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

第21部分

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第21部分

小说: 阿姜查__森林中的法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一些人来说,修行很困难,无论做什么,都遇到层层阻碍,并且觉悟得很慢。这意味着他们过去只累积了一点点波罗蜜,因此他们现在要做得更多,不能就此放弃。如果有一个穷人心想:“好吧!我很穷,事情就是这样,因此我不需要尝试工作,或改变现状。”那他就真的有大麻烦了。他应该想:“我很穷,所以我应该更认真工作,或至少和别人一样地工作。”同理,如果我们精进修行,努力向善,我们一样会进步。

  有一种人修行很困难,但是觉悟却很快。他们拼了命似地修行——不断挣扎与奋斗——但是他们很快便觉悟了。虽然吃很多苦,不过没关系,这些苦很快就过去。

  第三种人,修行很容易,但是智慧却增长得很慢。他们没有遭遇到太多的困难,修行得很顺利,但是却要花较久的时间,也许一直到死,都还不一定能见道。

  第四种人,修行既简单又愉快,那是一条快乐的解脱道,也能轻松地觉悟。也有人像这样。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结果来得快或慢,能力强或普通,精进修行都是值得的,必定功不唐捐。善能掩恶,正能去邪,或许现在看不到结果,但是未来一定可以看得到,这就是业。一个业正在受报时,另一个业就会蛰伏着。我们现在受的是过去的业果,而非现在的业报。不过,因果丝毫不爽,报应会一个接着一个来。因此,我们现在修行,等到时机成熟时,就可以有所收成。

●在家修——别让猴儿烧了你的房子

  佛陀教导我们要努力工作,但是我们的行为不能混杂贪念,应该是以放下与离欲为目标。我们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但是不可执着,这就是佛陀的教导。

  不过这似乎很无聊,缺乏热切投入的诱因,世人做事就是为了获得某些好处——例如人们来看你,是因为你的医生或官员的职位,想要从你这里得到一些好处。一般来说,无论做什么,人们都想从中得到一些好处,贪爱与执着因此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则不然,我们秉持正见,善尽职责,勇于任事,因此可以生活得很自在。

  如果你想正确地种树,收获果实,那么你应该怎么做?你只需要做你应该做的事:拿起树苗、挖洞、种植、施肥、灌溉与驱虫,这些都是你的职责。就是这样,然后就此打住,至于它长得快或慢,就不是你的工作了,这个部分你应该放手。你已经把树种下去,并好好照顾它,这些都是它成长的因缘,你不应该再想:“它什么时候才会完全长大?什么时候会结果?……”这不是你的事,是树自己的事。如果你想:“我已经浇水并做完其它的事,现在我应该怎么加速它长大呢?”那一点都没有帮助。它并非你的职责,你和树的关系是,你只需做好份内的工作,至于树的成长就看它的本质了。如果你这样想,就会很自在;如果你在辛苦工作之后,期待它一两天后赶快长大,那就是自寻烦恼。该放下的时候,就应该放下。

●正命

  这就是造因,若是因不错,果也应该会不错,因为事出必有因。我们有我们的任务,所以应该尽力去完成,但是不应该执着,照顾好手边的工作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去管树的任务,那就是自找苦吃。重点是,种好因,才会得好果。如果我们这样想,就会很轻松;否则我们将会越俎代庖,今天看树,明天不放心再去看,看个没完。

  这就是所谓的“正命”,不过还是会有许多小事干扰我们。蚊虫会来叮咬照顾树的人,造成他的困扰。当事务繁多、人群杂沓时,会出现许多情况——像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等等——会在我们想将事情做好时,影响我们。

  这很正常。例如,责难与称赞总是一体的两面,没有批评就没有称赞,没有称赞也没有批评,我们必须能够妥善应付两者。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事情都是帮助我们,让我们清醒的。它们就是警钟,但是我们却不这么想。如果有人毁谤我们,我们马上气得跳脚,如果受到称赞,我们则心满意足。就像这样,我们不晓得它们是相依相生的。我们现在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是以前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才对,直到有人从另一边来,指出错误的一面,我们才晓得什么是对的。这真的很自然,如果能够这样了解,我们自然就能放下。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思惟与修行的。

●面对障碍

  佛陀教导正确的行为,但是只有少数人会照着修行,其他人不是没兴趣,就是缺乏智慧,甚至反向而行。这可能会困扰你,但是你只要想,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它必须像这样。现在,当别人批评或毁谤我们时,我们无法忍受,然而它很快又会发生。有称赞,就会有批评,它们是一对的。了解这点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只拥有其中之一,那是不可能的。此生之中它们经常会发生,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障碍。

  工作时,我们必须通过考验,如果做什么事都一帆风顺,就不会有苦了。没有痛苦,我们就不会反省,不是这样吗?因此佛陀提出苦谛。

●自在的心

  如果你根据法来思考,就会有自在的心,慢慢教育你自己,一点一滴地想这些事情。你带着渴望的心情种下芒果树,不过是否每粒结成的芒果都可以吃呢?喔!当你吃下成熟的芒果时,你是否想过它们有多少是掉落或被抛弃的呢?

  如果你因为考虑这些事情而感到沮丧,一开始你可能就不会想把树种下去。有些芒果长得很好,但是许多芒果在成熟之前就已经掉落或腐烂,这有什么用?嗯,事情就像这样。有些掉了,有些则必须丢弃,但是你还是会种下并照顾这棵树。你今天能够吃到芒果,就是因为你有把树种下去。“谁会想种下果实成熟之前就掉落的芒果树?”这样想的话,你将吃不到任何芒果。

  你必须时常回头寻找事物的因,但是由于身处于安适的环境中,所以你不会想这样做。你最好活在一个不是那么便利的地方,事实上,如果你修行正确,问题总是会有解决之道。当别人诽谤你,你必须要忍受,如果你无法解决,一直到死都会被它折磨。

●最好是你停止

  有人问我:“隆波!如果不杀生,我们怎么生存?如果不杀蚊子,它们就会咬我们。”

  “嘿!你已经杀了几年的蚊子?”

  “从孩提时就开始了。”

  那么,蚊子都不见了吗?即使你一辈子都坐在这里杀蚊子,它们也不会结束。

  如果蚊子不会停止,那么最好是你停止,这样就不会有事。如果你想持续顽抗,输的将总是你。动物界的生存方式就是觅食与吃,它们看事情的方式和人不一样,因此让我们提升自己的心,到超越动物的层次吧。如果我们一直像这样和蚊子厮混,输的总是我们。

  我只是提出想法供你们思考,如果你们想杀就去杀吧!但是我保证,你们永远也杀不完。如果你们冀望一件永远无法完成的事,那么何时才有结束的一天呢?杀蚊子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像泰国这种蚊虫滋生的地方,我建议既然它们无法止息,就让我们停下来,这样事情就结束了。远离这样的是非。

  “如果不杀蚊子,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可能认为佛陀的教导不切实际,竟然教我们不要杀蚊子。“蚊子有什么用?”对,那是我们的想法,如果站在蚊子的立场想:“人有什么用?”我们怎么回答?

  我只是脱口而出这么说,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得更仔细一点,这样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蚊子有什么用?它们只是来吸我们的血,这就是它们的用处,它们必须觅食。

  假设我们为自己盖了一间房子,其实那不只是我们的房子。蜥蜴会来停留,老鼠也会来居住,它们不知道这是谁的房子。它们只看到一处遮蔽的地方,所以它们就前来居住。我们因此而生气:“嘿,老鼠在咬我的枕头与草席!”老鼠不知道那是什么,它们只看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可以拿来作培育下一代的巢穴。那就是它们的方式,它们不是想偷我们的东西。如果我们具备超越动物的智慧,我们就应该约束自己,并得到一些启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法应该像这样深入事物的根柢。

●那无法满足的 

  “tanha(-)”是渴爱,如果我们能像这样思考事情,我们就能平息它。经典上称它为渴爱,但是在我的禅修体系中,我称它为“张开”,开而未合,这就是禅修中的“tanha(-)”。经典上说:“未有河流如渴爱。”张开而没有关上——苦永远无法停止。贪欲不是嘴巴或胃,它们无法被满足。如果胃空虚,只要吃些饭就可以了,渴爱则不然,它没有形式或自体,它就是“张开”。

  我用狗来作比喻。一只狗被喂食米饭。一、二、三,甚至五碗后,它的胃满了,但是渴爱仍在,张开。放更多饭在它前面,它会守护着它,当另一只狗出现时,它会发出咆哮——格ㄜㄜ,一只鸡接近时也是格ㄜㄜ。这显示出胃或嘴巴都不是渴爱的所在,它们可以被填满,但是渴爱的想法与感觉则持续张开,因此佛陀说:“没有一条河流像渴爱一样。”它一直开着,永远无法被满足。如果关着,水很快就可以注满;但是如果一直开着,水会一直流失,永远都注不满……它就像这样,无法被满足,一直都想要。

  想想一个迷恋生命的人,不曾想过死。生重病时,她呻吟并恳求:“请再多给我一点时间……不要现在就取走我的生命,等到未来再说。”接着,他康复了,然后又一次生病并乞求:“可以再多给我一点时间吗?请不要现在就取走我的生命。”当我们健康与强壮时,我们没有想过死亡,不觉得有什么危险。当然我们无法超越危险,因为我们没有死过。接着我们生病了:“拜托,我需要多一点时间,不应该现在就死。”这种事会反复发生,我们的说法依然是:“拜托,还不是时候!”事实是,我们害怕,我们不想死,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是一种盲目的渴爱,人们对生命恋恋不舍。这是一个欲望的例子,如果我们无法开发出觉知渴爱的智慧,我们就会一直陷在痛苦中。

●解脱渴爱

  渴爱被称为欲望,亦即没有被满足,这是较好的描述方式。解脱渴爱的人,还是会有欲望,但是他可以被满足。渴爱无法被满足,我们一路带着它。还不停抱怨,我们嫌它太重,却又放不下来。如果我们想要许多东西,它会变得很沉重,矛盾的是,人们想要很多,却不希望它变得太重。这是逃避事实,如果我们了解,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要放下并不难。

  我认为法是困难的事,很麻烦,但是如果真的深入思惟,它却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佛陀所教导的不是不可能的任务,没有一个修行方法是不可行的。他只教导有益众生的法,从来不说无益的法,请想想这一点。

  当你的日常生活出现痛苦时,你应该检讨它为什么会发生。可能是你的小孩不听话,那么,是谁让他们变成这样的?如果你是因为你的小孩感到痛苦,那么其实问题是出在你自己身上。你应该像这样想,回到起点上。如果你想迫使他们听话,那将行不通,一定会以眼泪收场。为什么?你应该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