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明史-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在对明朝的征服中发迹。
温体仁和崇祯皇帝
这些军事挫折对朝廷有重要影响。1629 年 12 月开始的关内战役,不仅
导致袁崇焕的被捕与被杀,而且导致他从前的几个支持者的辞职。第一个离
职的是辅臣钱龙锡(1575—1645 年),①他是东林的同情者,于 1630 年 2 月
因受到政府中反东林分子猛烈批评而辞职。几星期后,首辅韩爌也辞职,部
分原因是他与袁崇焕和钱龙锡的密切关系受到攻击,袁崇焕考进士时,韩为
试官。其他倾向东林的官员在这时离职的有刑部尚书乔允升(1592 年进士)
和左都御史曹于汴(1558—1634 年),他们两人在魏忠贤掌权时都因他们的
政治关系受到牵连。 ②
这种逆转并不意味着东林集团在朝廷已经失去一切影响。在这个时期,
崇祯皇帝显然想在真正的或传闻的东林支持者和他们的反对者之间搞平衡。
1630 年 2 月,当北直隶的军事危机达到顶点时,皇帝任命了三名官员为辅臣,
其中两人与东林有关系。第三个是周延儒,他在两年前曾帮助温体仁罢免东
林党人钱谦益。③温体仁则于 1630 年 6 月入阁。到年底,在 1629 年时曾经是
亲东林的内阁,似乎由东林党人和他们的反对者平分秋色。
但是,这个平衡政策实际上把更多的东林党人赶出了政府。1631 年 7 月,
间或支持东林运动的大学士钱象坤(1559—1640 年)④在与周延儒争吵后去
④ 郑芝龙、熊文灿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110—111 页;《明史》'41',260,第 6733—6738 页;
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 562—566 页。又见威尔斯:《海洋中国》'568',第 216—220 页;刘香的传
记,见《明人传记辞典》,第 947—949 页。
① 皮埃尔?昌努:《古伊比利亚人的菲律宾和太平洋(16、17、18 世纪):方法与活动迹象介绍》'50'(巴
黎,1960 年),第 148—160 页;和埃玛?海伦?布莱尔和詹姆斯?亚力山大?罗伯逊编:《菲律宾群岛,
1493—1803 年》'8'(克利夫兰,1903—1909 年),23,第 29—92 页。
② 布莱尔和罗伯逊:《菲律宾群岛》'8',24,第 254—255 页。
③ 例如,这个时期输入欧洲的西班牙…美洲金银的估计,见厄尔?J。汉密尔顿:《美洲财富与西班牙的价格
革命,1501—1650 年》'196'(坎布里奇,1934 年),第 34 和 42 页;对这些数字的评论,见皮埃尔?维勒:
《黄金与货币史》'523',朱迪思?怀特译(伦敦,1976 年),第 193—194 页。
④ 查尔斯?R。博克瑟:《从阿马康来的巨舶:澳门与古日本贸易史,1555—1640 年》'10'(里斯本,1959
年),第 115—144 页。
职。两个月后,大学士何如宠(1598 年进士,死于 1641 年)⑤也辞职回家,
他在 1625 年时因同坚定的东林成员左光斗的友谊而被罢官。他辞职是因为同
周延儒和温体仁合不来。⑥1631 年 12 月,坐镇山海关的孙承宗因东北新近的
军事失利在朝廷受到猛烈批评而引退,他是东林的英雄,也是内阁成员。
1631 年,发生了另一个政治上的不祥之兆。10 月初,中官再次被派往北
部边境监视军队,这种做法在 1627 年崇祯皇帝即位时本已取消。皇帝的改变
主意反映出他对文武官员愈来愈不满意,并想有他自己的消息来源。朝廷里
经常不断的勾心斗角,可能使他感到太监更有用,因为他们直接对他负责。
这并不是说皇帝想回到前朝的黑暗日子,那时太监控制了皇宫和政府。
相反,他似乎下决心独自对政策作最后决定。不过,1631 年以后,太监的影
响继续增长,尤其是充当皇帝的特别侦探,当时皇帝在北京和外地有一个庞
大的侦察网,①对那些怀着义愤和恐惧回想东林在 1625—1626 年的溃败的
人,这种事态发展是很不愉快的。
大学士温体仁没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他在 17 世纪 30 年代初的政治动
荡中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增加了对皇帝的影响,他让皇帝相信他在政治上是
中立的,对党派斗争不感兴趣,只为皇帝的利益服务。尽管在现存资料中有
反对他的意见,尽管他建立了自己的党派,但他在将近 10 年中保持了一个聪
明、多疑、勤勉的皇帝的信任,其中四年担任首辅。但是,温体仁从来也没
有像张居正在 1572—1582 年支配万历皇帝那样支配过他的统治者。这表明,
通常都归咎于温体仁的明朝政府在 17 世纪 30 年代中期的许多失败,其实应
归咎于那个维护他的权力并向他下命令的人:崇祯皇帝本人。②
温体仁在 1630 年 7 月入阁后,利用他政治上的敏锐,整掉一个又一个反
对者而未引起皇帝的怀疑。正如他以前对钱谦益的攻击所表明的,他最喜爱
的靶子是与东林集团有联系的官员,在 17 世纪 30 年代的初期和中期,他们
之中有几十人离开或被赶出了政府。其中著名的有大学士文震孟(1574—1636
年)、何吾驺(1619 年进士)、钱士升(1575—1652 年)、工部左侍郎刘宗
周、国子监祭酒倪元璐、少詹事姚希孟(1579—1636 年)。①
温体仁在看准时机时,也反对那些通常被视为东林运动的敌人的人,决
不犹豫,特别是当他们妨碍了他的时侯。1633 年上半年,曾在钱谦益一案中
支持过他的首辅周延儒,被控犯了种种罪行,包括一条荒谬的指控,说他接
受陕西一个造反领袖的贿赂。当周延儒向温体仁求援时,温体仁不理。他在
那年 7 月被迫辞职,而代替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温体仁。
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干旱、饥荒和叛乱,1632—1636 年
虽然杨鹤在 1631 年 10 月罢官后陕西的军事形势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
基本上是一个假象。造反者不过是涌进别的省份以逃避官军或陕西恶劣的经
⑤ 下面一段大大有赖于詹姆斯?B。帕森斯的《明末的农民起义》'418'(图森,1970 年),第 1 章。也见李
文治:《晚明民变》'334'(上海,1948 年),第 15—51 页。
⑥ 《国榷》'498',6,第 5469 页;李文治:《晚明民变》'354',第 24—25 页。
① 杨鹤传见《明史》'41',260,第 6725—6728 页。
② 皇太极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1 — 3 页。
① 满桂传见《明史》'41',271,第 6957—6960 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561—562 页。
济情况,因为那里的许多地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劫掠了。到 1632 年底,造反
活动的中心转移到山西东南、北直隶西南和河南北部,那里的一些造反者得
到相当大的成功。他们占领了山西和河南边界的城镇,杀掉官员和许多地方
名流,很少遇上官军。从政府角度看,最可怕的情况是,造反者不仅证明他
们有能力在山西中部汾河沿岸相对富庶的地区有效地作战,而且他们已经转
向中国北部平原,能够进犯北京了。②
朝廷迅速行动起来应付这个威胁。1633 年初,官军在山西和河南边境对
造反者取得一连串胜利。尽管他们在山西南部不时受到挫折,但到 12 月,他
们已经迫使许多造反队伍退过黄河,进入河南中部、湖广北部和陕西南部。
这些地区由于受到 1633 年的干旱与饥荒的影响,③当造反军不去他们的老
巢,而向西部和南部推进时,就给他们提供了补充兵源。12 月 27 日,河南
西北的渑池陷落;四天后,渑池西南的卢氏受到攻击;到 1634 年,一些造反
队伍在湖广北部的汉水沿岸自由来去。1634 年 3 月和 4 月,造反军对长江沿
岸展开袭击,他们在那里穿过湖广和四川之间的巫山峡谷。
政府再次逐渐控制了局势。1634 年初,任命曾在陕西北部大胜造反军的
陈奇瑜(1616 年进士,1648 年去世)①总督河南山陕川湖五省军务,专办“流
贼”。不出数月,陈奇瑜设计在河南西部靠近陕西边界一个偏僻的峡谷中,
诱陷数千名造反军。然后,他在一个引起争论的行动中断送了自己前程。他
接受李自成(1605?—1645 年)②和其他几个造反领袖的投降,派人将他们
及其部下遣送回陕北。但是造反者的投降是假的,他们杀掉护送的人,在陕
西具有战略意义的渭水流域开始了一连串成功的袭击。这次灾难后,陈奇瑜
继续留任了几个月,随后被逮捕,由洪承畴(1593—1695 年)③和卢象昇(1600
—1639 年)④代替,他们有以前在西北作战的经验。
洪承畴和卢象昇用了两年时间同流动的造反者作战,同时努力驾驭他们
手下难以驾驭的人员。1635—1636 年,造反活动扩大,⑤对朝廷幸运的是,
1635 年初造反领袖们在河南开的一次秘密会议,没有像它的策划者期望的那
样,达到目的上和组织上的统一。⑥不过,在 1635 年的 2 月和 3 月,仍有两
股造反军在发动一次深入北直隶北部的战役中,设法尽量做到互相配合,他
们蹂躏了汾阳,掠夺属于皇室的财产。但他们没有在那里站住脚,第二年,
他们的活动集中在陕西、河南和湖广西北。1636 年他们第二次窜犯南直隶,
被卢象昇击退。
尽管造反者未能在帝国的经济腹地获得一个坚强立足点,但他们的人数
却大大增加了,常常对派去镇压他们的官军造成重大损失。1635 年 8 月,名
② 迈克尔?库珀(耶稣会):《通译员罗德里格斯:一个在日本和中国的早期耶稣会士》'126'(纽约,1974
年),第 342 页。
③ 罗思:《满汉关系》'439',第 26 页。
① 祖大寿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769—770 页。
② 《明史》'41',271,第 6966 页。
③ 张存仁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11',第 56—57 页。
④ 孔有德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435—436 页。
⑤ 耿仲明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416—417 页。
⑥ 孙元化传见《明史》'41',248,第 6436—6437 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 686 页。
望很高的总兵官曹文诏(死于 1635 年)①和他的两千多人在甘肃东部遭到伏
击,全部战死。下个月,已经成为重要的造反领袖之一的李自成,占领陕西
中部的两座州城,杀了两地的州官。李自成因陕西缺食,欲渡河去邻省山西,
被山西巡抚吴ǎ保担福埂保叮矗础∧辏诨魍耍黄戎匦禄氐剿募蚁缟挛鳌K�
然李自成继续逃避,但 1636 年 8 月,陕西的官员们设法在咸阳西南的周至县
附近捉住了富有经验的造反领袖高迎祥(死于 1636 年)。高迎祥被送到北京,
在当年晚些时候被处死。
即使有这些胜利,政府在 17 世纪 30 年代中期的工作仍有不少缺点。它
的工作由于外地不断出现的军事紧急情况而大为复杂化。西北地区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