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

第1部分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第1部分

小说: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古仁波切  著
  帕滇卓玛   译

  目录
  中文版序
  序
  引 言
  七金刚论题
  佛
  法
  僧
  佛 性
  证 悟
  功 德
  佛行事业
  结 论
  辞 汇
  译者简介



  中文版序

  很多人都知道佛法是一门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内心世界,进而了解宇宙、时空、生命、人性的实际学门。进入佛门就像是进入了心灵实验室一般;在这个实验室中,我们拿自己的身心做实验,依照正法,达到“觉悟”。
  不论我们的出身、性别、学经历,既然我们生而为人,就有能力去了解和领悟存在于每个人内心中那分深奥的智慧和慈悲。虽然我们都有这种能力,都必须要懂得窍门,才可以使我们经由辩认、了解,然后发展和领悟自身本来具有的智慧。
  《究竟一乘宝性论》(简称《宝性论》)为弥勒尊者所者,它的主题是“每一位众生皆具有佛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成佛的种子,而且这个潜能是可显现的,因此每个人都具有证悟的本领。
  佛陀给予许多经典及密续的法教,本论注属于经典系统的法教,而且是属于大乘的法教,梵文经名并包含“密续”一词。
  证悟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不清净、部分清净部分不清净、全然清净。《宝性论》的主题便是解释证悟本质在这三个不同开悟阶段的特性。
  创古仁波切依据弥勒尊者撰著的《宝性论》,以十讲加以深入浅出地阐述,诚如秋吉宁玛仁波切所言:“他的阐释是无价之宝!”对有意深入这部经藏的佛子,实大裨益。
  本书有系统地讨论佛性是什么、开示佛性的理由、佛性与证悟的关系。并以十种方式描述佛性,及以三个阶段来说明佛性展现的过程。其中对七大金刚论题:佛、法、僧、佛性、证悟、功德、佛行事业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在续论中更明确地指出学习、聆听、彻底了解七金刚论题的功德,非常殊胜,如“弥勒尊者根据佛陀言说而撰著《宝性论》,使无数的众生能受益于法教,并因研学《宝性论》而累积无量的福德;此外,研学《宝性论》能增长‘般若’智慧。福德和智慧皆增长之后,我们将能离弃一切应离弃的、证知一切应证知的,因而揭显我们的真正本性——佛性”。
  仁波切于每次讲述后都给听众发问的机会,本书中仁波切对许多问题的回答,相信对各程度的学佛者一定有很大的助益。
  本书为众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计划中一系列创古仁波切法教的第五册,前四册计:第一册《三乘佛法心要》、第二册《转心四思维》、第三册《止观禅修》、第四册《月灯——三摩地王经释》。
  这一系列五本书,法教与实修并重;阿弥陀佛!感谢仁波切的慈悲开示,使佛子能由此深入经藏。

  序

  一九八五年春天,我带着一个请求去见尊贵的创古仁波切。当时,许多西方弟子在波达那诚(Boudhanath)各寺院研学藏传佛教;创古仁波切,这位卓越的上师,正好在他邻近波达那大佛塔——尼泊尔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的寺院。这似乎是聚集学生受教于他的理想时机,于是请求仁波切教授弥勒尊者的重要论注——《究竟一乘宝性论》。当仁波切答应评述此部简明但至为深奥的论典时,我感到十分欣喜。接连十二天的早上,仁波切为包括我在内的六十位热忱学生,打开他的私人佛堂;我们静心聆听他详尽地解说每一章的要义,在每次开示之后,仁波切都开放坦率、愉悦的问答时间——他的阐释真是无价之宝。
  尊贵的创古仁波切于一九三三年生于西藏。当他年纪还很小时,大宝法王就认证他是一位大菩萨的第九世转世,因此他从小就开始接受正式的训练。二十三岁那年,他和创巴仁波切(Chogyam Thrungpa Rinpoche)一起由大宝法王授与比丘戒。不久之后,他移居隆德寺(Rumtek)——大宝法王在锡金的驻锡地。一九六八年,他在一千五百位来自印度各地的僧侣见证下,参加格西学位(Geshe)考试,并顺利取得格西学位,之后他被任命为噶举派首要驻锡地的副校长,成为三戒金刚持有者。他也是殊胜的“贤通”(Shentong,他空派)哲学传统的传承持有者。此外,他被尊为隆德寺及噶举各派的堪布(Khenpo),并成为隆德寺的住持;之后,他担任四大法子——夏玛仁波切、锡度仁波切、蒋贡仁波切及嘉察仁波切——的老师,并教导住在隆德寺的其他仁波切及众多僧侣。
  从此以后,仁波切弘扬藏传佛教的足迹遍布东南亚、欧洲及美洲,他以轻松、直率、才华洋溢地开示风格,深深打动西方人的心。目前,他是加德满都山谷波达那城创古寺及南摩布达闭关中心的住持;同时,他也是已故的创巴仁波切在加拿大新斯科夏半岛不列尼岬(Cape Breton;Nova Scotia)新成立的冈波寺(Gampo Abbey)的住持。我相信所有参与此即席讲座的学员和我一样,由衷地感谢这位大成就者给予如此殊胜的阐释。愿此开示不被埋没,而能利益徧在的一切众生。

  引 言

  一般而言,自利是一种合理甚至高尚的行为,但是,有时人们会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企图伤害他人,在佛法中,这称为“错误或不良的意图”;至于“良善的意图”,则是利益他者的意图。然而,如果认为所谓的“他者”仅指少数某些人,例如我们的亲人、朋友或同胞,那么我们的见解就有所偏差;我们不应该只偏爱某些人而伤害其他的人,应该培养平等的态度,善意地对待所有的众生——包括动物。如此,我们的善意将扩展为广大的菩提心(bodhichitta)。
  有些人认为佛教从并没有真正在服务社会,例如像基督教组织一样创办学校及医院。由此角度来看,佛教徒或许不以具体的方式利益社区,然而,佛教的主要目的是藉由各种“意”的修持而利益他人——佛法修持者藉由良善的意图而服务他人,他们因永不遗忘良善的动机而能真正利益众生。因此,不论是在听闻佛法、或研读佛经、或修法,发菩提心都至为重要。
  虽然我们打算寻求并遵循真正及圆满的法道,但若缺乏一位具格向导的指引,则永远都无法发现这样的法道;如果我们试图自己去寻找法道,或追随资格不足的老师,则可能会犯下严重的错误。因此,首先必须谨慎地寻找一位真正的上师,然后遵循他的教导。
  这个教本首先载明它的梵文名称,以证明这个法教最初是由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所传授,这表示此法教最初是在印度,由圆满证悟者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
  此教本的梵文全名是“玛哈雅那乌塔昴坦多罗释多罗”(Mahayana Uttara Tantra Shastra),中文的传统译名为《究竟一乘宝性论》,又称为《分别宝性之大乘最胜要义论》或《分别宝性大乘无上续论》;它的藏文名称是“贴(格)巴千波局啦美典确”(Tegpa Ghenpo Gyu Lamey Tencho)。在梵文中,“释多罗”(shastra)的意思是论述、阐释或注解,西藏学者将之翻译为“典确”(tencho),意思是“指示及改变”——指出改变存有之烦恼及不良习性的正道。因此,“释多罗”的实际意思是“指出正道及改变烦恼”。由此可知,进入正道可转变烦恼。
  在藏文中,这部论注的通俗名称是“局喇嘛”(Gyu Lama)梵文“乌塔晟”(uttara)及藏文“喇嘛”(lama)的意思都是至高或无上。由于这个法教是佛陀三转法轮时所传的,所以有如此的叙述。
  梵文名称的第二部分是“坦多罗”(tantra),中文译为“续”或“密续”,藏文为“局”(gyu)。“密续”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气脉,明点或性修持法,这并不是密续的真正意义;密续的意义是“连续性”或“连续的体性”,是在“根”的阶段、行于“道”的阶段及获得“果”的阶段都存在的连续体性,因此,“密续”一词应该被理解为连续性或连续体性。简单地说,“乌塔昂坦多罗”意指“无上的连续体性”。
  《究竟一乘宝性论》——简称《宝性论》——的主题是每一位众生皆具有的特质;佛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证悟的种子,而且这个潜能是可显现的,因此每个人都具有证悟的本质。
  此教本以探讨构成此法教主体的重要论题开始。其中,首要的论题是“真实情况”或“真相”。为了解释此真实状况——事物的根本,此教本首先阐明轮回充满各种痛苦。为什么这些苦难会生起?它们起源于何处?——痛苦起源于幻觉或误解真相。贪、瞋、痴、慢、疑这五种主要的烦恼(五毒)起于无明,无明则起于不了解或误解真实情况及事物的真相;要净除此种迷惑及无明,必须证知事物的真正本性。
  佛陀给予不同次第的法教,用以帮助众生认识事物的真正本性。一般而言,众生相信世界是恒常不变的,并且他们能得到永久的快乐。为了铲除这种错误的观念,一开始时,佛陀稍为隐藏事物的真相;他最初的开示以阐明世界的本质是无常及痛苦为主,通称为初转或一转法轮。
  当他的弟子熟悉这些基本法教之后,佛陀教导他们说:虽然无常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但并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在强调空性的二转法轮法教中,佛陀解释说:一切事物皆缺乏具体的本质及自性。
  后来,佛陀开示说:空性指的并不是一种空无的状态,若是如此,各种现象怎么可能会产生?整个宇宙怎么可能会生起?此时,他三转法轮,阐说心的明性,知道一切显相的能力,此深奥、究竟的法教强调智慧、本具的觉醒状态(本觉)。
  金刚乘或许比大乘更有力量,且成就的速度较快,但是,佛陀在给予金刚乘法教之前,却先传授大乘的法教。在修持金刚乘法教之前,行者必须先建立双重的正确基础;发菩提心及秉持正确的知见(正见)。若没有这两者的坚定基础,行者无法真正修持金刚乘法道。
  佛陀给予许多经典(sutra)及密续的法教,本论注属于经典系统的法教。虽然佛陀给予各种经典的法教,不过他以强调自利的言说开始——这是小乘(Hinayana)的焦点;后来,佛陀才给予强调为利益如虚空般无量无边众生而开悟的法教——这是大乘的特点。《宝性论》是属于大乘的法教。
  虽然这个法教属于大乘,然其梵文经名却包含“密续”一词。这是因为当我们还在“根”的阶段、仍然是众生时,我们具有佛性;当我们进入“道”的阶段,成为菩萨时,证悟的本质继续存在;最后当我们达到“果”的阶段,成为佛时,证悟的本质也依然存在。由于证悟本质是贯穿根、道及果整个法道旅程的连续体性,故此法教称为“密续”。
  证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讨论:不清净、部分清净部分不清净,及全然清净。当我们是不清净的平凡众生时,证悟本质是何种状况?当我们是部分清净部分不清净的菩萨时,它像什么?最后,当达到绝对清净、完全开悟的境界时,证悟本质又像什么?《宝性论》的主题便是解释证悟本质在这三个不同开悟阶段的特性。
  弥勒尊者阐释《宝性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