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

第25部分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25部分

小说: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林翼对社会动乱的分析由于它的诚实和明晰,但也由于它
的片面性而值得注意。把灾难的由来归之于道德原因是标准的儒


家做法。像人口膨胀这类长期的趋势尽管可能被看作促成叛乱的
因素,但并不被看作是决定性的。即使像新宁的李博这样的官员
也可以一点不错地被挑选出来作为叛乱的直接原因,但人们还是
不能不感到怀疑,19世纪地方官员中的普遍的腐败现象是否远远
超过以往,以至于单独构成了社会历史中的决定因素。人口没有
给资源造成沉重压力的社会,和在生存边缘上过活的社会相比,大
概能够承受更多的腐败现象。腐败或许应该被看作一种自然的灾
害:在一个没有足够储备的村社中,贪污即使稍为厉害一些也能够
把农民从起码的生活线推到饿死的边缘。 
如胡林翼看到的,有几种集团卷入了传统的农村政治:首先是
农民,他们通常是被动的,但其能量是叛乱的基本力量。其次是
。莠民。,也就是本地的异端领袖,在胡林翼看来,他们好比国家政
体中常有的小病,在错误的行政管理使之加剧以前一直是隐而不
显的。但是,官员不是仅仅与异端领袖争夺农民的忠诚,因为还有
第三个、而且是起枢纽作用的集团,即当地的文人。这个集团既包
括有功名的人,也包括那些受过几分教育但在科举考试中落第的
形迹可疑的人,如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始人洪秀全就是从他们当中
脱颖而出的。 

先争取到这个起枢纽作用的地方集团的效劳,是胡林翼管理
地方的策略的关键,因为不这样做的危险太明显了。胡林翼引用
了宋代官员富弼(死于1085年)的话:。凶险之徒读书应试无路,心
常怏怏,因此遂生权谋,密相结煽。此辈散在民间实能始祸,要在
得人而縻之。。。此辈。自然具有很大的潜在势力;他们是能够操纵
人民力量的手柄。他们是有才之士,谁要统治中国农村,谁就必须
得到他们。明代与叛乱者作战的许逵(1508年进士)写道:。何地
无才;何才不可策用。,但如官员不用他们,。则杰者思乱,懦者风靡
耳。。使用这些人的关键是通过某种方法使他们附属于国家体制;


归根到底这是设臵考试制度及捐纳官阶和功名等措施的前提之
一。通过慷慨地授予地方名流名誉官阶和头衔,并让他们对地方
秩序负有责任,他们就能成为现状的热心维护者。胡林翼写道,文
武官员毕竟经常得到授给他们的荣誉,并把荣誉看作应享之物。
而乡村文人却很少得到职位。他们。望顶戴官职如登天。。① 

① 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53,第3页;卷55,第8页。 
② 同上书,卷57,第15-16页。 
* 约合8或16公里。——译者 

胡林翼给地方秩序开的基本处方是在地方名流的帮助下建立
结合在一起的保甲和团练制度。县官挑选两三名忠实能干的绅士
带着空白簿册下到农村。一到村庄他们就物色当地的领袖,即。正
人、才人、有衣食有顶戴人。,将维持地方秩序和地方防御的责任委
托给他们,并将他们的名字记入登记簿。这些地方领袖依次编制
他们地区所有人员的名册,其中特别注明那些可能肇事的人,并将
一件副本送交知县衙门。由于目的是引导地方名流认清他们自己
与官员的利益的一致性,知县将竭尽全力去博得他们的信任,甚至
邀请那些有文化守规矩的人参加特设的筵席(特别无礼和粗俗的
人被允许站在房间的四面),而且一般。不必苛以寻常官礼。。这就
是通常留给上层绅士的礼遇,只有他们才被认为是与知县的社会
地位相等的人。② 

胡林翼的方法的实质是完全依赖农村中的真正权力因素。在
将保甲和团练合并为一个单一制度并将两者都委托给地方名流管
理时,胡林翼承认治安和防御工作是分不开的,只能通过那些已经
牢固地控制地方事务的人来完成。因此,一切都以自然单位为基
础。团(它的治安的一面是保)应是5英里或10英里*这段距离
的设防村庄的自然的复合组织。由于委托地方名流负责保甲登记


和治安管理,胡林翼违背了清代保甲制度的一个主要原则,即把绅
士排除在保甲之外并把治安责任臵于听话的无足轻重的人的手
中。保甲权力向名流的转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名流控制地方权力
的增强,是19世纪中叶危机的重要产物。这一问题将在第六章进
一步探究。 
民事当局的武装:亲兵 

以上所述是胡林翼的地方管理制度的主要原则,但是王朝衰
落的势头早已使胡林翼注意到单有地方管理是不够的。早在
1844-1845年,他就坚决主张省级高层官员必须为他们自己提供
一支私人部队(亲兵),这种精锐卫队对其指挥将领的依赖程度超
越了正常的官僚政治的权力界限。这种部队应从为巡抚或总督效
力的正规精华部队中挑选。胡林翼引证了宋代将领韩世忠(?-
1151)和岳飞(1103-1141)的。背嵬军。的先例,他们的军队包括一
支精锐的私人部队(这些携带酒瓶的人与将领本人最亲近,于是
。背嵬。有亲随军的含意)。① 

① 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52,第2页。(。背嵬。,亦作。背峞。,燕北人呼酒瓶
为峞——译注) 
② 。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本)卷23,第10页。关于绿营军在省级官僚机构中的
配臵情况,见罗尔纲:。绿营兵志。,第154-158页。 

清代的文职官员在军事事务中占有一种异常的地位。在省级
行政机构的高层次上,总督和巡抚在他们的辖区内负有民事和军
事事务两方面的最终责任。除了监督省的军队总指挥(提督)外,
总督还有一支直接对他负责的驻防部队。在某些省,巡抚兼任提
督职务。总督的军事地位反映在他们的书启中的称谓——。制
军。——上,而自1692年以后巡抚和总督都在兵部有兼衔。②然


而,这些高级的省级人物是在一种不利的处境中履行他们的沉重
的军事义务的。他们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个职位,这样必然使他
们总是领导一批不熟悉的部队,军官对于他们都是陌生人,他们对
军官的培养和选拔也起不了作用。下属军官的任用和解职都必须
通过兵部安排。总之,制度的整个重点倾向于不让省级官员个人
控制他在非常军事时期负责指挥的部队。尽可能保持官僚政治的
权力路线,即强调人员可以互调以及在指挥环节中摆脱私人的关
系。此外,地方驻军的力量由于训练不够以及腐败的行政管理而
大为削弱,这一根深蒂固的缺陷,文职官员在他短暂的任期内几乎
是没有机会纠正的。① 

① 罗尔纲:。绿营兵志。,第183页。 
② 。泰和县志。(1878年)卷9,第2页。 
③ 。南昌县志。(1849年)卷3(。兵防。),第1页。 

在较低的行政管理层次上,军事事务中责任和权力脱节的情
况甚至更为严重。与总督和巡抚不同,知府和知县在文职以外并
不拥有军事职位。在明代,当民壮制度还在起作用时,知县确实掌
握过类似于军队的某种武力;有一篇论述早年民壮制度的文章甚
至把知县的地位与。管子。理想的规章中的地方官的地位相比较,
这种地方官集民事和军事的行政管理的职能于一身。②但是另外
一种叙述清代情况的记载却指明:军事事务不是县官的职责。③ 

但是知县或知府的职责的性质使他们不可避免地涉及军事事
务。和大多数清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官员一样,他们的责任是一般
的而不是特定的,是地区性的而不是在职能上具体指定的。由于
官员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对所有大事负有责任,他经常奉命执行军
事任务,例如协同驻防军镇压起义,或保卫他的设防城市;因为缺
乏军事权力,所以他不能适当地完成任务。由他支配的少数训练


很差的捕快仅敷缉捕小偷之用。可以说,尽管地方官员负有的责
任没有在军事和民事事务之间体现出清楚的区分,但他们的权力
却主要是民事的。因此,在19世纪当农村难以控制的局面把异常
沉重的军事任务交给他们时,知府和知县经常采用。募勇。的办法
是不会令人感到意外的。至少他们的私人安全需要这样做。 

对低级文官的军事权力和军事责任之间的脱节,地方官员当
然非常担心。当时最能干的省级官员之一沈葆桢认为,府和县两
级民政与军政职权的分割是清代行政的主要弱点之一。他坚决主
张,只要文职官员有责任保卫他的城市,他们就应当被授予这样做
的手段。因此他提倡,来自正规绿营兵的地方部队应直接臵于知
府或知县的直接指挥之下。① 

① 沈葆桢:。奏请弁兵分隶郡县折。(未发表的1854年的一份奏折的草稿),这份
草稿的一个副本为庞百腾先生所有,他现在正从事于沈葆桢生平的重要研究。我因这
份参考材料非常感谢庞先生。 
② 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行状。,第3页。 
③ 韩超(1799或1800-1878或1879),直隶昌黎人。见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
卷54,第8-11页;。清史。,第4808-4809页;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1897年)卷29
上,第9-13页。韩超后来做过贵州的代理巡抚。 

1850年,胡林翼的亲兵部队组建计划的进展已超过理论阶
段。在镇远府任职期间,他奉召往邻近的黎平协助保卫省境以抵
御李沅发。看来很可能他已经在指挥一支亲兵,这支部队在1851
年太平军的威胁日益明显时被扩编。②1851年,胡林翼得到通晓
戚少保(戚继光)著作的官员韩超的帮助。韩超这时50多岁,他在
1842年天津防御中因献策有功被奖叙为州判,其后,在任贵州独
山知州期间,他招募了一支小型的勇军与当地盗匪作战,因而引起
胡林翼的注意。他的地方管理和军事行政的专门知识给胡林翼留
下了深刻印象,胡林翼邀请他到黎平做自己的主要幕僚。③ 


戚继光(1528-1587)是19世纪官员谈得很多的明代军事理
论家,韩超刻苦地攻读过他的著作。他曾经在最前线抵御16世纪
沿海省份的祸害。倭寇。。他对19世纪思想家的影响无疑部分地
是由于相似的历史环境:戚继光是一个正规军的军官,他发现明代
世袭的驻防部队在抵御倭寇时竟无战斗力,这与清代官员发现世
袭的绿营军和旗军在抵御外国的和本国的敌人时不中用的情况十
分相像。戚继光于是自己招募部队,组成一支忠于他自己的强有
力的、纪律严明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戚继光用一支战斗力很强的
小型部队来取代庞大而不灵活的、训练又差的明代部队。这支部
队不断地被考验和汰选,以减少开销。 

戚继光主要是作为一个训练和组织方面的专家,而不是作为一
个战术家而产生影响(有一次曾国藩曾有理由地指出,戚继光自己在
实际战斗中的成就相当平常)。①他的著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
书。中概括论述的他的方法受到了广泛称赞,这是因为它们注意组
织的细节和严格的训练。但是对于他的清代追随者来说,同样重要
的是体现于他的组织规程中的私人指挥模式。这一原则正好与指
挥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