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指前两种功德——无瑕及清明——是不可分离的。
渐及
“渐及”——逐渐涉入、达及——表示证悟本质是持续不断的,所以众生能逐渐地达到证悟。当证悟本质蒙受染污或障蔽时,这就是所谓的众生;之后,当这些染污清净一半时,平凡的众生成为菩萨;再往后,当证悟本质的一切染污和障碍都完全净除时,菩萨成为佛——这是一种渐及的过程。
阶段
证悟本质经由三个阶段或过程显现出来。这三阶段并不代表证悟本质本身有三种不同的形式,而是指各种粗重及微细的障碍(例如烦恼障及知识障)藉由修持而净除的程度。这三个阶段相当于障碍尚未清净、部分清净及完全清净等三种状态。
就“五道”而言,在契入见道时,所有心识所造作的障碍——粗重的烦恼障及粗重的知识障——都已净除。契入修道时,微细的俱生障碍也已清净、断除。
烦恼障的造作层面并不是与生俱有的。由于接纳某种信仰系统或哲学,我们将某些特质附加于某个现象。例如,我们可能相信主张自我本体是意识或物质的一部分的哲学系统;或者,我们可能相信造物者的存在,或实质的自我存在于某处。当了悟“人无我”时,烦恼障的造作层面净除了;烦恼的根本是相信自我或执着有我,一旦我执净除之后,烦恼障就自动消失了。
另一方面,烦恼障的俱生层面则不是因为我们所接受的信仰或哲学系统而产生的,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我执及由此而生的烦恼。一切众生都与生就具有此种俱生或本具的无明。我们生来就有“我是”的想法,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俱生的烦恼。
烦恼障的造作层面,举个例子来说,包括相信万物都是上帝或大天神(Mahadva)创造的,这是一种和事物本性冲突的概略性观念了。了悟“法无我”——一切现象(万法)都缺乏自我存在性,其本性皆是空性——时,此造作性的无明就净除了。
知识障的造作层面比较容易舍弃,因此在见道的阶段就已净除。
知识障的俱生层面是相信一觉知主体与被觉知之客体的自我存在性。例如,见到一个物体时,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此物体真正自行存在且独立存在;同样地,我们也相信觉知的心自行存在且独立存在;此外,我们也相信有一个身体存在于两者之间。我们不须刻意培养或造作这些观念,因为它们是无始以来宿世习性的显现,即使是天真的婴儿也有此俱生的障碍。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俱生无明”。
障碍的造作层面可被当下舍弃,但是,俱生层面则须要以比较渐时的速率脱除。首先是粗重的,然后是比较微细的,而最微细的幻惑直到最后才逐渐净除。
单单证知法性并不足以净除这些俱生的障碍,因为错误觉知的习性有极大的影响力;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沿袭这些错误,并不断地重蹈覆辙。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使自己习于真相。“修道”的“修”,就是使自己习于见到万法的真相。在修的过程中,微细的俱生障碍逐渐被彻底净除。
总之,在契入见道及修道时,行者必须断除造作及俱生障碍。目前,我们仍然是这两种障碍尚未净除的凡夫,虽然已经进入佛法之门,但尚未契入见道或修道。由于这两种障碍尚未断除,故我们仍在证悟本质尚未清净的阶段,即第一阶段。
契入见道时,行者将直接见到真相。声闻者或小乘道修持者在进入见道时,仅只净除了烦恼障的造作层面;大乘道的菩萨行者进入见道时,烦恼障及知识障的造作层面都已净除。
证悟本质展现的第二阶段是部分清净与不清净交陈的阶段。初地或欢喜地的菩萨已净除造作层面的各种障碍,但是,俱生层面的障碍仍然存在。由于造作层面的障碍已净除,此阶段可说是清净的;但是,由于俱生层面的障碍尚未净除,故此阶段同时也是不清净的。随着菩萨地修持的进展,各种俱生障碍由粗重到微细逐渐地净化;在初地至第十地之间,一切俱生障碍不断地继续净化。因此,这整个阶段称为证悟本质清净与不清净交陈的阶段。
完全证悟时,烦恼障及知识障的粗重及微细层面全都完全净化至极,无丝毫的痕迹。因此,这个阶段称为全然清净的阶段。
总而言之,佛性展现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有不同的名称。在第一阶段,烦恼及知识二障尚未清净,此阶段的证悟本质称为“众生”;接着,在第二阶段,障碍的造作层面净除了,但其俱生层面仍然尚未净除,此阶段的证悟本质称为“菩萨”;最后,当一切障碍的所见层面皆已完全净除时,此阶段的证悟本质称为“佛”。
历代上师教导我们:在这三个阶段或三种存在状态,或为众生、或为菩萨、或为圆满的佛,佛性在本质上仍然一样。然而,在领受此法教时,我们必须避免误解其意,误以为佛性和非佛教理论所谓的“真我”、或唯识论学派所谓的“阿赖耶识”(梵文alaya)是完全一样的。请务必慎防这类误解。
在多罗那他(Taranatha)创立觉曩派(Jonangpa)学派的时代,其他博学的上师极力反对他解释佛性的方法;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发觉多罗那他的知见有缺点,而是因为担心修学者会曲解此正确的知见而犯下重大错误。为避免此种危险的意图,曾引发一番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重点是将佛性与印度教数论学派(Samkhya)系统的“真我”或“有意识的自我”混为一谈。根据许多非佛教徒的观点,“真我”是一恒常、具体、独立的本体;但是,证悟本质的本体是空性的,因为它是空性与智慧、法界与本初之觉醒状态的融合,因此,它和数论学派所称的“真我”截然不同。
同样的,虽然佛性和唯识论学派所称的阿赖耶识有类似之处,但是,依据唯识论的观点,阿赖耶识并不是空性的,而是具体的、真实的;然而,证悟本质是空性的。所以,阿赖耶识和证悟本质怎么可能会是一样的?
徧在
证悟本质是徧在的。其徧在性可以虚空为比喻,虚空甚至渗透到看起来极其密实、坚固的物体,例如波达那的佛塔;即使是卑微如厕所的俗物,也被虚空所渗透。同样的,证悟本质徧及所有的众生,不论地位崇高或卑微、不论清净或不清净。
不变
第九项金刚论题可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加以解释。“不变”指证悟本质是不变的。亦即不论是否被障碍遮蔽或是否已净化,佛性永远都保持不变。但是,先前我们已经言明佛性有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则佛性如何可能以三种状态存在但保持本质不变?证悟本质本身从不改变,但是,遮蔽它的障碍会改变,并可因而被完全净除。遮蔽佛性的烦恼如同空中的云,是暂时的、不是恒常的,因此可被铲除。天空有时被云遮蔽,有时则清朗无云;云朵存在是暂时的,但是,天空本身一直都自然存在。同样的,由于烦恼是暂存的,而非证悟本质的俱生成分,因此烦恼必然可被铲除。
虚空遍及一切,在虚空的无限领域中,宇宙一再地形成及毁灭,然而,虚空本身不生也不灭。同样的,证悟本质遍及一切众生,虽然众生历经各种不同的变迁,例如苦、乐、生、老、病、死……,但佛性本身一点儿也没改变。不断地改变只发生在众生的经验层次,佛性本身一直保持不变。
虽然当我们是平凡的众生时,证悟本质保持不变;但是,当我们成为菩萨时,它是否会有任何的转化?答案是:不会。当我们是平凡的众生时,佛性是不变的;当我们成为菩萨时,佛性也是不变的;当我们达到完成证悟时,佛性也仍然不变。
此教本言明胜利者(佛)之法子——菩萨众——已证知万法的如如本性,并已见到真如法性,因此已经超越生、老、病、死的轮回现象;然而,由于对众生的大慈悲心,他们仍然以身受轮回的显相示现。他们并未实际经验生、老、病、死的苦,因为这些事件是业力及烦恼造成的。圣众之所以成为圣众,是因为轮回所根据的业力及烦恼已经断除、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菩萨圣众以他们所要度化的众生相化现;换句话说,他们化现为被无明遮障而历经痛苦的平凡众生。
如同菩萨众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生、老、病、死,圆满证悟的佛陀住世于地球时也如此化现;然而,他并未实际经历这些事件,这些事件只是他的慈悲心的显相。
菩萨的行为似乎和平凡众生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事迹。圆满开悟的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世间,成为在家人,然后聚妻生子;后来,他似乎放弃一切,受戒出家;证道之后,弘法度生、加持众弟子,最后圆寂。但是,这都只是显相,他化现这些事件的目的是让世人了解佛法。事实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临空飞下,降于一片花海、大放异光……——他可以轻易做到这些,但这只会让众生觉得佛陀并非真正是人。他们会认为:“我们只是人罢了,怎么可能达到证悟?”因此,佛陀以由母胎受生的显相出世。
释迦牟尼佛也可一开始就以僧侣或大菩萨的形相化现,但是,这会让一般人自愧不如。为了避免这种情形,佛陀生为在家人,结婚生子,并治理王国数年;后来,他放弃他的王国及荣华富贵,成为一名僧侣。如果他没有这么做,一般人又会想:“佛陀原来就是伟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和他一样。”因此,他起先模仿世俗的生活方式,后来才转入佛行佛法的道路,这种行为称为“依众生之行而行”。
佛陀可以随心所欲地活一百年或五百年、五千年,但凡人不可能活这么久。如果佛陀不考量当时世人的寿命,一般人会觉得:“他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同,我们只能活到七、八十岁,所以,不可能达到他的成就。”因此,依照凡夫的寿命,佛陀在大约八十岁时圆寂。
有些人可能会怀疑或感到奇怪:为什么像噶玛巴这么伟大的上师会罹患癌症而死,或为什么杜忠仁波切(Dudjom Rinpoche)时常生病?有这样的疑问并没有什么不好,实际上,这是相当好的现象。
如同此教本所说,诸佛与菩萨依据一般众生的正常经历而显现生、老、病、死的迹象;如果他们不这么做,我们会觉得这些上师完全不同于我们,是我们不能比拟的。因此,由于癌症是现代人的常见疾病,某些上师会示现罹患癌症的徵象;由于有些人时常生病,某些上师会示现时常生病的样子。
小乘经典述及佛陀在食用冷猪肉的供餐之后,生病而死;但是,藏文译本则说在食用最后的供餐之后,佛陀旋即示现涅盘。虽然这两则故事有矛盾之处,但佛陀食用冷猪肉、因此生病、然后入涅盘的示现,是全然可能的。
诸佛及菩萨完全免于业力的染污,佛的境界本身超越生、老、病、死。因此,佛的境界有四种特质:
·坚稳
·恒常
·平静
·不变
证悟本质完全彰显的佛果是恒常的,因其免于生;是坚稳的,因其免于老;是平静的,因其免于病;是不变的,因其免于死。
不可分
证悟本质和证悟功德是不可分的。例如,不被云遮掩时,太阳的本俱功德——光明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