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一八集) 2001/1/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18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讲到五根里面的「进根」,今天我们再看看下面「念根」。古德说,「於正助道,忆念不忘」,这个话说得没错。要怎样才能够忆念不忘,我们的念才有根。所以在这个地方总必须要记住,如果没有前面三科,信、进、念、定、慧都没有根。由此可知,前面三科的重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没有前面三科,后面四科决定没有。我们今天信、进、念、定、慧都没有根,原因是我们没有认真去修念处、正勤、神足。「念处」是看破,「神足」是放下;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哪来的根?而看破、放下能生根,关键在「正勤」,也就是在断恶修善。真正发心断恶修善,我们信、进、念、定、慧才有根。
念根,「於正助道,忆念不忘」。这两句话说的是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一定有正修、有助修。净宗法门正修,就如同《弥陀经》上所说的「执持名号」,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这是我们的正修,二六时中决定不忘记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而助修,则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正助双修!古来祖师大德也有一种说法,正修是执持名号,助修还是执持名号,这个说法也没有错。但是我们初学的人,很容易把它解错了,什么原因?果然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心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这是正助都圆满了;如果到不了这个功夫,正助的界限还是很清楚,正助还没有办法融合成一体;只有到达完全没有杂念的时候,这个正助是一体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怕的是什么?听了祖师这种说话,我们就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断恶修善就可以置之不理了,妄想、习气还是会现前,许多帮助别人的事情不愿意做,这就是曲解祖师的意思。
在正助真正融会成一体了,恶断尽了,不可能有恶念起现行,善修不修?善决定要修。释迦牟尼佛如果不修善,何必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何必四十九年这样辛辛苦苦的为众生讲经说法?没有必要了。讲经说法度众生,这是修善;由此可知,功德到圆满的时候,断恶修善依旧没有舍掉。如来果地上尚且不舍,我们在因地上就舍掉了,这怎么行!怎么能成就!所以同修们决定要记住,恶一定要断,从心里上去断,让恶念不生,恶的行为自然就没有了,要在这下功夫;善,决定要修,佛教我们随缘,这个好!随缘就是我们遇到机缘就要做,遇不到不必去找著做;遇不到,自己去找著做,这叫攀缘,这是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的。断恶修善的念头永远不断,所以遇到机缘你才肯认真努力去做,毫无疑惑的去做。
在净土宗,「正道」大家都非常清楚,「助道」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助道」就是积功累德,头数太多,就得要抓住纲领。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在缘起上提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助修里头必须要学习的。第一个科目,《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总共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常常记住,时时落实,要做到。
第二个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里面的「见和同解」,我们是凡夫,没有圣人那么高的境界,我们对於宇宙、对於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都以经论做标准。我们修净土,我们今天采取的是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以这三经里面所说的为标准,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向三经学习。所以经不只是念念就行,念没有用处,念要知道它的意思,意思明白之后,要落实到我们生活,我们要把它做到,这个经才有用处。做不到,那有什么用处?
我们的行为,言语造作,也都遵守经典里面的教训。佛教我们哪些事情要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这就是持戒。我们就依三经里面所说的,就足够了。所以经一定要念得很熟,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念头才起,就能够跟经训对照,「我这个念头起来了,佛经上说这个念头应不应该起?」如果说这个念头是不善的,不应该起的,我们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掉;这个念头是应该起来的,要让这种善念,念念增长。修行功夫在这个地方用,这才叫做真的「忆念不忘」。
与大众和睦相处,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尽心尽力共同将佛法发扬光大,广度众生。佛法的事业不是一个人做的,这是个社会的事业,是大众群体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晓得。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可见得它不是一个人的事业。这就好比唱戏一样,舞台上表演,一佛出世,这一个人唱主角,必须还有许多配角,没有配角,这一出戏唱不成。哪一个人唱主角?都看缘分,他的缘分在这里成熟,我们推他出来作主,我们全心全力协助他。作主的这个人是佛,协助的那些人都是佛。
我们凡夫犯最大的毛病,个个人抢著要当老大,个个人要争带头,於是和合僧团被破坏了。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示现,释迦牟尼唱主角,那些出家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唱配角。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个个都是古佛再来的,舞台上表演的角色不一样,实际上都是平等的。他演得多么逼真,同一个目标,广度众生。所以功德一样大,没有彼此,没有厚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人跟这个地区特别有缘,我们就推他出来作主,方便!马来西亚青山那边有个居士来看我,他说他那边有一块地,有十英亩,想奉献出来建个道场。我就问:「同学当中哪一个跟马来西亚有缘?」有人告诉我,悟全在那个地方的法缘很不错,马来西亚各个地方都欢喜他。我就跟他讲,我说:「你去。」有缘,就能够得助。信徒欢喜他,愿意帮助他,他做起来容易;没有缘,到那个地方,那地方人事都处不好,你去就很困难。为什么?没有人帮助你。所以我们推选,佛教是民主的,民主自由开放是佛教最先提倡的。自古以来,佛教寺院丛林里面的执事,每一年选一次,腊月三十总辞,全部辞职,重新再选举,正月初一新的执事上任。民主!推选有个原则,缘分,要重视这个道理。所以佛法是无诤之法,彼此决定没有争论,它是和合的。所以「六和敬」多重要!
往后,那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方向: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提出这五个科目做为助修,我们的生活、行持,决定不违背这五个科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念有根。有根才能产生力,所以后面讲「五力」,有根、有力道业才能完成。如果根都没有,我们怎样勤苦修学,一生当中都不可能有成就,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如果自己现在信、进、念、定、慧都没有根,我们要做扎根的教育,亡羊补牢,现在还为时不晚,只要认真努力。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一九集) 2001/1/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19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著来说十善业道落实在五根「定根」上,定根能「摄心正助,相应不散」。昨天我们说了,修道有正助双修。不仅仅是净宗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乃至於世间其他的宗教,甚至於世间法,都有主修的与助修的,我们现在一般讲选修的,有主修的、有选修的。
什么叫「定」?我们心定在修学法门上,决定不轻易改变。对佛法契入到一个相当深的程度,他才真正理解佛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我们选定一门之后,真正能做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定就有根。有根他才能成长,才能够开花结果。自古以来,修学没有成就的人,最严重的毛病就是没有定根,他心是浮动的,用现在的话说,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看到这个也喜欢、那个也喜欢,样样都喜欢,多方面的兴趣,於是他的精力分散掉了,时间分散掉了,所谓是「门门通,门门松」,都涉及到一些皮毛,都不能够扎根。
因此,我们一定要懂得,「广学多闻」不是我们现在这个阶段。经上常常劝导我们,「广学多闻」是对谁说?对法身菩萨说的,那个时候应当广学多闻。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不可以,只能「一门深入」,一个门,依一法。我们今天选择的这一法是净宗,尤其是净宗「持名念佛」这一法,这一法里头要生起定根,实在不容易!为什么?事太简单了,人家不容易相信;理太深了,很不容易透彻理解。可是它的效果非常显著,连不认识字的人,真正能做到老实念。
我们常常提起谛闲老和尚早年那个徒弟锅漏匠,人家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什么都不会,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能老实念。换句话说,他这个人了不起,老师传授这一句佛号,他是信、进、念、定、慧五力具足,他相信老师的话,他不怀疑。老师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再念。」这是精进,真的是二六时中念念不忘佛号,念力成就。一心专注,什么妄想都不夹杂,定力成就。所以人家能够在三年多就成功,往生站著走的。
他是不是三年之后,正好他寿命到了?我想决定不是,而是功夫成就了。许许多多念佛人往生,不是寿命到了,功夫成就了提前走。像宋朝的莹珂法师,阿弥陀佛告诉他,他还有十年阳寿,他不要了,他说:「我现在就跟你去。」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来接引,这就是自己还有寿命,不要了。一般功夫到这个程度都会走,绝对不会留在这个世间。留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条件,他还有度化众生的缘分;如果有度化众生的机缘不可以走,如果没有这个机缘立刻就走。
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住世时间长短与自己毫无关系,是看化缘,教化众生的机缘;有缘就住,无缘就走,来去自由,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我们自己修成了,亦复如是。所以「定」非常非常重要,选择这个法门,选定之后决定不疑惑,一定要专注。最近从中国来了很多团,有不少同修都问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专念一句佛号,专受持一部《无量寿经》,能往生吗?」好像怀疑这个还不够,太少了。「有些法师说这个不可以,应当要受持许许多多经论。」都提出这个问题,这就是连信根都没有,怎么能成就?所以关键在此地。
我们从《弥陀经》上读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还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你才晓得这个科目的重要。《弥陀经》上开出的科目,前面三科没有提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由此可知,前面三科是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完成,没有前面三科就没有根。要知道信、进、念、定、慧这五种根,是从前面三科基础上生的根,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出来劝勉同修们的。念处、正勤、神足不能不重视,你要不重视,你就没有根。
我们学佛的人,冷眼观察,许许多多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