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萧克回忆录 >

第5部分

萧克回忆录-第5部分

小说: 萧克回忆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连副也去湖北,我们一起走从金华返回玉山,经南昌到九江,大约是2 月
底到了武昌。


第三章到“铁军”去

随着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大革命的中心也由广东转移
到武汉。1926 年11 月26 日,国民党政治会议正式决定将国民政府由广州迁
到武汉。但由于当时粤汉铁路尚未全线通车,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成
员从广州至武昌途中需时较多。因此,同年12 月13 日,已经到达武昌的中
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成员,就组成了由宋庆龄、孙科、陈友仁、徐谦、吴玉章、
邓演达、董必武等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
会议,代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最高职权。当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
石,在南昌公然扣留途经南昌前往武汉去的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人员,企图
以军队控制党和政府的时候,武汉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就酝酿一场旨在
反蒋的“党权运动”。

我到武昌正是“党权运动”将要发动的时候,开始还只是在内部讲,报
纸上没有登,街上贴的大标语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我堂兄所在的第4 军政
治部共产党人和左派比较多,反蒋气氛也比较浓。我去找堂兄时,听到他们
都在议论蒋介石,情绪十分激动。

堂兄一见我,便说:“你夹了就好,不能跟蒋介石走,他快要变成军阀
了。”我这才知道为什么武惠兄写信让我立即到武昌来,也才知道曾经高喊
革命,严然以孙中山信徒自居的蒋介石,走上背叛国民革命、背叛孙中山遗
志的反动道路了。

不久,“党权运动”由内部转向公可,武汉三镇到处可见反蒋的标语,
报纸上也每天登载反蒋的文章。革命阵营出现了大分化。南京方面不少反对
蒋介石镇压工农运动和不满意其搞军事独裁的革命军官,纷纷脱离蒋介石跑
到武汉方面,我们补充团的两任团长蒋先云、胡公冕(胡在北伐军进到浙江
时期改任由白崇禧任总指挥的东路军政治部主任),副团长傅维钰等都陆续
到武汉来了。有些受蒋介石排挤的部队,也由南京转到武汉方面,我二哥萧
克允所在的第2 军;还有弟6 军,就是这个时期脱离蒋介石转到武汉的。而
武汉方面一些比较有的军官,则脱离武汉国民政府跑到南京方面,追随蒋介
石去了。

我是从浙江到南昌又转到武汉来的,当然,我们这样的下级军官,对于
政治天平的倾斜起不了多大作用,但那个时候,转到武汉,本身就表明了一
种政治态度。

武惠兄把我介绍给11 军第24 师政治部主任陈兴霖。11 军是由4 军一部
扩编的, 24 师师长在戴戟走后,就由北伐名将、共产党员叶挺继任。

陈兴霖主任同我谈了两次话,一次是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的认识,我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将平时所见所感,结合读过的一些书,实实
在在地谈了自己的理想。陈主任听后,说我思想对路,约定再谈。这次谈话
就涉及到对蒋介石的看法。我刚到武汉时,武惠兄就对我讲蒋介石的政治态
度,原来我对蒋介石是尊敬的,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由崇拜孙中山转为尊敬
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蒋(介石)。蒋在统一广东战争和建立广
东革命根据地中有功,对他的尊敬日益上升。“中山舰事件”后,有些降低,
但北伐后又回升;可是,蒋介石例行逆施,叛变革命,我对他的态度就彻底
变了,由尊敬到反对,一直十分痛恨。关于这方面的谈话与陈主任也相投。

不久,陈兴霖把我分配到时挺部71 团3 连当政治指导员。从此,我就成
为铁军的一名成员了。陈兴霖是徐州人,共产党员,参加了南昌起义,南下


途中我曾见到过他,起义失败后不知去向。直到前些年,我参加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工作,在一份材料中,看到有个叫陈子坚的、括号中注着陈兴霖。
我要政协的秘书查询陈兴霖是不是任过铁军24 师政治部主任。他查询后回答
说是,并告诉我,他现在是全国政协文史馆的馆员。后来我的见他,听他讲,
南昌起义失败后回徐州老家,以后同党失去了联系,在方振武、冯玉祥、杨
虎城的部队里来来往往,认识了共产党人南汉辰。解放后,南任中央人民政
府的人民银行行长,办报纸,就让他去编报,以后又到全国政协工作。

那次见面后不久,他就病故了。全国政协召开一个小型的追悼会,我去
参加了。陈兴霖的后半生多少有些孤寂、落寞,而北伐战争时期的他却是豪
气勃发的。

我到71 团3 连当指导员不久,部队开始槁“党权运动”,经常开大会。
军里开,师里开,团里也开,有时是军官会,有时是军人大会,记得有一次
全军军官会议,几百人挤在不大的礼堂,军政治部主任徐铭洪主持会议,由
政治部宣传科长屈凌汉演说,内容主要是说党权高于一切,反对蒋介石搞军
事独栽。我至今印象深刻,屈凌汉是大学教授,知识面宽,讲话条理清楚,
对党权运动做了很好的宣传。

那个时期,部队除了搞些军事训练外,政治上就是反蒋。我们连指导员
的任务,便是根据军政治部发的提纲向连队进行宣讲。大约是4 月上旬,我
看到《武汉民国日报》上登了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写的《请看
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文中揭露了蒋介石在赣州、九江、安庆指使流氓暴徒
捣毁总工会,农民协会,杀害共产党人陈赞贤的暴行。我还记得这样的话:
“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了,他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
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就用作连队上课教材。文章一读完,全连官
兵对蒋介石真是义愤填膺。那时,连队还挂着蒋介石的像,我就在他的像旁
写了四句话:“昔日为英杰,今日为鬼蜮。尔像虽如前,人鬼己有别”。连
里一些人看了,都笑赞说:“写得好。”后来,我在构思小说《浴血罗霄》
时把这个情节也写进去了。

蒋介石是个善变的人,革命时如此,反革命后更是如此,而且变本加厉。
4 月12 日,他终于撕下最后一层假面具,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公然屠
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紧接着,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
省也相继“清党”,大批共产党人如汪寿华、肖楚女、熊雄等以及无数革命
群众被残杀。4 月18 日,蒋介石在南京另行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的“国民政府”。

武汉国民政府决定讨蒋。大约是4 月上中旬之交,驻武汉的军队在武昌
阅马场召开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东征讨蒋誓师大会。会后出发,走了四、五十
里,突然停止,接着又让我们返回武昌。住了7、8 天,又在武昌的南湖开誓
师大会,号召继续北伐,讨伐正从河南南下直接威胁武汉国民政府的奉系军
阀。

这次誓师大会的规模,比上一次还大,武汉国民政府和军队的重要人物
谭延恺、徐谦、恽代英、廖乾吾、张发奎、郭沫若、彭泽民、唐生智等都参
加了。过了几天,部队陆续出发去河南。

我们团是4 月26 日从汉口刘家庙乘火车走的。叶挺师长留在武汉任卫戍
司令,24 师去河南两个团,第70 团归25 师指挥,第71 团归26 师指挥。26


师是新编的部队,直辖两个团: 76 团,团长沈久成; 77 团,团长是蒋先
云。26 师当时由副师长吴仲德指挥,吴是北伐军从广东出兵打到武汉的将
领,有战争经验。

说起吴仲禧,还有一段故事。前些年我去广州,与当时广东省省长刘田
夫同乘火车。闲聊中,他提到认识吴仲禧,说吴现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我
本知其名,但不知是否为北伐时指挥我们的副师长,刘说他参加了北代战争。
我到广州就给吴仲禧打了个电话,说我要去看他。

他一听,忙说:“我去看您,我去看您。”

我说,“不要来,不要来,我已经准备好去您家了。”放下电话就去他
家。

他惊喜之中似乎有些不安,总是称呼我“萧副主席”(当时我任全国政
协副主席)。我说:“不要这样,按照咱们中国的习惯,您比我年长,我应
该来看您。”

我们一起兴致勃勃地回忆了北伐往事,我记得在临颖大战中,他指挥得
好,打了胜仗。第二天,在驻地广场上,他和张发奎向我们三个团讲话。进
至开封,又集合连以上军官开会和吃饭。从河南回来后,张发奎成立第二方
面军总指挥部,调他当副官长。我党发动南昌起义时,他随张发奎到了广东,
参加军阀混战。张部在广州打败仗,被编为第4 师,他脱离军队,回福建老
家办学校。七七事变后,同我党有联系,一直在张发全部做统战工作。据他
说,董必武承认他1939 年入党。

我在他家里坐了好久,后来他到北京,也到我家。我们的关系一直保持
到前几年他逝世。

向河南进军的部队,行动迅速。71 团到河南驻马店下火车,就向汝南前
进。当时汝南一带驻有武汉政府收编的军阀纪元林的一个师。这支部队虽然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但此时又叛变了。我们从汝南城过,他袭击行军队伍,
我团立即还击,损失了二百多年步枪和五挺重机关枪。

这次战斗是我经历的第一次卖战。耳边呼啸的子弹,眼前升腾的硝烟,
令我激动、兴奋。我连奉令坚守城墙的一段,我协助连长指挥作战,一次一
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从上午直打到天黑。我虽是初次上战场、但早有思想准
备,在连长指挥下执行任务。天黑后,接到撤退转移的命令,我协同连长带
部队夜间顺利渡过河,连长郑鸣英非常高兴,他没有想到,我虽为政治指导
员,也能打仗,而且第一次就能与他很好配合。

我团休整了几天,上蔡地区又大打起来。有天吃过晚饭,我们向上蔡前
进,夜行军五、六十里路,天快亮时到了战场。还没等我们上去,仗打胜了。

这一位是打奉系军问赵恩臻。赵部为奉系军阀的主力之一,归张作霖的
儿子张学良统率,有战斗力。4 军12 师、11 军24、25 师部队参加了战斗。
那真是一场恶战,双方都投入了强大的兵力。五、六年后我在江西苏区看到
参与这一战役的苏军顾问戈烈夫写的《中国的军队》一书,其中对这一战役
作了详细描写,并盛赞铁军的战绩。在这一仗中,4 军12 师36 团打得很出
色。

前些年,当时的36 团团长宁汉魂从美国回来,中央让我接待他。我宴请
他及其夫人、女儿。李汉魂已八十多岁,眼花耳背,精神欠佳,我同他讲话,
多由夫人和女儿传话。我想他一定还记得二期北伐打仗的情形,顺手在请柬
上写了几个字:上蔡、东洪桥、西洪桥、临颖。他一看,马上兴奋起来,老


眼闪出光泽,话也多起来,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些地名?”我说:“当年
北伐军在这一带打仗,你指挥12 师36 团打得好,全军都知道。”他更惊奇,
又问:“你怎么知道这些事?”我说,“当时我在24 师71 团3 连当指挥员,
我们也赶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