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修禅定,不知者会以为是在市场里闭目静坐。觉察意指觉知当下正在做的事,你今天说话、行动或思考时有出错吗?如果你有正念,就应该知道。
所以不要以为修行一定得剃度出家,住在寺里。无论从事商务、家务、写作或任何事,都可以修行,它就和呼吸一样——不需要刻意拨出时间来做。即使睡觉也要呼吸,为什么?呼吸是生存所必须。事实上,呼吸是极细致的滋养,我们不能两分钟没有它。我们可以两个小时或两周没有精致的佳肴,但是我们可以多久没有呼吸呢?因此佛陀要我们观察呼吸,进与出,配合反复念佛。身体各部位都需要它,它是最重要的食物。当你静观时,你就了解它对于你是多么可贵,更甚于钱财、黄金与钻石。如果它只出不进,你的生命就完了;如果它只进不出,你也一样会死。
由观察呼吸,进而观生命无常,是念死的禅修。只要明白这个事实——如果呼吸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你的生命就完了——如此就足以改变你的心。这个明白会让你开始觉醒,你的外表会改变,你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你会害怕造恶,并对坏事生起羞耻心,你将不再随着贪爱或嗔恨而冲动行事。正念会自然增强,智慧也会及时生起,教导你许多事物。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保持正念,智慧就会生起。它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呼吸。当你躺下时,可以集中注意力直到睡着。这真的很简单,它会让心平静下来,无论你是出家人或在家人。
禅定是帮助我们超越痛苦的良方,藉由它我们可以明辨是非;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行,就无法看清楚。无论做什么,都要明明白白。这便是佛陀对弟子们生活的要求。
猎人的陷阱
身体有可能不会疼痛、发烧与生病吗?我们众生都被恶魔(Ma(-)ra)的陷阱困住了。当我们被陷阱困住之后,恶魔就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他可以折磨我们的眼睛、耳朵、四肢,或身体的任何一处。
这就和人们为动物设下陷阱一样,挖掘一个窟窿,或用饵钩,引诱它们进来。当鸟儿来食饵,被逮住时,它能怎么做?它的脖子已经被掐住了,还能去哪里?它想飞却飞不开,即使拼命挣扎也没用。然后拥有这个陷阱的猎人抵达,看见被困在陷阱里的鸟儿,就和他所计划的一样。
他抓起鸟儿,如果它想反抗,或想攻击他,他可以轻易就扭断它的颈子;如果它想飞,他就会折断它的翅膀:如果它想逃跑,他会折断它的双脚。陷阱的主人如今主宰一切,这只鸟儿无论如何都逃不开他的掌握。
我们也一样被困在陷阱里。佛陀看见了,并且明白真相。他原本是一位王子,享有一切荣华富贵,当他看见世间的苦后,他舍弃了一切。他清楚看出世间的本质,了解其危险性,因此义无反顾地放下与离开。人一出生之后,便陷于其中,他看见自己像鸟儿一样被困在陷阱里。索套环绕着他的颈项,他看出其中的危险,因此放弃一切,孑然一身地离开。觉悟之后,他指出此点,让我们思惟,在不确定的领域中,何者有害,何者有益。他不愿自己沦落,也不愿被陷阱困住,他选择出离,让自己全身而退。在见法与觉悟之后,他教导我们觉知这些事物。
●观察这出人生戏码
虽然他解释了世间的谬误与危险,但是人们仍然被无明障蔽,无法看见。心是如此厚重与顽固,并且还不断在累积痛苦与欲望。在这出人生的戏码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不难看出世间的业与苦。如经中所说:“生即是苦。”生在这个世间,你苦吗?出生之后,我们具有双手、双脚、眼睛与耳朵,它们都昭示了苦的存在。我们必须设法活下去,为了一家的前途而打拼。在接触外界的过程中,我们频频陷入困境。除了自己的头痛与忧虑之外,我们还要担心孩子的未来,以及财产的问题……
出生之后,我们随时可能遭受变故。耳朵可能变聋,眼睛可能变瞎,四肢或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受伤。我们无法悠游自在,因为我们都被困在陷阱中,那是猎人设下的陷阱。那位猎人如今握有主宰权,我们成了他的猎物。他可以照顾我们,也可以打烂我们的嘴,或折断我们的翅膀。这个陷阱的主人,就是身魔(khanda…ma(-)ra),或译“蕴魔”与烦恼魔(kilesa…ma(-)ra)
在这里,许多人不想了解法,只想逃避。他们不往正道着手,只想捡便宜,结果当然只有——苦。它肇因于渴爱,渴望拥有,而不愿活在当下。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观察自身,以达到离染与觉醒的目标。了解一切都是因缘法,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人或自我。就像我们种田时,装设稻草人,以防稻谷成熟时,小鸟会来偷吃作物。我们收集稻草与稻秆,扎成人形,并为他穿上裤子与衬衫,小鸟看了就会害怕,不敢来偷吃。稻草人成为我们的帮手,从此之后,稻子有机会成熟,我们也可以收割了。但是其实它不过是稻草与稻秆扎成的假人,一旦我们收成之后,就可以将它弃置在田里,那里正是它的来处。
我们就像稻草人一样,当意识离开身体之后,就什么也不是——与稻草扎成的假人没有两样。稻草人哪里也去不了,最后只会被弃置在田里。
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活动,可以到处行走,对于事业与旅游,充满憧憬。我们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可以恣意唱歌、跳舞与玩乐。用一句俗话说,我们现在只是在等死。收成的时间一到,稻作收割完后,稻米被打包运走,而稻草人则被丢弃在田里。
●走到终点,就得放下
当收成的日子来临时,我们就得离开。只有不知道事物始末者,才会随事浮沈,被耍得团团转。当他生病时,希望自己没病;当他变老时,希望自己没老;当他快死时,又希望自己不会死。但是法尔如是,它们原本就是生灭不已,无法改变。
由于不了解自然的法则,因此才会希望事物稳定而持久。这是我,那是她——每件事都从“我”与“我所有”的角度去看待,而没有考虑到法。重点是,走到终点时,每个人都得放下。无论名、闻、利、养,或一切苦乐经验,都无法从世间带走,它们都是虚妄的世间成就。
我们人与受困在笼中的鸟或水族箱里的鱼一样,命运操纵在主人的手里,随时会被取走。主人随时可以杀死被囚禁的奴隶。这就是轮回之苦,求出无门,除非他能了解法,如实认识这个世间。
看看法,不要看太远,如果看太远,你将看不见。如果你对法有疑惑,就看看自己,看看这个身体和这个心,它们可靠吗?你凭什么把它们当作自己?它们的本质为何?它们稳定吗?能持续多久?身与心都是因缘所聚合,并无不变的实体。
●自然的法则
我们的头发会变白,牙齿会动摇与脱落,耳朵会失聪,视力会失明,皮肤则会干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主宰它们。它们有自己的发展因缘,不听从任何人的指示。
就像一条向南流的河流2,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它的流向,可能吗?当然只会自讨没趣。泰国的河水原本流向南方,而我们希望它转向北方,有人办到过吗?是河水错,还是我们错了?这只是自找麻烦而已。自然就是如此,事物皆遵循各自的轨道前进,无论我们怎么强迫它,它还是会照着既定的路线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它,即使想动手脚,也是无能为力,不是吗?
因此,佛陀希望我们闻法后,深入思惟,如实观察河流的实相。如果它向南流,就让它继续流,不要作无谓的抗争。一个智者站在河边,看着它向南流,会欣然接受,因为法尔如是,彼此之间没有矛盾与冲突。逝水如斯,奔流向南,这是自然之法。人生也是一样,人生中一定有老、病与死。从出生开始,中间变老,末了则消逝。能够如此思惟并看见实相者,将可维持平静与自在。
●“行”的智慧
佛陀教导我们“行”(sankha(-)ra)的智慧。水即是“行”,川流不息;这个我们以为属于我们所有的身体,其中的四大元素,也是不停变换。生命从子宫出生之后,就一直向前流——从小孩,到成年,再到老年——川流不息。逝者如斯,法尔如是。
我们应该了解,这个身体不是一个实体、个人或自我,它只是因缘的聚合。无论为它哭泣或欢笑,或是有人想阻挠它,它还是这样。它不会想讨好任何人,佛陀希望我们看清这点。它是无常与不稳定的,由于不了解它的本质,才会造成苦。这个身体只是地、水、火、风的组合,不是一个实体、个人或自我。它最后会消逝,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如果我们想要修法,并过如法的生活,就应该看看自然。你们有注意过树吗?有大、小、高、矮等不同的树。当干季来临时,它们的叶子就会掉落;当雨季来临时,树叶又会再长出来;当倒下的时刻来临时,它们就会倒下;当生长的时刻来临时,它们又会再度生长;当解散的时刻来临时,它们就会解散。我们也是一样。那是“行”的本质。我们出生、变老与倒下,接着再次出生,就像树与叶子一样——没有差别。
森林里有美丽的树与丑陋的树;有些弯曲多节,有些笔直高大;有些树有木髓,有些则无。人也一样,有好人与坏人,还有谄曲的人与端正的人,这也是自然。
就树木的情况而言,它们存在的因缘为何呢?是土壤与水分滋养它们,让它们成长与开花;就人类而言,则是业。业即行为,它让我们强壮或衰弱,并影响我们的智慧高低。树随季节——热、寒、湿等——而生出,人类则随业——他们的行为——而出生。
做好事,事情就会变好;做坏事,则只会带来痛苦。美好的行为让生命更美好,丑陋的行为则只会让生命更丑陋。这个存在的实相就称为业。举例来说,今天你为什么会来这里?你来寻找某种特别的业——你希望找到平静、喜悦与自在。持戒、修禅与闻法,是根本的因,是创造善业的根源。
●闻法后的觉悟
闻法之后,还需要觉悟。有大觉悟,就会有大成果;如果只有小觉悟,就只有小成果。很少的正见,就会有很多的痛苦;如果具足正见,痛苦就会止息,内心将能获得平静。
你们今日来此,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滋养。应该藉由内观来训练心,这就名为修法。经由身念处,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不需要向外寻找。
当我们真的清楚看见时,就能保持客观与离欲,会厌弃世间。虽然过程中会有一点恐惧,不过慈悲的心念会将它抚平。因此佛陀要我们洞见生、老、病、死的实相,如实观察,这就是法。
●如实观察就是修法
如果我们能如实观察,就可以名为修法。我们将了解一切人类并无不同,无论是来自哪个村庄、省份或国家。如果我们真的生起洞见,就看不到差别。每个人都一样,开始出生,中间变化,最后则消逝。因此佛陀希望我们思惟戒与法,了解“他们和我们一样,我们也和他们一样”。如此,就会有了解与体谅,因为我们都一样是生、老、病、死的亲戚,我们都是一家人。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