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北平研究院调查响堂山石窟②,是较重要的两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分布于各地的石窟都进行过复查记录编号;重新发现了许多湮没已久的重要窟龛;发掘了一些重要石窟的窟前遗迹,并采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准确地解决了一部分石窟和造像的分期断代问题。
根据佛教东渐的路线和自然地域所形成的洞窟分布,分为新疆地区、河西走廊、陇东固原地区和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新疆地区新疆南邻北印度,是我国石窟寺起源的重要地域。在天山南麓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一线上,石窟寺遗址十分丰富。历史上佛教最盛的地区是古龟兹,即今库车、拜城一带;其次是焉耆和古高昌(今吐鲁番附近)。在这条路线上,经调查的石窟寺有16 处,即喀什县东北山崖的佛窟,巴楚县脱库孜萨米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西石窟,库车玛扎伯赫石窟、森木塞姆石窟、赫孜尔哈朵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新和县托呼拉克埃肯石窟,焉耆县锡克沁石窟、明屋佛寺,吐鲁番县雅尔湖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胜金口石窟、吐峪沟石窟,等。总计发现洞窟600 多个①。大体说,以库车为中心的各窟群,系就山崖开凿而成;以吐鲁番为中心的各窟群,多系依崖壁以土坯券筑成鹿。新疆石窟寺,历史上曾遭严重破坏,造像无存,只剩部分壁画。调查过的16 处遗址中,保存较好、时代较早的有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和吐峪沟石窟。它们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中国石窟,又是联系中亚和东方佛教遗迹的纽带。
克孜尔石窟②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 公里木札提河北岸的悬崖间,东经82°27′,北纬41°47′。位置适在库车、拜城两县城之间。现存洞窟分布在谷西、谷内、谷东、后山四个区内。1953 年原西北文化局新疆文物调查组调查时编列236 个号,大体代表相同数目的单个洞窟。克孜尔石窟内容丰富,类型齐备,其中洞窟形制较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大多① 黄文弼:《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考古情形报告》,《学术季刊》,卷4 期。②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1936 年。① 李遇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概况》,《文物》1962 年7、8 合期。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编:《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1989 年版。开凿于四至八世纪。大体上可分为中心柱窟、大像窟、僧房窟和方形鹿四种。早期石窟大部分在谷西区,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壁画以立佛、佛传和本生故事为中心内容。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又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
库木吐喇石扈①位于库车县西南约30 公里处。窟群分布在渭干河东岸的山麓或断崖上,分南北两区,相距约3 公里。北区洞窟较集中,编号80 个,窟形和壁画保存较好的不到半数。南区较分散,编号32 个,保存较好的约10 个。据现存洞窟判断,其始凿年代和延续年代均晚于克孜尔石窟。早期洞窟约创建于五至七世纪,主要是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两种。洞窟形制、壁画题材与克孜尔石窟同期洞窟十分接近,具有显著的龟兹特色。
森木塞姆石窟②在库车县东北约40 公里库鲁克达格山口处。洞扈分布在直径约800 米的河谷口内。编号洞窟52 个,窟体保存较好的19 个,年代与克孜尔石窟相当。早期窟大多是僧房窟。洞窟区中部有寺院遗址。
吐峪沟石窟③在高昌故城东约15 公里吐峪沟水东岸。现存洞窟41 个,大多崩坍,仅数窟保存较好。早期石窟大约开凿于五世纪,是吐鲁番地区较早的石窟。晚期石窟约开凿于回鹘高昌时期(九至十四世纪)。早期窟以东南区4 号窟保存较好,是一座有前室的中心柱窟。中心柱正面塑立佛像。穹窿顶,正中绘莲花;穹窿四角各绘一天王像。正壁和左右壁分上下两层。上层墨线绘七排千佛,千佛中间各绘一铺一佛二菩萨;下层绘佛本生故事画。每幅有汉文墨书隶体榜题。字迹与罗布泊发现的晋简和莫高窟发现的十六国卷子相同,应是五凉立高昌郡时所开凿。
河西走廊地带分布在河西走廊沿线上的早期石窟,大多以塑像壁画为主要特征。从西向东,经调查的石窟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金塔寺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除安西榆林窟被后代改建外,都还保存着五至六世纪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莫高窟和天梯山石窟。
莫高窟①我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位于敦煌县东南22。5 公里的鸣沙山下。
据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面复查整理的石窟内容总录,莫高窟共有492 个洞窟,45000 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 多尊塑像。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持续营建,窟内陆续出现了各时期各宗派所崇尚的以大乘佛教经典为依据的壁画和彩塑。艺术内容涉及了佛藏中的经、律、论、史四大部分。可以说它是今天世界上保存得较为完备的佛教美术馆和佛教图像宝库。
经考古类型学的比较研究,确定属于十六国晚期创建的有7 个窟(编号267—272、275),属于元魏前期的有8 个窟(编号251、254、257、259、260、263、265、487),主要窟形是人字坡顶和中心塔柱的塔庙窟。壁画除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编:《中国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日本平凡社1985 年版。②③ 阎文儒:《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文物》1962 年8、9 合期。
① 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 年版。《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82 年版。
本生故事外,多以千佛为主要题材。属于元魏后期的有10 个窟(编号246—249、285、288、288、431、435、437),系元荣任瓜州刺史时开凿。特点是将内地深受南朝文化影响的佛教艺术移植西来。其中285 窟有西魏大统五年题记。属于北周的有15 个窟(250、290、294、296—299、301、428、430、438、439、440、442、461)。这时在壁画里首次出现宣讲孝悌观念的须阇提品、喜事太子入海品等故事画。北朝佛教重视禅行,敦煌早期石窟的内容也多与僧人坐禅观佛的宗教活动有关。
无梯山石窟①位于武威县南40 公里。创建于北凉沮渠蒙逊在位时。北凉凿窟已不存。现存石窟13 个,保存较好的有8 个。其中第1 窟和第4 窟是北朝式的塔庙窟。从最下层遗存下来的壁画风格看,应是北凉遗迹。根据这两窟的形制,参照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的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三座石窟资料,初步认为这是我国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模式,可称为“凉州模式”。其内容是:(1)有设置大像的佛殿窟,较多的是平面方形或长方形的塔庙窟;(2)主要佛像有释迦、交脚菩萨装的弥勒;(3)窟壁主要画千佛;(4)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5)佛和菩萨面相浑圆,眼多纲长型,深目高鼻,身躯健壮。飞天形体较大。
陇东固原区包括甘肃东部的平凉地区、庆阳地区以及宁夏南部的固原县。石窟风格与河西走廊基本相同,以多塑像壁画为主要特征。
经调查的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以及分布在平凉、庆阳境内的以南北石窟寺为首的陇东石窟群20 多处。须弥山、南北石窟寺始凿于六世纪;炳灵寺、麦积山始凿于五世纪。
炳灵寺石窟①位于永靖县西南约40 公里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是我国著名石窟寺之一。窟群分布在上寺、下寺和上下两寺之间的洞沟等处。现存窟龛196 个,大小石雕造像694 尊,泥塑82 躯。残存壁画约912 平方米。造像最大的高27 米,最小的不足20 厘米。炳灵寺石窟创建于十六国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第1 窟和169 窟系西秦时开凿。169 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时代也最早。初创时系利用天然洞穴,仅在洞内四壁用篱笆涂泥作龛,然启塑像。塑像多是释迦牟尼禅定、说法、苦修等像,也有无量寿佛、三佛和菩萨。窟内北壁无量寿佛龛龛侧有西秦墨书题记,末尾书“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这是我国现存窟龛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处。题榜下方彩绘供养人,皆侧身面佛,知题记为造龛发愿文。北魏继续开凿,造像以石刻为主。立佛“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面相清瘦,体躯修长。第126 窟附近发现有北魏延昌二年(513)曹子元造窟题记。
① 史岩:《凉州天梯山石窟的现存情况和保护问题》:《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2 期。宿白:《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武”》,《考古学报》1986 年4 期。
①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文物出版社1989 年版。麦积山石窟①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 公里的麦积山。洞窟开凿于山体峭壁上。高处洞窟下距地面约60—70 米,险峻异常。因早年地震破坏,窟群被分隔成东崖和西崖两部分。现存窟龛194 个,其中西崖140 窟,时代较早;东崖54 窟,时代稍晚。保存历代泥塑、石雕造像共7800 多尊,壁画9oo 多平方米。是我国保存泥塑造像数量较多的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古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始于十六国的后秦,年代大约在公元400~410 年之间。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诸代的开凿。现存洞窟和造像,主要是北魏、西魏、北周三代的遗存。唐代以后,因麦积山窟体大面积崩毁,无法续开新窟,故多在前代窟内重塑或改塑佛像。
须弥山石窟②在宁夏固原县西北55 公里处,东经106°,北纬36°3′。
石窟分布在南北长1800 米、东西宽700 米的东南向崖面上。创建于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代。现存132 窟。风化破坏严重。目前可辨认的北魏窟有4 个窟(编号14、24、32、33),形制为中心柱窟。中心柱每页只开一龛。龛年成铺造像均为一佛三胁侍。每窟四壁开龛,有的一壁三龛,多为三佛题材。北周窟数量多、规模大,造像精致,亦作中心柱窟,内部构造均仿木构佛帐雕凿,与麦积山同期洞窟近似。现存的北周洞窟,主要的有45、46、48、51、67 等5 个窟。
陇东石窟③陇山以东的平凉地区和庆阳地区,有大小石窟20 多处,主要分布在泾河两岸及陇山和子午岭之间。其中最重要的是庆阳西南的北石窟寺和泾川县东北的南石窟寺。两窟相距45 公里,南北对应,主窟窟形和造像布局完全相同。据现存《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南石窟寺为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川刺史奚康生创建。北石窟寺碑已不存,推测亦奚氏创建。两窟均开凿在红砂岩上(或称黄砂岩)。北窟规模较大,自北魏创建后,历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不断开凿,现存窟龛295 个,造像2000 余躯,其中北魏窟龛16 个,西魏22 个,北周20 个,其他为隋唐宋所扩建。南窟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