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

第20部分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第20部分

小说: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十六、仲尊者示寂时,对博多瓦开示说:'以后汝应以经教为师,常和眼眵相伴…口宜阅经教)……往贤善心方面做去,将会与殊胜者相值遇的。'善知识觉窝勒问道:'尊者所说'贤善心'是否指的是菩提心?'仲尊者答道:'是喏。'说后也就示寂了。
  六十七、甘丹派善知识卓隆巴说:'我有一次在阿底峡尊者前,领会教法时,尊者教诫说:'当效法常啼菩萨那样的精进!'善知识仲敦巴也教诫说:“总之,任何不多作思维,应当是为圆满菩提,而勤奋以求。
  六十八、博多瓦说:'我的想念中,除了想念他方面获得胜利,我就心生欢喜!他方面安乐,我心生喜悦!他方面愉快,我心生快感外,我没有生起过想我自己胜利等来到,我才生欢喜的念头。当我看见两人结伴同行的时候,我总是只想着这两人和气同心管多好啊!'
  六十九、博多瓦在作了一次清净的安居修夏后说:'我在那一坐夏里,哪怕是一刹那的凡俗分别,我都没有生起过。'
  七十、甘丹派善知识普穹瓦说:'对于行法,应知、应解、应闻,复应当生起极大毅力而作,虽是应当改变地方习俗而作,但也应当'自他相换',或不同流合污世间法而作,应当接受毁谤恶语,应当将心比己作为心印而作。'
  七十一、甘丹派大德杰贡巴曾经这样说:这一菩提道次第根本论文是阿底峡尊者传授给贡巴瓦的,本论的讲说及诵授等大半根据博多瓦所讲授而作。我们不以自己的文献为足,而复参阅其他文献来增广讲义,并且无繁言废语夹杂其中。这譬如不管弓箭拉得怎样满怀,而所缘只是一个箭头的尖端,以吾辈大乘人来说,其所缘应只是利他的一个心绪。'
  七十二、让谟瓦问桑杰温大师道:'阿阇黎曾亲见若干本尊诸佛?阿阇黎主要的观修是哪一种?'温大师答道:'我意乐观察时,刹那刹那,见着有如微尘数诸佛菩萨,如果以我们承传的教诫宗规来说,不是以亲见本尊,获得神通为主要的观修,而是以发起菩提心、如幻双运为主要的观修。'
  七十三、有施主出征时,请妥默让波大师修法事,大师只是祝祷说:'我们谨向三宝和护法,请求加持双方乱事和息下去,愿所有一切恶心暴行都和息下去。'他绝不说愿一方得胜,一方失败,并且说:'你们也应当这样作,你们虽是希求战胜,然而纵不得胜,如果战事得到和息,双方也就可以足愿,这样作对施主方不欺骗。'又大师听说某某得到安乐的时候,他每说:'这就好了!'十分喜悦!并且作这样的颂说:'我以痛苦风吹播,使谁愿如乌云集,泪如雨下哭雷震,如是弃绝不应耶?我以安乐阳光照,使谁颜如莲花开,启唇笑露白银牙,如是不作合理耶?'
  七十四、又妥默让波大师对痛苦有情,亲眼看见,更不必说,哪怕是听说如此这般痛苦时,他立刻说:'唉呀!我可怜的母亲啦!'悲惧而泣不成声。他听说常念有情的大德朗日塘巴是常时面有愁容,他说:'如果思念我那如母有情的痛苦,哪里会有半点笑容。这点我也是没有的。'边说也就流下泪来。并且作有颂说:'舍弃诸苦所迫众,唯求一己之寂乐,此如抛弃火坑母,自往清凉池中沐。母众舍弃自安乐,为利我故受诸苦。数超山海尘数量,我今如何弃彼等。从无始来屡益我,诸母有情被苦逼,见闻思亦心无动,我心岂非钢铁铸?昔屡除我苦诸母,阿鼻火中焚烧时,对彼若不生悲念,自虽人面实兽心!'又颂说:'由谁舍弃自利乐,为利我等取苦受,若心舍弃有情众,闻大乘法有何用?以故为度无边众,当生无上菩提心,舍弃自利直间接,成办利他是胜士。'
  七十五、又妥默让波大师说:'对于自我,我作这样的商讨:——善巧、戒严、贤良三德,好像任何也没有,但是对于自以为贤良的骄态,这种自过,大如山岳,而未观见。对他人微尘之过,很能分晓,住在自利心中,而说是在作利他,这样虚伪的学法人,唯以此世营谋为企图。由汝过去对自己行为,未知观察,自我欺骗,以此受无量痛苦!现在仍旧是对于解脱轮回与恶趣苦,没有定解。这是由汝自己所作之过。现在如果欲求常乐,应住寂静处所全心全意信依上师三宝,远离世间八法,不与乐世间八法者为友,断自利纠缠,生起利他护皑,舍弃我慢与怨恨之心,卑躬自处,思维诸大德正士的清净作风,生起苦行的坚忍等。'
  四白法中
  七十六、《师子问经》中有文大意说:'累生于菩提,梦中尚不舍,未睡何须说,此菩提心如何成?问依何方便而成?'佛答:'随时随地于自所度化有情,正引导之入于圆满菩提,以是力(方便)故,能令我自己累生累世虽梦寐间,亦不忘失菩提,以是心不舍。'不舍谓不舍所愿,谓不失愿菩提心,于累生中,皆不离希求圆满菩提之愿。
  七十七、于诸有情生大师想,如侠惹瓦说:'我等虽作琐屑之善,然无增长之相,而坏尽之相,则甚多。于芏菩萨及法侣,以嗔恨轻蔑,是生疮疤而坏尽也。以是若能将此及于菩萨所生疮疤断之,则如《集学论》中所说之依于补特伽罗而起之损失,皆将不生,以不知芏门萨于何有故,应如《迦叶问经》所说:'于诸有情,生大师想。'四黑法中
  七十八、上师教授说:'有说犯四黑法,即舍菩提愿戒。宗喀巴大师则以舍菩提心,及舍有情心,生起此二种,乃舍菩提愿心条件。其余犯四黑法,及与四白法相违者,但退而非舍。余诸誓受学处,因摄于十八重四十六轻,然若尚未受菩提行戒,(寂天轨则,为愿行俱受)故不犯戒,然乃誓受学处,故成恶行。第三科  发心已学行之法    
  贰拾  发心已于学处须修学之相
  七十九、《修次初编》说:'如是发心菩萨,知自未调伏,不能调伏于他已,自于修布施等,极作加行,以无修行则不得菩提也。'又说:'修亦谓受戒已,于彼学处而修学是也。'
  贰拾壹  方便与智慧,仅随学其一,不能成佛。
  八十、《大日经》说:'秘密主:彼一切种智者,是从大悲之根本生,是从菩提提心之因生,是以(六度)方便而到究竟。'上师教授释说:总上三句,谓须智慧、方便(六度摄故)一种始得成佛。世俗菩提心,即真正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谓唯名安立,须初地以上菩萨常一心住空性中者,于世俗谛之见相二分已断,心与空性,和合为一,如水入水,无有二见,如是有情之心,方称胜义菩提心,非真实菩提心,假名安立为菩提心。内外道多于此义误会,彼以住空性,即是修真实菩提心,彼不解有世俗菩提心也。
  八十一、《无垢称经》亦说:'诸菩萨之系缚云何?解脱云何?答彼问云:无方便摄之慧者系缚(即谓无住涅盘之障碍,即为寂灭或生死边所系缚)也。方便摄之慧者解脱也;无慧摄之方便者系缚也,慧摄之方便者解脱也。'诸菩萨之道,总略为方便与智慧二者,一切道各种细支分,皆由福慧二种开出。
  八十二、《宝积经》说:'须具足施等(等摄菩提心),平常有情,亦能布施、持戒,然以未具菩提心故,不能称到彼岸二切方便,而修一切种智最胜之空性。'
  八十三、《集研窍经》说:'诸菩萨为菩提故,而修六度。诸愚痴人,谓但应学慧度,以余何须用,此破坏心也。'(谓破坏大乘心要)
  八十四、《集研窍经》又说:'又诸愚人谓唯以一法而证菩提,即空性是。彼等之行,皆不净也。倘作是想,修学施等诸行者,是无坚固通达之空性,若有则足矣。设如是者,则得初地之诸佛子,及特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之八地菩萨,当不须行,然此非应理。十地菩萨,虽各地以施等而为主要,然非于余等不行也。以《十地经》说故,谓于一一地,或行六度,或行十度也。特别于八地中,一切烦恼皆断尽,安住寂灭一切戏论之胜义时,复由诸佛劝说:仅此通达空性,不能成佛,以诸声闻、独觉亦得此也。须观我等身相、智慧、刹土等,诸皆无量,我之力等,亦汝所无。故应发起精进。又应思维种种烦恼侵扰未寂之有情,亦勿舍弃此忍门。如是劝已,于菩萨行,犹须学故,于其余则和何待言哉。'
  八十五、《金刚相续经》说:'设获空性者,仅此不成佛,因果无他故,方便非空性。:因与果无他,有此因方得此果,非空性已具方便,唯具空性之因,于得佛果,尚无其余诸方便。成佛之方便,非仅此一空性。)
  八十六、龙树菩萨《宝鬘论》说:'大王:佛色身从福资粮生(有此因方有此果,唯空性不全具此因也),以故应勤修此福德资粮;大王:佛法身从慧资粮生,以故应勤修此智慧资粮。'
  八十七、《药经论》说:'离善巧方便之菩萨,应于甚深法性精进勤修。'明显说之,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亦说:'善男子:譬如烈火,从因而燃,因若无者,则当熄灭。如是从所缘而心然,若无所缘心则寂灭,善巧方便之菩萨,以清净般若波罗蜜多,了知寂灭所缘,于善根所缘,亦不寂灭,于烦恼所缘,亦不生起,于波罗蜜多所缘,亦为安住。于空性所缘,亦为分别,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于所缘亦观也。'
  八十八、莲花戒大师说:'住于抉择胜义理之见上,于任何亦不作意,专注一趣而修者,非其所破。若非住于抉择胜义理之见。而心不行动,任何亦不分别而住,为修空性者,是所破也。'又耶喜旺波复就'顿入'与'渐入'之义补充说:'如果“渐入'时,这样是“无因'吗?若和我不同而'顿入”时,那末,你还有什么可作呢?如果一开始就成佛,还有什么罪过可言呢?因此,譬如登山,也必须一步一步登上去,不可能一步就登上去,如果初地都还难以证得,更不必说证二切智'了。非支那宗的我,是以三慧精研诸经论,以此能无谬通达经义,进而学习十法行,依修而证得'忍位',进入无过的初地,渐次经十地的精修净治,由此圆满二资粮,而获得成佛的。如果是你们那样的话,福慧二资未圆满(渐尚未立,遑论顿入),此心未净治,就连世间事也不能知,怎能成就二切种智'呢?由于任何不作为而睡着,连饮食也不得尝,如果饥饿而死,还能说得上成佛吗?如果不观不察地迈步前行,也得跌倒,那能说得上通达一切法呢?
  八十九、藏王菩提光问阿底侠尊者说:'福智随学其一可乎?'尊者答说:'离慧度加行,而障不能尽,故为断无余烦恼所知障,慧度瑜伽师,常应修方便,由慧离方便,及方便离慧,故佛说云缚,以是二勿离。'又说'除慧度行外,施波罗密等,诸善资粮净,佛说为方便。诸修方便力,而复能修慧,彼速得菩萨,非唯修无我,已曾能达蕴,处及界无生,了知自体空,遍释名为慧'。谓常应修菩提心方便之门,而通达空性,方能具断二障,不由菩提心方便,所知障不能断故。
  九十、甘丹派诸大德亦说:'依教依理抉择胜义理(抉择时非谓无分别)见上,其余诸法,不能劫夺,于余诸法不起分别作意,应一心专注一趣(空性所缘)。'达摩祖师之意,即如是说,后世多误解之矣。修密法之空性,亦复如是,且须方便、空慧双运。
  九十一、宗喀大师《菩提道次第》中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