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白话释-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如绝相观又叫当理法界观,又可分三门。一、常观遍法界,只是一味清净真如,本来没有什么差别事相。这能观的智慧,也同是一味真如,在〈华严经〉记载 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又七祖禅师说:'无念念者,即念真如。'而六祖大师把无念解释是:'无者离去诸相,念者念真 如。'此是想念诸法全是真如,而虽想念,却无想念之相。
所以〈起信论〉中又记载说:'虽念无有能念可念。'(这里所说真如,便是前面提到顿教中所说绝待真心。)依此门修持者,常想一切诸法,只是一味清净真如,本没有生灭相,是名真如三昧,或叫一行三昧,或叫无生三昧。
真如绝相观第二门是:当念起时,但起觉心。所以七祖说:'念起即觉,觉悟即无修行妙门,只在于此,就此觉心,便名为观。'这虽起觉心,而本无起觉之相。(依此门行者,一切时处,心念若起,只起觉心,便是修行要妙之门。)
真如绝相观第三门所修是:'拟心即差,动念便乖。'只栖心无寄,真如玄妙当即体会。所以〈华严经〉记载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 思量。'古德也说:'实相言思断,真如绝见闻,此是安心处。'异学徒作云云言辞。这是任其本性自照,更不起新生慧解。在〈圆觉经〉上说:'若诸菩萨及末世 众生,在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也不强令息灭,虽住于妄想境,也不去理会,于无了知,并不去分辨真实。'
又贤首大师说:'若起心想作凡夫行或圣人行,起念便非真行,要不作一切行,行心无寄,是名大行。'此门即是以本性自照法作观行。(依此门修行者,一切时中,心无所寄挂,才为真修行,这样子去修万行,于万行中,心无所寄挂执着。)
又中国禅宗七代祖师,所传心要也分三门,统摄无遗。这三门是一、'见性门'先要了悟绝待真心,一切妄想本无、真心本净、即心是佛,不假外求,和前面提到的 顿教一心相同。二、安心门:如上所说想念真如等三门便是。三、发行门:必须具备修习菩萨六度万行,要依三门修才成正禅,若任缺一门,便成为偏见。
达磨祖师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众生清净本觉,又叫佛性。欲求佛道,必须明悟此心,即便是'见性门'。又说:'如是安心',即是作面壁观,令修道人,心住于真理,寂然无为,喻似墙壁,不起分别,就是安心门。又说:'如是发行。'
所谓发行又分四行:
一、报怨行:修道的人,遇到受苦,当自思念,我从往昔无数劫中,遗弃本性追逐虚妄事相,在诸趣中流浪轮回,造了许多恶业,招惹无限害恶,如今修道虽无毁犯 作业,但由于宿昔所结恶业,到如今才成熟,非天非人所加与,愿甘心忍受,都无怨诉。就如经上所说:'逢苦不忧何以故?了识因果关系故。'
二、随缘行:提示修习佛道的人,如果有胜报荣誉等事,当自念说:﹁一切诸法,皆从缘生,也是我过去世所修善因感招来的,才在今天结果,这些因缘报尽了便没有了,有什么可以高兴的?'一切得失,随它因缘,心中无有增减,喜风吹不动,嗔风也不生。'
三、无所求行:世间人长久痴迷,处处贪着,是为贪求欲望。智者明悟真理,把世间三界九居,当成火宅,有这身体是苦,谁能得真安乐?三界内无所愿乐。所以经上说:'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四、称法行:以本性清净真理为修持的法门,这理性是除去悭贪等一切万恶,应依理性修习布施等一切万善。以上四行统称为'发行门'。草堂禅师着的〈圆觉 疏〉中也有三门,和四行所说大同,一、先悟圆觉性,即先悟一味清净真心。二、后修菩萨行,成就大悲大智大愿。三、次发菩提心,作六度万行等法。这三门对 修禅的人最切要,如若不圆修这三门,无法离去诸邪见。
古来禅宗诸语录许多,分别适应各种根基的人,而只谈见性,或但求安心,或只谈发行。又于安心发行中,更有多种途径,或但明一途等等。现在若能通达以上所说诸门,然后去披览诸宗禅师教语,就会明白各各其中的旨趣所在。
事理无碍观,即是事理无碍法界观,修这观法时,常观一切染净事法,缘生于无,都是真理。真理全是一切染净事法。举例来说,观察波是湿性,湿性全是波。如 〈起信论〉说:'虽然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也就是说,理不碍事,如同是湿性,不碍于形成多数波浪︶,虽念 因缘善恶业报,但也念性不可得。现在说事不碍理,好比波浪虽多,不碍全是湿性。)
若修习假、空、中三观者,先说什么是空观:一切诸法缘生无性,举体全空,好比观镜中像,全都不是实体;若想一切诸法,虽有不实,都是梦幻一般,即是假观, 如观镜中像,有而不实;若想一切诸法,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和前面所讲终教所指示的广大真心,便是中观,好比观照明镜一般。这三种观法,可以单修一门,或渐 次修,或一时齐修,照自己的根器去选择即可。
帝网无尽观,又叫事事无碍法界观,这其中略示五门:一、'礼敬门'。二、'供养门'。三、'忏悔门'。四、'发愿门'。五、'持诵门'。
那什么是'礼敬门'?在礼敬佛、法、僧三宝时,观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般无量无边,如帝网明珠浑映般的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明珠浑映无尽数的自身,每 一一身,各礼敬帝网无尽三宝,每一一三宝前,各有自家帝网无尽数身体,更观想此一门,尽未来际不会休歇,念念相续,不会间断,身语意业一并礼敬,不感到疲 厌。
(可以在打坐中作此观想,或早晨黄昏礼佛,暂时收敛妄想,正心观照此门,功德无尽无边。清凉大师说:'不入此观,徒自疲劳。'一时间中,初学人不易作此观 想,可观想每一尊前有一自身礼敬,再想十尊佛,每一尊前有一自身,习之稍熟,渐增百尊、千尊、直到无尽尊。或且单纯想遍法界,纯是毗卢佛,或准提佛母等, 每一尊前,暂且只一身礼敬,然后渐渐有无数无量三宝,有无数无量自身。)
二、'供养门':观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自身,每一一身,各供养出帝网无尽供具,所谓香花、灯烛、衣服、饮食、幢旛、伞 盖、璎珞云、楼阁云等,每一一身所出供具,各供养帝网无尽三宝,每一一三宝前,有帝网无尽身供养,更想此一供养门,尽未来际,不会休歇,念念相续,不令间 断,身语意业一并供养,不觉疲厌。
(或打坐中想此供养,或佛前烧香奉华时,暂入此观,或虽无华,但只合掌入此观门,功德也是无穷尽,观想初步可照礼敬门所说法去作,以下各门均可彷此。)
三、'忏悔门':观想尽虚空遍界中,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身,每一一身,尽都志诚忏悔帝网无尽罪障,凡是由无始所造迄今一一恶事,五逆十 恶等罪,烦恼所知等障,每一一身都忏悔无尽罪障,每一一罪障,有帝网无尽身忏悔,总想此一门,尽未来际,不会休歇,念念相续,不令间断,以身语意业一并忏 悔,不会疲厌。(或打坐中想此忏悔法,或佛前忏悔时,可作此观法。)
四、'发愿门':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身,每一一身各发帝网无尽愿,所谓无边众生誓愿度,无边烦恼誓愿断,无边佛法誓愿 学,无边福智誓愿集,无上菩提誓愿成之五宏愿,并加上自心所喜爱作的善愿,尽总发之,每一一身,发帝网无尽愿,每一一愿,有帝网无尽身发出。
总想此一发愿门,尽未来际,不会休歇,念念相续,不令间断,以身语意业一并发愿,不觉疲厌。(或打坐中念练,或佛前发愿时,可作此观法。)
五、'持诵门':观想尽虚空遍法界,尘尘刹刹帝网无尽三宝前,各有帝网无尽自身,每一一身,各持帝网无尽真言教法及诸佛菩萨名号,每一一真言或教法、诸佛 菩萨名号,有帝网无尽身在持诵,总想此一门,尽未来际无有休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一并持诵,不觉疲厌。(或持课、诵经等时,先作此观想后,然后 持诵,有异想不到的好感。上之五门都如此作,若其余行门,当然更宜照此去修习。)
若是习相即观者,有四句重点。一者一即一。如观一毛即是一耳,一耳同时却即一毛。二者一切即一。三者一即一切。这两句应该一并观想,好比一切尘即一佛时, 一佛同时却又是一切尘。四者一切即一切。好比可观想一切人即一切佛,一切佛同时即一切人。四句中每一句,一切诸法可以用此句法观想。
若是修相入观者,也有四句,一者一摄一,带之入一。好比观一人摄一佛,带之将入一菩萨中。又如东镜摄南镜,带之将入西镜中。二者一摄一切,带之入一。好比 观想把一华摄一切河,带之将入一山中。三者一切摄一,带之入一切。好比观一切尘摄一佛,带入将入一切毛中。四者一切一切,带之入一切。好比观一切树摄一切 神,带之将入一切海中。四句中每一句,可用在一切诸法,准此观想,这是相入、相即两种观法。
随观每一句中,更有总观别观等多番观法。恐繁不再细说,请读者,自行体会,只要专心修炼,自然可以晓达。所以斐公在法界观序说:'但只使学人深思此种境界说法,久而久之心慧就会开朗,同时自然具足相应观。'好比随观一法,可同时具足法界诸法,其余玄门,依照此例可解。
倘或有喜爱修习圆宗三观三止法的。下面将谈到:如果行者观一人时,便成三观三止,且就一人之身具明三谛,即人身假相有故,叫俗谛;人身缘生无性,色体是 空,叫真谛;人身假相无别自性,举体全是寂照真理,叫中道谛。但此三谛,体用无碍,空有相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法本如此,依此三谛法,行者观察成就三 观三止。
行者心观人身假相是幻有,叫假观,观心了却假相时,离去实有执着,名叫方便随缘止。又观人身色体全空,叫做空观,观心了却色空时,离去色体实有执着,叫体 真止。又观人身举体全是中道实性,名中道观,就是观心离相有执和离体空执,便叫远离二边分别止。照此观心,在一念中,可齐见三谛,了知三观,离三种妄执, 立成三止。
而三观三止,只是一心,即一常六,即六常一,把此一心和所观三谛体用空有无碍之境契合,便叫心境常融,更加历历明照。既观一人之身而成三观三止,观一切法,照例也可彷此。
有人会问说:'佛法大行,不是叫人无念吗?何以帝网相即等观法,却叫人起无尽想念,这岂不叫人身心疲劳吗?'我的回答是:'若有此问法的人,是离念外求无 念,尚未得到真无念才会有此问。所谓真无念,念本无无,何能更得念和无念之无碍?又若得真无念,也是无尽行中之一行而已。那能理会无尽的圆行呢?'这答法 本意是出自〈华严大疏〉:'如不习帝网相即等观,终不能得无碍佛果。'现今仍有小根之人听到此法门,便嫌繁乱,不放在心中,和古人所说,井底蛙居不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