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 >

第110部分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H缓竽悴畔茫ド泄┭陌僖诜穑聘5乱蛟得怀墒臁D悴畔茫庖簧敝芯退闶怯薹蛴薷荆蝗鲜蹲值南缦氯耍秸飧龇派断残模⒖叹拖肭笊质澜纾堑纳聘5乱蛟党㈥A王子。我们心里就知道了,他超过四百亿,过去生中供佛超过四百亿,他这个缘才能成熟。世出世法哪有偶然的事情?我们这一生遇到了,要知道珍惜。
  至於夏老居士会集本的问题。这个时代,楞严会上讲得很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当然要排斥,当然要毁谤,我们说它是正常现象。如果不是这样的,这是善法、佛法最兴旺的时代,不会这么衰微。所以我们看它是正常的现象,一点都不奇怪。只要我们的种子不灭,必定能发扬光大。为什么?正法,纯正之法!有些人说:「这是会集的,居士会集的。」错了,你这个观念就错了,这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两尊佛住世,一个示现出家,一个示现在家,维摩居士是在家佛,这个我们在经上都看到的。你们去读《维摩经》,维摩居士示现生病,释迦牟尼佛派他的弟子去问候他,目犍连、舍利弗,这都是出家人,都是大弟子,见到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佛当年这些出家大弟子,对维摩居士看作释迦牟尼佛一样,决定没有分别,听他讲经,听他教诲。我们出家、在家这个界限分得这么清,执著这么重,你出不了三界!佛在一切经上讲的,执著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分别没有了,超越十法界。你还有这么严重的分别、执著,你出不了轮回。修得再好,出不了轮回,你修得很好,也不过是三界有漏福报而已。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这一点浅显的道理要懂!我们的心为什么不安?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太重,假如果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心就安了,心安理就得,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解决今天整个世界安危的问题,关键是在教育。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提到,政治不能解决,武力也不能解决,经济不能解决,科技还是不能解决。什么东西能解决?圣贤教育。所以我们常常想起古老人常常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哪些是老人?古圣先贤是老人,孔老夫子是老人,释迦牟尼佛是老人;你不听他们的话,你眼前就吃大亏了,非常非常有道理。所以居士当中,不少是诸佛如来化身的,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说个实在话,释迦牟尼佛讲经讲了四十九年,他老人家也是会集的。清凉大师在《华严经?四十华严玄义》里面这样说的:「释迦佛一生没有说过一句佛法。」他所说的,是过去古佛所说的,跟孔老夫子一样,「述而不作」,没有自己的意思;古佛是这么说的。换句话说,他所叙说的是会集古佛所说的,孔老夫子所说的是会集古圣先贤所说的,没有掺杂丝毫自己的意思在里头。
  世尊灭度之后,教导我们后人的「四依法」非常非常重要,四依法能帮助后人断疑生信。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这一句重要!「依义不依语」就是意思对了就行了;言语长说、短说没有关系,深说、浅说也没有关系,意思对了。佛不要求字字句句要跟他一样,不是这样要求,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会集就行了,只要意思对了就可以了。又何况会集不是从夏莲居开始,宋朝王龙舒居士开始,他是第一个会集《无量寿经》的。这个本子收在《龙藏》里头,你要说他不应该会集、错误的,怎么可以收在《大藏经》里头?凡是佛门四众弟子的注疏能够被收在《大藏经》,都是当代一些高僧大德肯定、承认:「这个不错」,那个时候上奏皇帝,皇帝批准才可以入藏。入藏是代表肯定,这就是说会集是可以做的。
  如果说会集不能,会集一定要把它除掉,那也是好事情。为什么?我们佛门的早晚功课是会集的,你们想想对不对?现在许多道场里面的忏仪是会集的:《水陆忏仪》是会集的,《梁皇忏》也是会集的,就统统都不能要了。也很好,和尚没事干了,好好的念佛、参禅、打坐,好!一切是非就没有了。全都是会集的。所以你们想想,你怎么可以把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把它废除、排弃掉?人家连带一想,将来所有的忏仪统统都要废弃掉,为什么?它是会集的。
  我们现在净宗,我们提倡的,我们的法会很少,每一年只有祭祖。中元、冬至,我们打佛七祭祖,最后一天我们放一个三时系念。三时系念也是会集的,中峰禅师会集的。所以这个毛病很多,你仔细想想,不是个单纯的问题。如果说会集一定要把它消除,中国佛门里头所有寺院庵堂没事情做!真的,清净道场,连早晚课都没有,早晚课诵本都是会集的。所以我们说话不能不小心,不能不多想想。会集是可以的,会集的标准是在能不能信守原译,他所会集的确确实实保存经本里面的原译,这就是正确的。
  龙舒的会集本,诸位常常看到的《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的《疏钞》,《疏钞》里面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一半以上是采取王龙舒的会集本。由此可知,莲池大师对这个本子很熟,引经据典一半之上采取它。龙舒居士往生是站著走的。第二次会集是清朝魏默深居士,他是咸丰年间人。印光大师批评这两个本子,不是说不可以会集,会集得不好。最反对的地方,是他把原文的字改动。这个例子,是非常不好的例子。他们来改没有问题,改得确实比原译本好。但是这个例子不能开,这个例子开了之后,将来一般人看到,「他们都可以随便改动经文,我们看这个句子不通,我们来改一下」。你来改一下,他来改一下,到后来这个经本不就面目全非?所以不可以。纵然看到古本里有错字,不能改,可以注在旁边:这个字可能是错字,注在旁边,不可以改。希望代代相传,能保持经本的原来面目,用意在此地。夏莲居老居士这才花了十年的时间!过去会集都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用心没有这么专,时间没有这么长。又何况夏老自己修行的功力,他确确实实显、密、宗、教都通达,他不是一个平常人。梅光羲那么长的一篇序文里面讲得多清楚,介绍得多明白,我们要深信不疑。
  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念佛弘经,讲经说法五十多年,他一生心之专,所以他有成就。他早年,好像是四八年还是四九年,他得到这个会集本。尤其看到梅光羲的序文,梅光羲是他的老师;李老师的教是跟梅光羲学的,念佛是跟印光大师学的。看到老师的序文,读到这个本子无量的欢喜,因为老师,就是梅居士,跟夏老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关系非常密切。这个本子传到台中之后,李老师自己就讲了一遍,做了一个简单的注解,眉注,用毛笔亲自写的,写得都很规矩。这个本子我们印出来了,供养大众。原本在我楼上,你们许多同学都看过了。李老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我有使命依照这个本子修学,弘扬光大。我有使命,我有责任。所以我常说,天下人都反对这个本子,我还是会修这个本子,我绝对不会动摇。
  这十几年来,依照这个本子修行的人,许许多多往生的瑞相我们看到了。不要说在别的地方,就是在此地、在马来西亚这些很近的地区,我们看到依会集本修行往生的瑞相。你们同学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居士林的老林长,他就是依会集本修行的,三个月之前预知时至,瑞相这么多、这么清楚。这个在佛法讲叫「作证转」,这些人来给我们做证明,所以我们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全心全力,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我们要有信根,「信、进、念、定、慧」要扎根,我们就有成就了。世间不管怎么动乱,我不动。危机再多,它危我不危。我死了之后,我知道到哪里去,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没有恐惧,没有畏怖,这叫「理得心安」。道理搞不清楚,你的心就决定安定不下来。搞清楚、搞明白,自然就安定了。定能生慧,慧才能够常生欢喜心,懂得怎样处事待人接物,知道如何修行证果。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0集)  2001/2/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3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倒数第三行: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这个『力』是讲「五力」。前面说过「五根」,五根增长,它就产生力量,所以称之为「五力」。这五条名称跟五根相同:信、进、念、定、慧。每一条我们都要有相当程度的认识,还要认真努力去学习,这样才能得到受用。第一条是「信根」。我现在在此地跟诸位介绍的教材,是取自於《教乘法数》。最近好像《教乘法数》印出来了,印的本子很理想,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拿一部。只是前面排列顺序差了一点,这是当初我没有注意到,都是由工厂里面去做。一本书展开,第一篇应当是序文,它是雍正的序文,用红色的颜色印的,那个要摆在前面,序文后面才能排目录。我看现在这个本子,目录排在前面,序文排在后面,这个颠倒了。像这些地方,这是常识,都应当有的,读书人哪里说这个常识没有?这个是说不过去的。现在印的数量不多,只有一千本,是我们自己用,不对外流通。所以大家应该晓得,以后要印书的时候,要留意,不要给人家看笑话。
  五根第一个是「信根」,第二个是「进」,后面是「念、定、慧」。信根增长,就成为力了。信力的解释:「信根增长故,能破疑障」,信就不怀疑了。我们今天信有没有力?没有力。不但没有力,可能连根都没有。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怀疑,怎么能成就?古人说得非常好,可是我们不相信。今天这个世界之动乱、人心之坏,史无前例,将来在历史上是大乱之世。动乱的根源在哪里?如果找不到这个因素,不能把动乱的根源消除,这个社会怎么会安定?世界哪里有和平?
  这个根源,古人一句话就说出来了,我们不但是不相信,天天念这个话也没想到。在中国古代,童蒙念的《三字经》,《三字经》前面第一句就是世间治乱的根本。谁相信?那都是节录圣贤人精要的教诲,是精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不是把治乱的根源说出来了吗?「性本善」的「善」不是善恶的善,远离两边,中道不立,这叫「至善」,这是真善,那是圆满的性德。所以说「性相近」,性是一样的,一切众生本性都一样,本性里头具足圆满的智慧,具足圆满的德能,所以「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丝毫差别都没有。为什么会有差别?后头一句,「习相远」,习是习惯,那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就不一样了。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习性。
  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里?教育的目的是教我们亲近圣贤。我们的习性,如果亲近圣贤,人不知不觉就变成圣贤,这是教育的薰陶。我们天天跟佛在一起,不知不觉就成佛了。天天跟菩萨在一起,不知不觉就变成菩萨了。天天跟恶道在一起,也不知不觉就变成恶道了。鬼道是贪心,地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