得度;他晚一天成佛,十法界众生就要多受一天苦。法藏菩萨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
一向专志,一个方向,专志是专心,去建造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怎么建造的?到下面我们会念到,这个里头有一品讲极乐世界历史,它怎么建造的。他是参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的刹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去考察、他去学习,把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优点,好的地方统统揽取;诸佛刹土里面有不善的地方,他都能够远离。所以极乐世界,是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精华而建成的,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好的、善的、美的全在极乐世界。不善的、欠缺的,像六道,极乐世界没有,阿弥陀佛不是凭空想像。我们读了这些经文是合情合理,他去观摩、去考察、去收集这些资料。所以极乐世界成就了,一切诸佛如来赞叹!经上讲的三种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利,真实之慧,这三个说出来了,“真实之际,真实之利,真实之慧。实为一经之纲。将于下两品文中详论之”。底下两品我们就读到,“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法藏因地第四是正宗分。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净影疏》曰:谓过分段、变易世间一切法也”。超过世间诸所有法,隋代的小慧远大师为我们解释这一句“超过世间诸所有法”,谓过,过是超过,超过分段、变易这两种生死,这两种生死就包括世间一切法。分段生死我们这个世间有,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这叫分段。最明显的,我们到这个世界出生,几十年之后死亡,这是一段。生死,诸位要知道,身生死,灵性不死,身不是我,灵性是我,灵性不生不灭。迷了的时候,不叫灵性叫灵魂,称它作灵魂是客气、是恭维它,实际上它不灵,它迷惑颠倒。所以在中国《易经》里面称它为游魂,这个很有道理,为什么?它速度很大,它非常不稳定,到处飘游,所以游魂。《易经》里面讲的叫“游魂为变”,这变在六道里面投胎,它又去找个身体去了。所以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这一生荣华富贵是假的,不要去碰它,为什么?那不是好东西。要认真修行,希望来生比这一生更殊胜,这个太重要了。第一殊胜、无比殊胜,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这是真殊胜,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搞轮回很辛苦,没有意思,搞轮回我们一定要知道,像佛在经上所说的,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
为什么?别问别人,自己想想就知道了。你想我今天从早到晚,我起心动念是善念多、是恶念多?如果恶念比善念多,那不就到三途去了吗?善念比恶念多,你肯定不堕三恶道,这不用问别人。起心动念为自己是错误的,为自己自私自利,根本就没有我,你把这个身当作我,你为它服务、你为它造罪业错了。这身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一个工具,我们要利用这工具所谓借假修真,借这个假的身体修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对了。所以事实真相一定认识清楚,抓住眼前宝贵的时间,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们用这个时间好好来念佛,好好来学《无量寿经》,这是一生当中最大的一桩事情。经搞清楚、搞明白,死心塌地念这一句佛号,没有一个不成就,没有一个不成功的。永远不但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真正发心做阿弥陀佛的好弟子。起心动念不离经教、不离佛号,世出世法都不是真的,何必去想它?真放下这就对了。前面我跟诸位讲的方法,下十年工夫成就自己,十年你就开悟,然后再看其他的经论,成就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要后得智干什么?要后得智帮助众生,众生品类不齐,不是一个方法都能够接受的。你门门都通、门门都懂,你没有十年的功夫,广学多闻你做不到。先要成就自己,然后才能帮助别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无文字稿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四集) 2010/9/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3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五十一面,最后一行最后一句。
“宗门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是禅宗里面常说的,这是觉悟的境界。真正觉悟了,也就是说对于宇宙这许多现象,真正了解、明白它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搞清楚、搞明白,这就叫通达诸法实相。通达的好处,就不会再迷于这个幻相当中,这是好处的第一个。第二个实际上的好处,你不再造业,换句话说,不造业你就不受果报,自然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们学习佛法目的也就在此。为什么要学习?迷惑颠倒的生活太苦了。这些苦实在说是冤枉的,为什么?根本就没有这些事情存在,正如同作梦一样。梦中也造业吗?也显示出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个事可不是假的,只要你有执着,这个事情就真有,有这些幻相。哪一天觉悟了,原来这些现象就像佛在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真的明白了、真的觉悟了,你在这些现象里面,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无动于衷了,真正从内心生起智慧、慈悲来帮助大家觉悟,那你所过的生活就是现前,现前的生活确实跟《华严经》上法身菩萨所过的生活无二无别,这才是人间所梦想的幸福美满的生活,你达到了。然后才证实佛经上所说的离苦得乐,因为你真的离苦,你真的得到乐,你把离苦得乐这句话证实了,这句话不是假话。
所以宗门的大德,就是禅宗的大德,这两句话说得好,最重要的是要你无心于万物。这个心是什么心?执着的心、分别的心,也就是说,要我们对于一切万事万物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着,因为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我们在《还源观》里面学过,比现代的科学讲得更清楚。现代的科学发现,所有一切现象,无论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从哪里来的?从无中生有。这个发现也了不起,无中为什么会生有,这他就没说清楚了。而《还源观》上讲得很清楚,无中为什么会生有?因为那个无中是自性。自性不是真正开悟的人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它的存在,因为它不是物质现象,前五识不起作用,眼耳鼻舌身都接触不到,因为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现象,所以第六意识也感触不到,第六、第七都感触不到。它真的存在,而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哲学里面所说的万物的本体,在佛法讲是万事万物的自性,名称虽然不一样,说的是一桩事情。所以科学家、哲学家不能见性,原因是他们没有把分别执着放下。不过近代科学家也是讲要把分别执着放下,但是不起心、不动念他没讲到。果然能够把分别执着放下,这个人生在哪里?生在四圣法界,他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佛,是这个境界。这高,的确是很高,可是要知道,他没有见性,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诸佛如来的生活状况是实报土,这个他不知道。他能够知道、能够体会得到的是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这已经很难得、很不容易了。所以放下重要,他们现在也教人放下。这个放下就是此地讲的无心,无心于万物,对万物决定不能够执着、不能够分别,一定要知道它跟自己是一体。《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合相”,这个意思说得很深。所以一切万物在我们的周边丝毫没有障碍,虚空不碍万象发挥,万象发挥也没有丝毫障碍虚空的存在,这叫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你没有彻底觉了,你得不到自在美满的人生。我们从大乘经教里面体会到这个事实真相,这在佛门叫解悟,信解,解的程度浅深不一样,这是相当深度的理解了。解了之后,最重要的,我们要想把它做到,认真去做到,这就叫行。行,《华严经》上讲得很透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的科题说它叫“历事炼心”,真的行,要真干!这个历事炼心就是前面我们读过的,“当相离相,不随物转”,就炼这个。这叫什么?叫真修行。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这叫当相。一般凡夫也是这样的,当相,当相他不离相,他取相。什么叫取相?他执着这个相,分别这个相,这就错了。对这个现相他想控制、他想占有,他想来转变,这都错了。诸佛菩萨怎么离相?现相现前根本就不管它,随它去。在现相上确确实实不用心,不用执着的心、不用分别的心,也不用去改变它的心。为什么?因为相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何必自找麻烦?道理在此地。你就不会被外面境界转了,不被外面境界转,境界就跟着你的意念在转。
所以下面说,“进而物随心转”,这个物就是外面的环境,所以境随心转,境随心转,“故能随意自在”,他没有障碍。我们在昨天讲到这里,举古时候宋朝时代,宋高宗那个时代的济公,是个好例子。实在讲,同时代,布袋和尚也是个好例子。济公,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再来的。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传记,这两个人传记分量都相当可观,特别是济公,济公分量很大。你看了这个传记,你就晓得他在生活当中多自在,确实善巧方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