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戒律是一切善法的生处犹如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戒律是菩提果的阶梯,戒律是人天善趣的根本,是济渡生死大海的浮囊。戒律是佛法长久住世的根本。而菩萨要成就菩提果,必须要修菩萨行,菩萨行即修持佛法。但佛法的成就必须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佛曾说我若不持清净戒律,连狐狸及下贱人身尚且无法得到,何况能成佛转法轮度化众生。《华严经》中也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戒律若毁一切善法全部失毁,一切圣果永远无份。
菩萨为什么要出家修行呢?因为在家狭窄逼迫如处牢狱之中,出家宽旷犹如虚空自由自在。《大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在家虽有五欲乐,不如出家功德深。”《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对智光长者比较出家在家的胜劣差别。佛说:「出家菩萨胜过在家无量无边,无法相比。出家菩萨以正智慧,详细观察在家的种种过患。如拥有房舍宅院,财物堆积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江河无有满足。在家人常常妄想纷飞,执著外境,不能了达真如法性,无明昏醉,颠倒攀缘,常生恶心,善念难以发起。因为妄想生起很多烦恼,由烦恼而造业不息,所以转生漂泊五趣之中,生死不断。出家菩萨厌离世间,是真出家。」佛说偈言:“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又说:“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二百万劫不堕恶道。”居家修行有很多的障难以及众多的罪恶过失,出家则能远离一切过患。要断生死,出家最为超胜,所以智者们都欢喜出家。若不出家也要思维在家过患出家功德,以此种下觉醒的好习气。在家人,富贵的守护财物极为辛劳,贫穷的追求寻觅倍受艰辛,根本无有一丝一毫的安乐,但他们因愚痴却执著有安乐,应当知道这都是恶业的果报。《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紫柏尊者云:“多算胜,少算败,不如出家为僧快。”西藏的伽喀巴尊者也说:「如果能追随如来大仙之所行,出家住山苦行,这才是释迦文佛的真实养子。」霞惹瓦格西对不能出家的人采取的度化方法是:「我们要披解脱妙衣,让他生起出家快乐的心,种下将来出家的习气。」《勇猛长者请问经》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磨,长净羯磨,解制羯磨,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菩萨再三观察出家的功德和在家的过患,所以常愿出家。寂天菩萨云:“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庚三、转法轮愿
天龙夜叉鸠槃,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不同的众生有着不同的语言,要想度化他们,就应以他们各自的语言转法轮,否则他们无法理解并依教行持。所以为消除因语言不通而对度化众生的伟大事业造成的障碍,菩萨们发愿得到佛的微妙圆音,这样对天人、龙王、夜叉、鸠槃荼、人、非人等的一切众生,用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宣说佛法。以期使千差万别的众生都能学习修行佛法、成就佛果。
如果没有如佛一样的无碍语,则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不方便,弘法的范围也会大大地缩小。正因为过去现在的大译师们发了这个愿,以我们的语言翻译著书造论、讲经说法,我们今天才得以闻思修行,否则我们将被置于佛法的大海之外。因此我们也要发此殊胜大愿,这也是护持佛法,有了语神通就能把佛法广泛弘扬到各类众生界中。
己二、修行二利愿分五:修波罗蜜愿;不忘菩提心愿;消除障碍愿;成就妙行愿;自由无碍愿。
菩萨发起上弘下化的伟大誓愿后,当修行一切妙行来成办二利事业,下面的颂文就是开示修行二利的具体内容。
庚一、修波罗蜜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
愿我生生世世之中,都能精进不懈地修持各种清净波罗蜜多。
波罗蜜是梵语,译成汉文是到彼岸。生死轮回是此岸,烦恼妄念是中间的水流,大空离戏是彼岸。众生没有空性智慧,安住在生死的此岸,沉溺在烦恼的水流之中起惑造业,陷于没有边际的轮回大海中。但依靠修持无相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空无一物,就是离开此岸;寂灭一切妄念分别,即是跨越中流;证得法性真如,可以说是到达彼岸。《唯识论》中认为:「现在发起苦谛与集谛就是此岸,没有生起苦集的二乘果则为中流,菩提涅槃是彼岸。六度作为船筏,把修行人度到彼岸。」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指出此岸与彼岸有三种意义:「一、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都是从生死此岸,越过生老病死的中流,到达菩提彼岸。二、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三、六种障蔽为此岸,对治彼等的六度为彼岸。」
波罗蜜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共十种。
一、布施波罗蜜:布施有三种,即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财布施在《瑜伽师地论》中说:「菩萨的所有财物不论多少,都先要发心,布施给一切众生。当真正有众生来求施时,应当象来领取他们自己的东西一样,给的时候就象还他们的财物一般。见到来求者,始终不嗤笑、轻弄他们,也不要让他们惭愧不好意思。不应皱着眉头,心中不高兴,应该开颜含笑,快快给予。」无畏施:当其它众生有恐怖,有灾难祸殃时,菩萨应以种种方便,救护他们脱离出来,远离怖畏。或者对禽兽们应全力以赴地救拔保护,让它们免受恼害,如此可称为无畏施。法施:就是对众生宣讲演说开示正法,将众生引导到解脱正途上来。
二、净戒波罗蜜分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防止错误,断除恶法称之为戒,对戒不毁不犯称为净。(一)摄律仪戒:断除一切恶法。(二)摄善法戒:修持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以无有罪恶的意乐普遍利益众生。《摄大乘论》中云:“由摄律仪戒,能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能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能无罪利益。”
三、忍辱波罗蜜多分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法忍。他人加恶称为辱,安然受之称为忍。(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弃有情,对怨敌仇害安然忍受,不生恚怒。(二)安受苦忍:修行时遇到寒热饥渴等苦,安然忍受,不生退转。(三)法忍:观察谛审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安然忍受,并证悟它。无生法忍作为前两种忍的依靠处,因为了达法忍,才能坦然忍受怨害及痛苦。
四、精进波罗蜜多分三: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有情精进。勇捍不退称为进,万行不杂,称之为精。(一)披甲精进:犹如猛将身披甲胄,能摧灭怨敌,心无退屈的菩萨也是如此。披甲精进,修积万行,降伏四种魔怨。(二)摄善精进:修习善法,进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于饶益有情事不生疲厌。
五、禅定波罗蜜分三: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专注一境名禅,摄心不乱名定。总之,分别心澄清寂静称为静虑。(一)安住静虑:心安住时,轻安愉悦,受用法乐,无有厌倦。(二)引发静虑:依此定引发六神通及所欲之事悉能圆满。(三)办事静虑:依此定力成办利乐有情的事业。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灾荒,瘟疫传染等。
六、般若波罗蜜分三: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一)生空无分别慧:即声缘所证人无我空性的智慧。(二)法空无分别慧:菩萨所证诸法空无我的智慧。(三)俱空无分别慧:证得人无我、法无我平等是离一切戏论边际的大空智慧。
七、方便波罗蜜分二:回向方便,拔济方便。自在的摄受度化众生,随机应变,善离诸过,称为方便。(一)回向方便:以前六度所修积的一切善根,善巧回向自他一切众生得到无上正等菩提。(二)拔济方便:所有善根一一都为拔济一切有情脱离苦难。
八、愿波罗蜜分二:求菩提愿、利乐他愿。专心向乐,志求不退称之为愿。(一)求菩提愿:志求无上菩提佛果。(二)利乐他愿:志求利乐诸有情。
九、力波罗蜜分二:思择力、修习力。具有殊胜的堪能,不可屈服,称之为力。(一)思择力:思择可作不可作等。(二)修习力:修万行时不退屈。由此二力能令前六度相续不断。
十、智波罗蜜分二:受用法乐智、成就有情智。决断诸法,能善加了知,称之为智。(一)受用法乐智:由布施等波罗蜜,成就此智,又由此智成立施等,如此自在,称为受用法乐智。(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确了知施戒忍等,而饶益有情。《摄大乘论》云:“由施能摄受有情,由戒能不害有情,由忍遭苦能受,由勤能助他有情所作善事,由定未定者令定也,为未得定诸有情说行相方便,令彼有情成办此定。由慧为已得定者,令解脱等。菩萨自己得出世间慧,断障得解脱已,广为一切得定者,说远离世间解脱功德。不令依定求有忻上,令依已得上地胜定,远起加行,引出世间慧,即断障解脱故,名成熟有情也。”
因为菩萨有十地,所对治的障蔽有悭贪、毁禁、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耽滞、退屈、怯劣、昧事十种,所以有十波罗蜜。
庚二、不忘失菩提心愿
恒不忘失菩提心,
愿我在为成办自他二利而修行的过程中,永远不忘失菩提心。
菩提心犹如种子,能够生出一切佛法;菩提心犹如良田,能够长养一切众生的清净善法;犹如大地,成为一切世间的所依;犹如清净之水,能洗涤一切烦恼尘垢;犹如大风,周行世间无有障碍;犹如烈火,能无余烧尽一切邪见之薪。《大树紧那罗经》中说:「若能自发菩提心,又能劝他人发菩提心,则投生在何处,常能见佛,不远离诸佛。」净土宗的昙鸾大师说:「无上菩提心就是发愿成佛的心,愿作佛的心就是度化众生的心。发菩提心是进入佛道的要门,发心才能成佛,发心才会去度化众生。」若不发菩提心,省庵大师说:「纵经尘数劫,也依然在轮回中,虽有修行,也是枉费辛苦。」净宗十二祖彻悟禅师劝我们发菩提心说:「应该想一想,我有生死的痛苦,想脱离生死,一切众生也都处在生死之中,也需要出离。众生与我本来是同一体性,都是我们多生以来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若只求自利,不愿普度他们,则于情理有亏,于心有所不安。所以为了解脱无始以来的恩爱牵缠,消除无始冤愆仇怨,忏除多劫的罪业障垢,积累成佛的大善根,远离修行的障碍违缘及二乘小果,应该发起大菩提心。」道绰法师在《安乐集》中云:“菩提心者,乃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