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

第59部分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第59部分

小说: 逻辑起源+ 完全版+郭绍华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分后天性元间是个体的经验的产物; 
社会的自我意识、文化体系是群体经验的产物。 
广义地说,生命实体本身就都是经验的产物和关于经验
的记忆体。狭义的经验是指生命个体对所经历过的一个个作
用过程的记忆,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对象的行为、主体所采
取的对策、对策所产生的效应这样一组元间要素构成的元间
实体。 


经验库中存储着先天的、后天的、广义的、狭义的等等
不同层次的经验性元间实体。 
元间组合命题以元间库中所有的元间实体为对象。 

16。1。3 两种典型的元间组合 
通过相互作用者的相互比较,可以凸显出双方的差值和
差别形式,发现了差值和差别形式就已经实现了对于比较者
的元间分解。用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型就能模拟对元间实体的
分析和归纳,所以,不难理解元间分解的操作。元间组合的
原理就不这么直观了,把已经分解了的元间重新组合成具有
特定意义的新的元间实体的过程并非显而易见。 
元间组合有这样的典型情形: 
先有一个现成元间模板,主体用这个作为模板的元间实
体去挑选元间库中相应的要素性元间和关系性元间,将其组
合成与模板相同的另一个元间副本。不过,这只是元间的转
移和复制,是被动的元间组合,是元间组合的初级形式。一
个主体自己从元间库中挑选要素性元间实体和关系性元间
实体,组成新的元间实体,通常都是从一个预先制定的目标
出发开始的有目的的行为。 
尽管可以相信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但是还不清楚我
们是怎样实现这个任务的,是怎样具备这种能力的。对此,
可能会产生众多的推理和猜想,其中,最值得优先考虑的方
向是:元间组合能力也许是从元间转移能力中发育、演变、
生成的。 


16。2 被动元间组合 

16。2。1 陈述性元间的还原 
例如,我收到一个电话信息:“苹果是红的”。 

接到这个从外面传来的元间实体之后,首先要分解这个
元间实体,判断出传递来的元间实体中所包含着的元间成分,
分解为不同的元间要素;之后,根据已经约定了的符号在自
己的元间库中找出相应的“苹果”和“红色”这两个要素性
元间,再找出“是”这个关系性元间,将这三个元间要素组
合起来,还原成一个具体的概念,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关于一


个红苹果的印象。 
这个过程的前半部分是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冯。诺依曼模
型的分解过程,后半部分是新的一种元间处理方式,是分解
过程的逆操作。前者是对元间实体或元间团粒的分解操作,
把元间实体分析为元间要素;后者是对元间要素的组合,把
元间要素组织成为新的元间实体。 
虽然这个操作仅仅实现了元间转移、复制和还原,但是
却隐含着一个重要的转折,元间转移不再整体进行,不再仅
仅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被分解了的要素性元间
和关系性元间来传递,通过抽象概念来间接传递。 
尽管主体间元间传递的先决条件是双方的元间库中已
经具有事先约定好了的概念体系,但是实现元间转移还要具
有两个新的能力: 
1、根据指令中的概念或地址码从元间库中挑选出对应
的元间要素; 
2、将这些要素恰当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自己可以
识别和体会的元间实体。 
虽然这样的还原并不会生成新的元间实体,毕竟在这个
过程中,元间组合的能力已经初见端倪。 

16。2。2 演绎性元间的执行 
例如,我收到如下指令。请计算: 
1、5加7等于多少? 
2、365的平方等于多少? 
3、π乘以5等于多少? 
“苹果是红的”这个元间实体是陈述性的,所要求的只
是把后项的属性赋予前项,规定了两者在这一方面的种属关
系,是间接的组合。而“5加7”之类的元间指令都是直接
组合指令,要求将前项和后项组合成为另外的新的元间实体。
是用一个关系性元间实体将两个要素性元间实体组成新元
间实体的操作。组合过程是一个演绎的过程,把这样的元间
实体称为演绎性指令。执行这样的指令不仅是要实现元间转
移,还要完成指令规定的任务。 

演绎过程是用一个关系性元间实体将两个要素性元间


实体组成新元间实体的操作。如果其中的三个条件都是被限
定的,演绎的结果就自然也被限定,就是说,演绎的结果已
经存在于演绎条件中了。这个问题有些悖,我们会说,既然
结果已经存在,就没有必要再做这种操作了。产生这种意见
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于5加7操作结果的直观,因为大多数
人的记忆库中已经有了这个答案。对于第2题和第3题就没
有这么方便了,这两题的答案对于原来的元间指令来说是潜
在的元间组合,即便知道了运算条件也并不能立即答出运算
结果,这只是有待实现的结果、潜在的结果。对我们来说,
由于我们已经拥有了上述两种能力,可以通过元间组合的演
绎过程,计算出符合规定的、新的元间实体,将潜在的结果
显露出来。 
通过对陈述性指令和演绎性指令的执行过程,可以看出:
被动地执行外在主体的指令也能实现元间组合,甚至可以实
现指令中潜在的元间组合。初期的计算机就是这样的一种元
间组合装置。尽管初期的计算机自己不能选择、调用已经存
储好了的程序,更不能为自己编制程序,只能根据外在主体
输入的指令将已经存储在寄存器里的数据组织成新的数据,
实现被动的元间组合,但是,毕竟计算机根据指令可以实现
元间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元间实体。 


16。3 目的、需求与对策 

16。3。1 元间组合的目的性 
人与截至2010年以前最先进的计算机械相比较,根本
区别在于,人是有目的性的主体。 
主体实现元间组合的目的有两个阶段: 
1、实现对于外源性元间的认识。 
送达主体的外源性元间有两个来源。 

一是主体自己的感觉器官从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获取
到的具体元间。主体对这个元间实体进行分解处理之后,根
据分解的得到的元间要素在自己要素库中挑选相同的要素
性元间;根据分解得到的关系性元间在关系库中挑选相同的
关系性元间;再将两者组合成新的元间实体。当这两套元间


相符时,就表明主体曾经“见过”对象。如果不相同,这就
是一个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用概念的方式还原了对
象的元间形式,实现了对于对象的理解。 
一是来自另一个主体,两个主体之间用抽象的方式实现
的元间实体传送。接收方实现元间组合的目的在于还原发出
方所希望表达的意义,还原对方发出的元间实体,认识、理
解了对方发出的元间实体的意义。 
2、生成对于外源性元间的对策 
起先,认识和理解本身还不是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要
将上面这些已经认识了的对象元间与主体自己元间库中的
先天自我、后天自我进行比较,自我的元间成为目标值或者
基准值。 
生命自我的目标值或基准值本身也是经验的产物,是已
存储在经验库中的元间实体。所以,外源性元间与目标值、
基准值的比较就是对于外源性元间的最初、最原始的价值判
断和需求判断。 
通过比较,发现外在元间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值以及差别
形式,这个差值和差别形式其实就是主体的需求强度和需求
形式;根据需求强度和需求形式生成对策;再通过C环节实
施这个对策,以期达到改变对象、改变自己,最终使自己与
对象相适应,使对象与自己相适应,达到对象元间与目标之
间差值为0的程度,从而实现自我的需求。 
根据需求强度和需求形式生成对策的过程,经常是从经
验库中挑选匹配的经验实体的过程,是将经验实体组合成对
策的过程。 

16。3。2 基于已有经验的对策生成 
所谓“对策”,是如何调整自我的行为就能导致对象朝
适合主体自我目标方向发展、变化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一种
行为模式。比如“我会滑冰”,说明我的经验库中已经具有
了这种高度平衡的技能,已经具备了这样一整套对策性的行
为模式。 

所以,对于那些可以从经验库中直接找出现成办法实现
价值和需求的过程来说,对策的生成就是程序调用。这类似


于陈述性元间还原的元间组合,仍然是被动的元间组合方式。 
可以从经验库中直接选到完全匹配的现成经验,这是一
种极端的情形,表明主体正在做一件自己过去已经做过的事
情,一件自己很熟悉的操作;另一种极端是无法找到任何可
供参考的现成经验。实际的经验寻找与调用处于这两种极端
的情形之间。 
对于那些无法在经验库中找到现成对策的价值判断、需
求判断来说,因为无法直接调用程序,必须生成新的对策。
在现有经验基础上生成元间库中不曾有过的新对策的过程
才是主动元间组合的过程。 


16。4 主动元间组合 

16。4。1 元间组合的可能与萌芽 
如果我们找到的是与实际需求十分相似的现成经验,就
像一个会滑冰的人要改学滑旱冰一样,实际需求与现成经验
之间只有少许差距,仅需要对现成经验进行稍许调整和修改,
就能更方便地消除这些差别,生成符合目前需求的新对策。 
显然,在这种接近极端情形的条件下,现成经验和预期
的新对策是相似的,大部分成分相同,只有小部分的内容需
要更换。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关系性元间的框架下替换小部
分的元间要素,就可以生成新的对策性的元间实体。已经会
滑冰的人,稍作调整就能更容易地学会滑旱冰。 
用现成的关系性元间实体为骨架,调整适当的元间要素,
生成新的元间实体的过程是元间组合的最初、最简单的形式。 
这种元间组合如何可能呢? 
1、生命物质本身是组合生成的,伴随生命生成过程的
元间实体也是组合生成的,生命不仅是经验的产物,这些元
间组合的经验作为抽象元间实体也被记忆和存储,生命实体
具有使用这些元间的先天能力。例如,不到两岁的幼童“铛
铛”就可以主动把“小兔子乖乖”的歌谣改说成“小迪玛乖
乖”,用现实中的小伙伴替换故事中的小兔子。 

2、由于外源性的形象元间被处理成了关系性元间和要
素性元间的组合形式,处理成了概念组合的形式;经验库中


的目标和对策也都是这样的概念组合。于是,可以把所有元
间实体都通约成概念,概念替换的平台成为元间组合可能性
的条件。 
3、经验实体通过相互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
别,发现了不同之处,也就意识到了对方,同时意识到了“自
己”,经验实体之间相互意识的总体构成了自我意识。自我
意识成为实现主动元间组合的主体。自我意识知道自己选择
的是怎样的要素,知道自己把哪些要素以哪种关系组织在了
一起。元间组合的主体是元间组合可能性的基本原因。所以,
元间组合能力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也就是主体意识形成和发
育的过程,反之亦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