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 之一齐楚崛起-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95节:第二十九章 曹刿论战(4)
鲁庄公没有想到的是,公子偃的功课做得太到家了,以至于他敢于单独行动。
公子偃调动了自己麾下的一百乘战车,每乘战车领头的马身上披上一件虎皮,共是一百件虎皮,之后一百乘战车悄悄出 了雩门,饿虎扑食一般直奔宋军大营。
宋军万万没有料到会有人来偷营劫寨,而宋营的战马见了鲁军马身上的虎皮,吓得四处乱窜。公子偃的鲁军横冲直撞, 宋军大营乱成一团,宋军纷纷逃命。
早有人来向鲁庄公报告,说是公子偃偷袭宋军大营得手。鲁庄公大吃一惊,竟然有些不知所措,身边曹刿急忙喊道:“ 主公,机不可失,立即派大军接应公子偃,宋军必然溃败。”
鲁庄公当下亲自点了两百乘战车,掩杀宋营;剩下的两百乘战车,随时准备阻击齐军。 宋军本来就已经支撑不住了,此时再有两百乘鲁国战车杀到,那不溃败就见鬼了。
南宫长万仗着自己力大戟猛,并不害怕,独自在后面掩护宋军。而鲁国军队一向瞧不起宋军,见宋军溃逃,不肯放过, 一路穷追,一直追到宋国境内的乘丘。
南宫长万受不了了,原本自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去讨伐鲁国,如今被人家打败了还不说,还追回自己家里来打,这不是 丢人丢到家了吗?自己号称天下第一勇士,这脸往哪里放?
想到这里,南宫长万什么也顾不上了,他掉转车头,奋力向鲁军冲了过去。
要承认,南宫长万确实很厉害,单打独斗,鲁军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公子偃虽然勇猛,在南宫长万的面前就显得不好使
了,要不是鲁国勇士遄孙生帮忙,早就挂了。即便是两人双战南宫长万,也是守多攻少,尽处下风。
鲁庄公就觉得奇怪了,心说真够邪门,南宫长万这厮怎么突然来劲了?难道主场优势真的这么神奇?
想到这里,鲁庄公顺手抄起金仆姑来。金仆姑是什么?鲁国产的一种弓,在当时属于最尖端的武器,特点是射击精确度
高,射程远,类似现代的狙击步枪。鲁庄公抄起弓来,搭上金翎箭,瞄准,放箭。
别说,先进武器就是先进,这一箭的飞行轨迹十分平稳美妙,稳稳地扎进了南宫长万的肩膀,南宫长万惨叫一声,拿不 动长戟,被鲁军一拥而上,当场活捉。
施瓦辛格也有失手的时候啊。
有趣的是,宋国是一个很喜欢打仗的国家,很喜欢侵略。但是,他们几乎就没有打过胜仗,他们的军工产业似乎就是用 来给别的国家提供战车的,很像后来某个时期的意大利。
更有趣的是,直到有一天,宋国终于雄起了一回的时候,他们却因此被六国联军灭亡了。看来,侵略不一定就是强大, 而强大不一定就能够生存。这是后话。
宋军被鲁军一战打回了老家,战车损失一百余乘,主将被活捉。
其实,在鲁庄公亲率大军增援公子偃的时候,齐军就得到了消息,但是,鲍叔牙不敢去支援宋军,一来宋军已经溃败,
去支援他们也没有多大用处;二来鲁军并没有全军而出,如果自己贸然支援宋军,那么很可能被鲁军从后面掩杀。因此 ,齐军坚守营盘,不敢出动。
等到鲁军活捉南宫长万的消息传来之后,鲍叔牙叹了一口气,下令:“撤。” 齐军撤了,鲁庄公并没有追击他们,他不想把仇恨结得这么深。
第96节:第三十章 管仲的富民政策(1)
第三十章 管仲的富民政策
鲍叔牙灰溜溜地回到了齐国。 在路上,他在考虑一个问题:“在管子面前,我是不是很没有面子?” 最终他考虑明白了:“与管子相比,我根本就不该考虑面子的问题。”
所以,回到齐国,鲍叔牙直接去找齐桓公了。 “老师,别担心,咱们接着干,这次给你六百乘战车。”齐桓公怕老师不好意思,自己先开口了。
“主公啊,你知不知道,咱们错了。既然明知道管仲比咱们高明,为什么不听他的呢?再这样,只怕他就离开齐国了。
听他的吧,别打了。”鲍叔牙是个实在人,知道错了他就会承认。 其实,齐桓公也在反思,他也觉得还是听管仲的比较好。
——伟大决策
内阁会议。 “各位爱卿,我错了。”齐桓公上来直接认错,大家都吃了一惊,还没有国君这样爽快地认过错。
管仲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齐桓公上来就说“咱们接着跟鲁国干”。
“从今天开始,仲父全权处理国内国际事务,各位有什么事情,首先要报仲父。仲父认为他可以决定的,不用请示我。
认为需要跟我商量的,随时来找我。散会,我要打猎去了。”齐桓公说完,转身走了。 就这么简单。 有的时候,历史就这么简单。
管仲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了。他制定了两个原则:一、稳定压倒一切;二、先富民,后强国。
我们来看看管仲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看过之后,不要不相信,不要以为管仲是美国总统,管仲就是管仲,他是人类历史
上最伟大的总理。有人说中国重孔子而轻管仲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悲哀,也许真是这样,事实上确实是这样。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国家怎么样才能和谐呢?怎么样才能稳定呢?管仲认为,分业管理是要点。他把老百姓分成四个类别:士、农、工
、商。这四类人之间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因此他们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也容易使人见异思迁,导致社会混乱。
因此,管仲首先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让士、农、工、商四民互不杂处,各归所属,父子相袭,安居乐业。
四民中,士、工、商三民居于国都,农民居于郊野。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
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家和高家各管五个乡。
国都中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这就是“三其国”。每级各设官长,各负其责,每年正月
乡长向国君报告治理情况。对在郊野的农民,三十家为一邑,十邑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十县为一属。这
就是“五其鄙”。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正月,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 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一套管理方法简称“分居”和“定业”,“分居”不是如今的夫妻分居,而是四业分居,好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定业”就是父业子承,促进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技术化。
这样的社会管理体系十分科学,成为其后各个朝代的范本。令人敬佩的是,这样的管理体系并不是户籍制,并不限制人
口流动,更没有像后来的秦国那样搞成连保和连坐,十分人性化,完全符合管仲以民为天的思想。
——其次,农业是根本
那个年代是农业社会,农业被管仲放在绝对重要的第一位。管仲对于农业的论述十分高深,土地的成色、灌溉的构成等
等绝对技术性的东西都说得清清楚楚,可见管仲是个怎样的通才。 管仲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土地的重要性,讲述农业的重要性。
管仲认为,历代统一天下的君主,其原因就是“国富而粟多”,而粮食来源于农业,因此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是非常重视 粮食的。
“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地辟而国贫者,舟舆饰,台榭广也。”开辟土地是管仲始终强调的,而开辟了土地国家依 然贫困,就是政府太奢侈了。
管仲研究农业的水准绝对是大学教授级别的,齐国有多少种土壤,什么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样的植物,什么样的季节应该
进行怎样的农业活动,多大的土地能够养活多少人等等,都说得清清楚楚。
——第三,减免农业税
正因为农业的绝对重要性,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也被管仲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管仲认为,农业生产是要依靠天时的,每年的收成是固定的,但是打起仗来就会一下子需要很多粮食,这个时候农民就 无法承受。因此,国家要有储备,还要少打仗。
管仲同时认为,国家的税收不能靠农业,因此,要减免农业税,政策上要向农业倾斜。天哪,这好像是温家宝总理的做 法。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就是指根据土质的好坏美恶,也就是区分“陆、阜、陵、墐、井、田、畴”的不同情况, 从而确定对土地征收赋税的多少。
具体的征收办法是这样的:“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十取三,中年十取二,下年十取一,岁饥不税。”这里不仅
考虑到了土地的情况,而且考虑到了年景,两年征收一次,收成好的年份税率百分之三十,也就是年税率百分之十五。
收成一般的百分之二十,收成不好的百分之十,灾年不征税。这样的税收可以说相当的低了。
那么,为什么两年征收一次呢?管仲曾经对齐桓公说过,如果年成不好而征税,农民交不起,就只能借高利贷。那么,
改成两年一交,农民就有机会把上一年的余粮来交税,不用借高利贷。 多好的总理啊,处处都为人民着想。
第97节:第三十章 管仲的富民政策(2)
——第四,包产到户
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包产到户是当年刘少奇的发明。错了,这是管仲发明的。
我们来看看《管子?乘马第五》的原文:道曰,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
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
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 不忘其功。
翻译一下,就是:包产到户,老百姓就会自己抓紧农事,就会知道季节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他们就能够
晚睡早起,不知疲倦地辛勤耕作。不包产到户的坏处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不能充分发挥,得过且过,磨磨蹭蹭
。如今,包产到户了,大家分成了,税率也是公开固定的,收成多就得到的多,百姓必然全力去耕作,兄弟父子都会互 相督促了。 真理啊,让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第五,兴修水利
“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管子认为国家有五害是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来解决的,而五害之首就是水患。
管子首先任命了一名大夫作为水官,专门负责国家的水利建设和防洪抗灾。水官的手下配备工作人员,常年在河流、堤
坝、水渠巡视,随时报告水情。每年的秋天,对人口进行统计,看看可以征集到多少人兴修水利;到了冬天,就开始准
备工具,水官统一协调。到了三月,春耕来到之前,开始动工兴修水利,这时候,天气开始变暖,雨水不多,白天也开 始变长,农活也还没有开始,正是兴修水利的最好时机。
有人说冬天不是也没什么事吗?为什么不冬天动工? 除了天气冷,白天短之外,管仲认为,如果冬天动工,会散发地藏,那么夏天就会暴雨,秋天也会霖雨不止。这样的说
法不知道是不是有根据,我们可以注意观察一下,看看那些夏天闹暴雨的地方是不是冬天大兴土木过。
堤坝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