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 >

第13部分

[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第13部分

小说: [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7

上面我已经对全部日耳曼人的起源和风俗习惯作了全面的叙述,现在我要淡一谈各个部落不同的组织和宗教信仰,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以及由日耳曼尼亚迁到高卢的究竟是那几个部落。

    28
从伟大的尤利乌斯的记载'22'中得知,高卢人的势力曾一度胜过日耳曼人,因此,我们可以相信高卢人甚至曾经横渡过日耳曼尼亚之境。当任何一个部落强盛起来,希望去占有一些新的、尚未为强有力的王国所瓜分的公有土地时,河流是阻止不住他们的。因此,在厄尔齐尼亚(Hercgnia)森林'23'与莱因、美努斯(Moe-nus)'24'二河之间的地区曾为厄尔维梯夷人(Helvetii)'25'所占有,在此以外的地方曾为波依夷人(Boii)'26'所占有,这两支部落都是高卢人。虽然现在居民已经更换,而该地仍风波依埃孟(Boihae…mum)为名,可资证实。然而,究竟是阿拉威喜人(Aravisci)从俄昔人(Osi)'27'那儿迁到潘诺尼亚,还是俄昔人从阿拉威喜人那儿迁到日耳曼尼亚呢?这是无法辨明的。因为他们的语言、组织和风俗习惯迄今保持着一模一样。事实上,当初他们彼此有着同样的贫穷和同样的自由,而大河两岸也有着同样的优点和缺点。特瑞维累人(Treveri)'28'和纳尔威夷人(Nervii)'29'则及及于想表明自己是日耳曼人的苗裔,想借这种祖先的光荣来使自己区别于柔靡盛性的高卢人。莱因河岸倒有些真正的日耳曼人:如汪基纳内斯人(Vangiones)、特利波契人(Triboci)和纳美特斯人(Neme-tes)'30'。至于乌比夷人(Ubii)'31',虽然罗马人已经把他们看作是罗马殖良城的居民,并把使他们定居罗马镜内的人的名字加在他们身上而称之为阿古利庇嫩塞斯人(Agrippinenses)'32',从示别于其他的日耳曼部落,但他们却并不讳言自己的祖源。早先他们渡莱因河内迁,并纳款归诚,因此我们就让他们定居在河边,既不需要监督,更可用他们来捍卫边境。

'22' 指尤利乌斯·凯撒的“高卢战记”(De bello Gallieo)。

'23'
凯撒在他的“高卢战记”中,把日耳曼尼亚南部所有的森林、山脉都归属于厄尔齐尼亚的名下。塔西佗此处所指的为图林吉亚森林(Thtiringen Wald)与喀尔巴阡山之间的一段山林,并包括利森山(Riesengebir-ge)在内。

'24' 美努斯河即今之美因河(Main)。

'25'
厄尔维梯夷人为高卢人之一支。所居地址大约相当于现代瑞士的西部。公元前58年,他们曾企图横穿罗马境内。迁居到高卢西南,但被凯撒赶回。后来他们所居之地被并入罗马,先属高卢一比利时(GaluaBelgi…ca),后改属上日耳曼尼亚。

'26' 波依夷人为一支强盛的高户部落。古时居于外阿尔卑斯高户(TransalpineGaul)。后分为两支,其中之一支渡过莱因河,向东北迁移,定居于波依埃孟,该地即国波依夷人而得名,后转音成波希米亚。他们在该处住了一个时期以后,被日耳曼人中之马可曼尼人赶走。(参看第42节)

'27'
阿拉威喜人与俄昔人可能都不是日耳曼人:前者住在多瑙河南岸潘诺尼亚境内,后者住在多瑙河北岸日耳曼尼亚境内。(参看第43节)

'28'
特瑞维累人住在高卢——比利时境内,部众强大,可能是高卢人。他们是罗马人的忠实盟友。他们的骑兵为高卢之冠。在他们的地区中,有一座罗马殖民城,名为奥古斯塔—特瑞维罗闰(AngustaTrevirorum),即今之特瑞维(Treves),德文称特里尔(Trier)。

'29' 纳尔威夷人住在比利时一带,距特瑞维黑人不远。他们好勇善战,于公元前58年被凯撒征服。

'30'
汪基约内斯人和纳美特斯人居住在窝姆斯(Worms)和斯拜尔(Speyer或Spires)附近。特利波契人居住在阿尔萨斯的斯特位斯堡附近。罗马为了利用他们替罗马人防守莱因河,才允许将这一带地方给予他们住。这三支人都属莱因河上游的罗马驻军管辖。当皇帝克劳底乌(Claudr…us)在位时(公元41—45年),汪基约内斯人和讷美特斯人曾帮助罗马将军击败了卡狄人的入侵。

'31'
乌比夷人为日耳曼人之一支。他们原先住在莱因河东岸。公元前37年因受斯维比人的威胁,向罗马将军阿古利巴(Agrippa)投诚,请求内迁。阿古利巴把他们迁到西岸,属于现在的科伦(Cologne)附近。

'32'
阿古利庇嫩塞斯人的意思表示是阿古利庇娜殖民城(ColomaAgrippi…na)的居民。这个殖民城就是现代德国科伦城之前身,最先名奥庇屯(Opidum),原来是乌比夷人迁居以后的一个大村镇。公元50年,罗马皇帝克劳底乌始改建为一殖民城。关于这个城的得名有两种传说:较流行的一种传说,认为它是由克劳底乌的第四个妻子阿古利庇娜得名的,阿古利庇娜出生在这里,因此克劳底乌才在这里建立一个殖民城而冠以阿古利庇娜之名;另一种传说认为,公元前37年,罗马将军阿古利巴把投降的乌比夷人迁到此处(见前注),因为纪念他而将当地的人称为阿古利庇嫩塞斯人,后来克劳底乌建为殖民城只是沿用旧名而已。看来塔西佗是采用了后一种传说。

    29
所有这些部落之中,以巴达威人'33'为最勇敢,他们据有莱因河中一个岛屿以及河岸一条很狭的地带。他们本是卡狄人(chat…ti)'34'的一支,后来因为内乱才被迫迁到现在的住处,因而成为罗马帝国内的一部分。他们仍然保持着古代盟友的光荣表记,那就是:他们不受进贡之辱,也不受包税人的压迫。我们为了攻守之利,所以才让他们免除一般的赋役,而独处一方,作为我们的兵库。焉提雅契人(Mattiaci)'35'也和巴达成人同样臣属于我们。罗马人民的伟大,使帝国声威远扬于莱因河外的异域。因此,这一部落的领域虽在河的彼岸,而他们的情意则反与我们一致,他们在各方面均与巴达成人相似,所不同者,他们家乡的气候和水土使他们保留了更为充沛的精力而已。至于那些耕种什一税地(agri
decuma…tes)'36'的部落,虽然远居在莱因河和多瑙河以外,我也不能将他们算在日耳曼人之内。那是从高卢去的一些鲁莽的冒险者,他们因为无以为生才鼓勇前去占据了这块所有权不明的土地。不久以后,由于我们的国境日益扩张和兵锋远及的缘故,这块地方便被收入罗马行省之内而成为帝国中一个边远的角落。

'33'
巴达威人为日耳曼人之一支,他们居住在现代荷兰一带,占有莱因河下游地区瓦尔河(Waal)与勒克河(Lek)之间的一些岛屿。公元前12年以前不久,他们臣属于罗马,归莱因河下游罗马驻军管辖。后来罗马皇帝的侍卫中有许多巴达威人。他们曾经在卜茹克特累女祭司魏勒妲的策动下,发动过大规模反抗罗马人的起义。

'34'
卡狄人为日耳曼人中一支强大的部落。他们居住在现在德国中部图体吉亚和黑森(Hessen)一带。

'35' 马提雅契人住在莱因河东岸,约相当于现在德国西部威靳巴登(Wies…baden)附近。

'36'
什一税地指莱因河上游东岸与多瑙河上游北岸之间的一块三角形地区,约相当于现在德国西南角巴登(Baden)与乌屯堡(Wuttemburg)一带。该处原先为日耳曼人所占据,当日耳曼人东迁以后,由罗马人占据而拨给高卢人居住,住在该处的高卢人应向罗马缴纳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地税,故称这块地方为什一税地。

    30
比这些部落稍远一些则有卡狄人,他们的地区起自厄尔齐尼亚森林。这一带地区不像日耳曼尼亚共他各处那么低下和多沼泽。虽然大部分地方为山脉所盘踞,但地势是逐渐下降的,因此,将卡狄人团团围住的厄尔齐尼亚森林也就将他们直送到平原之上。卡狄人躯干肢体拯其健壮,相貌凶恶而特别勇悍。就日耳曼人页言,他们应当是相当聪明的一支人了。他们推举出官长,并服从于官长们;他们有等级的分别;他们善于伺机乘隙,也能抑制自己一时的冲动;他们把白天的时间安排得很好,夜间掘堑筑垒以为防衡;他们不相信侥幸,而凭仗勇力;尤其不平凡的是,他们居然依恃将军的身先士卒甚于依仗军队的盲目冲锋,这是只有罗马人严明的纪律才能达到的。他们的全部军力在于步兵,步兵除了携带兵器而外,还负荷着铁制的工具和轻重。你可以见到其他的日耳曼部落从事小规模的战争,但卡狄人却只进行大规模的战役。他们很少从事抄掠和突击。大凡骑兵的特点就是胜如潮涌、败如山崩,迅捷和慌怯总是连在一起的;而步兵往往能沉着应战,颇近乎刚毅之勇。

    31
卡狄人有一种专用以表示个人勇敢的风俗;这在其他的日耳曼人中倒很少见过。那就是:男人刚刚成年,便把鬓发蓄起来,直到他杀死一个敌人用以表示自己的勇敢以后,才站在敌人血淋淋的尸体上,将脸剃光;从此他才算尽了自己出生的义务,才不负自己的国家和父母。怯懦者则仍然鬃发满面。在普通情况下,戴一个铁戒指,对他们说来是一种耻辱的表记,但是,一些最勇敢的人往往也戴上一个铁戒指,用从作为自誓的象征,直到他杀死了一个敌人以后,才算履践了自己的誓言,才能解脱自己戴上的铁戒指。这种风气在卡狄人中间很流行。有些男人,从然头发斑白,还带有这种表记,因此为敌人和本族人所注意。每逢交战的时候,总是让这些人排在前列,蔚为寄观。即使在太平无事时,他们也并不显得驯静些。他们没有居室、没有田地、没有职业;他们任意游荡,游荡到那里,就由那里的主人款待他们。他们挥霍旁人的财产,亦如轻视自己的财产一样,直到年老体衰,才失去了当年的豪气。

    32
莱因河的河道现在已经固定下来,并当作边界了;沿菜因河岸,靠近卡狄人的有乌昔鄙夷人和邓克特累人(Tencteri)'37'。邓克特累人不仅以勇武善战著称,尤其擅长于骑兵的组织;邓克特累入骑兵的威名并不在卡狄人步兵之下。他们的祖先树立了这种威名,后世继续保持着。他们的儿童以骑马为游戏;青年人从此争胜逞强;甚而老年人也乐此不疲。马,也和奴隶、房屋及其他遗产一样,由儿辈继承,所不同者,马不一定由长子继承,而是由特别勇敢善战的一个儿子来继承。

'37'
乌昔鄙夷人和邓克特累人居住在莱因河东岸。公元前53年左右,他们被斯维比人赶走,在日耳曼尼亚各地流浪了三年之久。公元前56年,他们曾渡过莱因河,但被凯撒击退,回到东岸居住。

    33
原先毗连着邓克特累人的为卜茹克特累人(Bructeri)'38',但据最近道路传闻,卡马维人(Chamavi)'39'和安古利瓦累夷人(An…grivarii)'40'迁到了该处,将卜茹克特累人或赶走、或借邻近部落的帮助将他们歼灭,这也许是由于他们憎恨卜茹克特累人的专横,也许是由于他们贪图劫夺卜茹克特累人的财产;要不然就是由于上天降福于我们罗马人了。上天甚至还不惜让我们目睹这场激战。有六万多人死于这场战斗之中'41',虽不是死在罗马人的刀剑之下,但却远胜于死在罗马人的刀剑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