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菁华节录-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证得之果。‘漏尽无所畏’是四无所畏之一,即在大众之中明言我已经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怖畏。‘漏尽阿罗汉’是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漏缚’漏与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缚是系缚的意思,两者都是烦恼的别名。
※心思如果一直停留在‘止相’,成了懈怠,就像火候不够,易碎的钢;松脱的琴弦。一直留在‘举相’,即便过份精进,让自己陷入了得、失的焦虑中,就像焦热的钢;拉紧的琴弦。一向俱舍,就等于忘失了修行,此谓舍相。修行,也像照顾炉火一样,得依著需要,随时鼓风(扇韝)增温、洒水降温,或者暂时保持现况,也不鼓风,也不洒水(俱舍),来维持所需的温度。
七、如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譬如伏鸡生卵,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
如是,善学三学'1',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2',心善解脱。(杂.八三九)
'1'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2'诸漏:一切的烦恼,‘漏’即烦恼的别名。
※修行必须细水长流,不可‘揠苗助长’。‘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消息(关怀;用心)、冷暖爱护’。是不放逸的要义。
八、以无惭、无愧故放逸'1',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习恶知识,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2'、不欲闻法'3'、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4'语、懒堕'5',懒堕故掉'6'、不律仪、不学戒'7',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见、戒取、疑,疑故不离贪、恚、痴,不离贪、恚、痴故不堪能离老、病、死。断三法故,堪能离老、病、死。云何三?谓贪、恚、痴。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8',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9',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见、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杂·三四五(三四六))
'1'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2'圣:详见第34页圣条。
'3'法:是指一切的事物。详见第30页一切诸法条。
'4'戾:含急、暴的意思,音力。
'5'懒堕:同‘懒惰’。
'6'掉:一种令心高举而不得安宁的烦恼。
'7'戒:防非止恶的意思。详见第36页戒条。
'8'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9'正法:1.真理的道法。2.正法时期。‘正法依’是佛的尊号,因佛能以正法向众生宣说,为正法之所依。‘正法轮’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正法眼藏’谓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九、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拄'1',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
以能形此慈,当生梵天上;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增·四四三)
'1'盗贼不侵‘拄’:拄,音主,用以支撑之木栋。
十、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1'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二七)
'1'无量:多到不可计量。
十一、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杂·七五五(七四三))
※四无量心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十二、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具五盖'1'已,便具无明'2';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中·五二)
'1'五盖: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盖。
'2'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十三、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1'、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世尊正法,现法令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杂·一一二五 (一二三八))
'1'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十四、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1'法。云何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无漏非受,彼识若过去、未来、现在,不生爱、恚,是名无漏法'2'。(杂·一Ο二(五六))
'1'有漏: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详见第71页有漏条。
'2'无漏法:清净无烦恼之法。出世间的一切无为法,都是清净无烦恼之法,如三乘圣人所证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无漏因’谓无漏果的业因,如四谛中的道谛是。‘无漏果’是清净无烦恼的道果,如四谛中灭谛的涅槃是。‘无漏界’是清净无烦恼的世界,即涅槃。‘无漏通’指清净无烦恼的神通。在六通中,前五通是有漏通,第六漏尽通才是无漏通。‘无漏智’:三乘人离诸烦恼的清净智,此智有断惑证真的功用。‘无漏后身’谓清净无烦恼叫做无漏,最后一次生死的身叫做后身,无漏后身就是二乘无学果的身。
十五、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1'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善种种界!(杂·四四四(四四五))
'1'界:1.差别的意思,亦即事物彼此差别而无混杂。2.性的意思,亦即事物固有的本体。‘界分’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界趣:谓三界六趣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地方。‘界内’指三界之内。
十六、佛告罗侯罗:‘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侯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
十七、罗侯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1'系'2'著使'3'。罗侯罗!若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是名断爱缚诸结'4'、断诸爱'5'、止'6'慢无间'7'等、究竟苦边。’ (杂·四六四(四六五))
'1'我慢: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2'系:系缚,因烦恼如绳子能系缚身心,使人不得自在。
'3'使: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4'爱缚诸结:‘爱缚’是恩爱的系缚。‘结’是系缚的意思,烦恼的别名。详见第85页结条。
'5'爱:爱著是贪爱不舍的意思;‘爱执’是爱惜执著;‘爱缚、爱系’是恩爱的系缚。‘爱著’:是贪爱不舍的意思。‘爱行’即爱欲之情多的人,若推理多的人,则叫做见行。行是心行,也就是心理活动。‘爱取’爱与取。爱是喜欢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爱欲’指贪爱五欲。‘爱见’是贪爱的见解,或爱与见的二种烦恼,爱是指思惑,见是指见惑。智度论说:‘烦恼有二种,一属爱,二属见’。‘爱见大悲’指自己虽未断烦恼却运用大悲以救济众生。
'6'止:定的意思,禅定的别名。‘止犯’止是停止,犯是不作善法,停止不作善法,叫做止犯。‘止持戒’是制止罪恶行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观’谓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7'无间:无有间断。‘无间修’是没有间断的修行,为四修之一。‘无间业’是受苦没有间断的五种大恶业。‘无间地狱’是受苦没有间断的地狱,为八热地狱之一。
十八、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界种种故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觉,缘种种觉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1',眼界……乃至法界'2'。(杂.四五四(四五五))
'1'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效用:见、闻、嗅、尝、觉、思)
'2'法界: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法界身’指周遍于法界的身体,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