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阿含经菁华节录 >

第12部分

阿含经菁华节录-第12部分

小说: 阿含经菁华节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法空:诸法缘起性空,为二空或三空之一。缘起性空是说宇宙间一切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诸法,其性本空,无真实的自体可得。菩萨得此法空智慧,就能破除法执。‘法空观’观色(物质)心(精神)等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作者,无受者,这是大乘菩萨的观慧。

'2'我所: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做我所。

'3'性:实体之义。‘性心’名心性。心性本来不二,不过有真妄、动静、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动心前的心,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印象、思维、认识等思想现象,它譬如波。水与波同是湿性,本来不异,但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则月现,这样水与波又是不一。所以心与性是不一不异。‘性分’指诸法差别的自性。‘性相’1.性就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性,相就是诸法显现于外可资分别的形相。2.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

 

四、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1'常住。(杂.三三七)

'1'法界:详见第115页法界条。

 

五、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做人想。耳、鼻、舌、身、意,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杂.二八四)

 

六、犹如因木材、泥土、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皮肤、血肉缠裹于空,便生身名。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受)、想、思(行)、识,是觉、想、思、识阴,如是观阴合会。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中.三0)(象迹喻经)

 

七、如此之琴,有众多种具,谓有柄、有槽'1'、有丽'2'、有弦、有皮、巧方便人弹之;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非不得众具而有音声。前所闻声,久已过去,转亦尽灭,不可持来。如是,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而便说言是我、我所,彼于异时一切悉无。(杂.二六三)

'1'有槽:弦乐器上架弦的格子。

'2'有丽:指弦乐器上的装饰。

※佛陀举例一位国王沉迷琴声:国王听了美妙的琴声后,不断沉迷其中,要求大臣‘取彼声来’。大臣将演奏的琴拿来了,国王不悦的说:‘我不要琴,把刚才美好的音声拿来。’大臣非常为难,只好为国王分析说:‘刚才那样优美的琴声,是由琴的柄、槽、皮、弦以及善巧的演奏师、配合典雅的曲目等,许多因缘条件的成就,才产生的。国王刚才听到的声音,已经消失了,不可再闻,无法拿来给您了。’国王听了,心想:‘咄!何用此虚伪物为。’因缘条件所组成的一切。分析起来,总是支离破碎,没有核心主体。而人们却希望在其中,找到可依靠或拥有的体相。想想看,佛菩萨的教诲并非情感的依靠与寄托,请检查一下自己的动机,有没有与因缘法相违背的成份。

 

八、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识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犹如火,随所缘生,即彼缘,说缘木生火,说木火也,缘草粪聚火,说草粪聚火。(中.二0一)(嗏帝经)

 

九、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杂.三二六)

※识、名、色三者的关系,就如同三支芦苇,顶在一起,才得竖立一样,缺一不可。

 

十、世尊为彼(摩竭陀王洗尼频鞞娑逻)说苦、集、灭、道:汝当知色、觉(受)、想、行、识生灭。于是,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觉、想、行、识无常者,谁活?谁受苦乐?世尊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痴凡夫不有所闻,见我是我,而著于我。但无我、无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则生,法灭则灭,皆由因缘合会生苦。若无因缘,诸苦便灭。众生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便作是说:有生有死,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中.六二频鞞娑逻王迎佛经)

 

十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1',得法眼'2'净,言:我今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杂.三九)

'1'离垢:脱离烦恼的垢染。‘离垢眼’是脱离烦恼之垢染的清净法眼。

'2'法眼: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

 

十二、若眼起时则起,亦不见来处,灭时则灭,亦不见灭处,除假号法、因缘法:此起则起,此灭则灭。此六入亦无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由父母而有胎者,亦无(我),因缘而有,此亦假号,要前有对,然后乃有。犹如钻木求火,以前有对,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出,亦不离木,若复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合会,然后有火。此六情起病,亦复如是,皆由缘会,于中起病。(增.三二九)(第一最空法经)

※‘不见来处’‘不见灭处’经中也作‘不知来处’‘不知灭处’错综复杂的因缘,找不到一个独立的创造者,以及创造的开始与结束。好比钻木取火,因为有合适的木头,搓旋钻热的人...,诸多因缘的具足,才产生火,而不能说,火是由木头自然产生的一样。

 

十三、乐痛(受)者,欲爱使也。彼苦痛者,嗔恚使也。不苦不乐痛者,是痴使也。(增.一八七)

 

十四、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汝等颇身生疹患,生甚重苦,乃至命欲断,舍此更求外,颇有彼沙门'1'、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句,持此咒令脱我苦,是谓求苦习、苦得、苦尽耶?(中.二0一)(嗏帝经)

'1'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十五、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于世间和合,解脱不染著。(杂.一0六0)

※对于‘得’来和‘失’去免于贪忧等染著。

 

十六、若有故(意)作业'1',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意)作业,此不必受报。身故作三业:杀生、不与取'2'、邪淫。口业四: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意业四:贪伺、嫉、恚、邪见。自不作恶业,恶业何由生?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当勤修慈、悲、喜、舍心解脱。(中.一五)(思经)

'1'业: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参见第45页业条。

'2'不与取: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之义。

※修行,就是在净化自己已有的坏习性,同时,也在开发更多的好习性。好习性多了,那么,相对地,就能淡化坏习性的影响力了。

 

十七、虽为极恶原,悔过渐复薄;是时于世间,根本皆消灭。莫为父母、妻子、沙门、婆罗门施行于恶,习其恶行。(增.四七一)

 

十八、云何为第一义空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灭尽,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杂.三一三)(第一义空经)

 

十九、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世尊:色无常,是苦,是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一0四)

※佛陀谈到在我们的五蕴中,不会有一个‘我’这样不变的核心存在。若五蕴中,没有一个不变的核心,是我的主体,那么,下一辈子,又会是谁在承受业报呢?佛陀知道有人起了这样的疑惑,于是,又再一次地解说五蕴是无常的,是苦的,是不断变化著的,五蕴中,不会有一个不变的核心‘我’也不会有什么东西,是属于这个核心‘我’的,此这就是‘正见’。

 

二十、尊者舍利弗言: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故,苦乐自作者,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无因作说者,彼亦从缘起生。若言不从缘生者;不从触生者,无有是处。(杂.三四二)

※ 苦、乐,不会是自己产生的(自作),也不会是来自于不相关的第三者(他作),或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无因作)。若说不从因缘产生,不从触产生,这说法就没有一点对了。

 

柒、医心智慧'1'

一、极盛欲心,要当观不净'2'之想,然后乃除。若嗔恚盛者,以慈心'3'除之。愚痴之闇,以十二缘法,然后除尽。(增.二六六)

'1'医心智慧:法华经所说七种譬喻之一,又作医子喻。有一良医因事外出,其子误饮毒药,等到医师归来,取出良药救他们,诸子中尚未失去本心的,服药后即刻痊愈;那失去本心的,却不愿意服药。于是良医便前往他国,诈言已死,诸子听闻噩耗,悲痛之余,终于醒悟而服药,悉除病毒,父乃归来相见。这则譬喻是说如来用善巧方便的智慧,为众生说种种法,令他们能速离苦恼,成就佛道。事见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智慧’是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2'不净:观禅中的不净观。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啮骨,身如蜂窠。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不净行’又名非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非梵行是指淫事,因爱染污心,故名不净行。‘八不净’八种比丘不可积蓄的不净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毒、耕种。

'3'慈心:(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详见第108页四无量心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