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

第3部分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3部分

小说: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与正统的亚文化群的差别。最后,关于这两个亚文化群如何相
互起作用以产生不同形式的地方军事化的问题,现在有可能提供
一些有根据的见解了。为了方便起见,我在下面称那种与正统有
关系的地方间的协调活动为。同心巢穴。形式*,称那种与异端有
关系的地方间的协调活动为。流动商贩。形式**。 
首先,按照同心巢穴形式生活的人的移动和相互关系,是沿着
从农村到面向它们的集市中心、再到更高级的中心的道路和河流
进行和发生的。那些最适应这种生态环境的人与交换、学术、祭祀
仪式和社会管理的长期性机构和制度相互影响;它们的形式有:等
级市场体系的货物集散地;教育、吸收官僚和尊孔的一套官方制
度;佛庙和民间其他宗教的庙观;县衙门中负责诉讼和岁入的机
构。可以这么说,这种形式与制度的关系是。密切的。:一切按部就
班,有长期的居所,等级分明。农户至少因它们的纳税义务而被纳
入这种形式之中,并且程度不同地为市场生产和加工货物。 

① 原文为。nested hierarchies。。 ——译者 
* 原文为。nested…Concentric。mode。 ——译者 
** 原文为。tinker…peddler。mode。 ——译者 

第二,按照流动商贩形式生活的人的移动和相互发生关系的
路线与等级商业-行政体系的路线无关。。江湖医生。或拳师的路
程像补锅匠或货郎的路程一样,很可能是在各定居点间横向走村
串户,而不是通过市场体系纵向移动。这种地方间的协调活动的


形式与制度的关系。松散。:出没无常,居无定所,等级模糊(事实
上,我们不清楚拳师和江湖医生是否像补锅匠和货郎那样一定要
定出他们的外出路线)。这种形式没有大规模的长期性组织网络,
而只需要地方单位之间的松散联系。对教徒来说,只有当一个具
有吸引力和冲劲的非凡领袖组成一个有许多村社的信徒的临时性
联盟时,大规模的网络组织才会出现。 

如果假定上面概括的两种协调活动形式作为互不相关的体系
存在,那也是不合理的。相反,我们可以假设大部分的农民都参与
了这两种形式的某些方面。但到什么程度?在承认这两种形式是
想像中的典型形式的情况下,人们就可以假设它们与历史变化过
程的相互关系:社会动乱和行政力量的虚弱会削弱把人民结合成
同心巢穴形式的力量;造成村社闭塞的过程会使流动商贩形式成
为农村地区相对地说更为强大的协调活动形式。① 

① 我在这里间接地涉及了施坚雅的一篇有启发性的论文:。中国的农民和封闭的
村社:一个开放和封闭的事例。,载。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卷13第3期,第270-281页
(1971年)。 

以上一切与地方军事化问题的关联在于这两种形式在某些条
件下结合的能力。首先,要注意这两种形式在军事化方面的不同
特点。同心巢穴形式强调的是参加军事化的归属性形式,因为根
据定义,它建立在与定居类型有关的制度之上。在有些村社,这种
归属性形式还涉及亲属组织。主要的一点是军事化能够依靠由定
居地男丁组成的可供征募的人力资源,并把在商业和行政上息息
相关的各定居地的民兵联合起来。对比之下,流动商贩形式包括
的人员网络则不是归属性的,而是自愿的。受教义和走江湖的行
家影响的人不受长期存在的和有经济力量的各种村社制度的约
束。他们各地的网络组织也不能取得像定居根据地集团那样的防


御能力或动员力量。嘉庆时期战略村的策略是对付教徒军事团伙
的必然的武器;同心巢穴形式的军事能力非常有效地被用来对付
这类团伙(见第二章第一节)。因为这类教派是自愿结合,它们具
有信仰的动力。但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它们不能进行长期的或大
规模的协调和防御。 

但是如果军事化的过程把两种形式捏合在一起,那会发生什
么情况呢?这种事情在捻军和红枪会(也许还有义和团)的事例中
确实发生过。这里有一种强有力的结合的例子。裴宜理(Eliza… 
beth Perry)在对淮北军事化的研究中展示的就是这种相互作用的
类型。①第一个事例是通过所谓的19世纪50年代捻军暴乱的驯
化而出现的。捻军运动从作为武装盗匪或走私者的最初形式(我
所定的第二级,即。股。的一级)起,就与正在营造壁垒和成立民兵
的定居地建立了联系。捻军(基本上是盗匪)首领与民兵头目在这
些定居地结盟,后者就充当了捻军组织中积极的或消极的成员。
民兵头目(他们往往领导着以氏族为基础的定居地)就从。防卫性。
活动转变为。掠夺性。活动,或者转变为。防卫性和掠夺性兼而有之
的。活动(裴宜理用语)。②在20世纪20年代始于同一地区的红
枪会运动是以地方名流领导下不那么复杂的第一级民兵组织类型
出现的。但这是一种使人感兴趣的变异形式:游荡的武术师傅和
打坐练气(为了刀枪不入)的师傅实际上得到定居地名流领导的庇
护,并被邀去向村民传授农民式的军事技艺。这一切的结果是使
异端在同心巢穴的社会秩序中得到一个坚固的基地,并在同心巢
穴的军事化中添进了异端的色彩。 

① 裴宜理:。从叛乱者到革命者:1845-1945年淮北的农民暴乱。,博士论文(密
西根大学,1978年)。又见我在。剑桥中国史。第10卷第307-316页的分析。 
② 。从叛乱者到革命者。,第188页。 


在多大程度上对这种异端传统的。驯化。有助于削弱异端的千
禧年使命(如捻军),或者使异端具有忠君的倾向(也许如义和团),
这个问题尚待考察。也许在祭祀宇宙天地的仪式这方面,。驯化。
有一种内在的正统倾向:教派生活方式的异端性可能是教派否定
了地域性礼仪一面的合理的必然结果。由于把自己建立在这类地
方间协调活动形式——它们否认定居地的商业-行政等级的首要
地位——的基础之上,教派生活方式就必然会否认那种等级关系
的普遍意义。① 
以上的讨论使人对本书的分析要点之一——。军事化的阶梯。
在政治和宇宙观方面不论是正统的还是异端的,都大致呈现同样
的形态——提出了怀疑。根据我们了解的北方教派的情况,这个
分析要点必须重新加以考虑。如果人们只考虑那些产生于同心巢
穴协调活动形式内部的军事化形式,这个要点仍旧适用。当然,这
些军事化形式在政治色彩上有很大差别,不过,它们在宗教倾向方
面是否也是如此,则值得怀疑。反之,人们还可能发现,流动商贩
形式内部的那些军事化形式在政治组合上也有差别(不过人们又
可以预言,宗教或宇宙观的特点在它们的基本的象征性结构方面
是相似的)。总之,关于同形性的论点可能在表达它的有限的材料
范围内仍是有用的。本书总的研究成果似乎仍有一定的价值,这
项成果是,在勾画近期中国历史中军事化和冲突的特点时,社会形
式已经比政治倾向更为重要。 
孔飞力 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① 见阿瑟〃沃尔夫的社会等级和天地宇宙等级同形性的论文:。神、鬼和祖先。,载
沃尔夫编:。中国社会的宗教和仪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74年),第131-182页。
关于这个问题,我又要为迈伦〃科恩的启迪性的卓见而感谢他。 

(杨品泉 译)


第一章 
地方民兵和传统国家 

 


 第一节 近代史的时限 

怎样区分清代统治的衰落和传统中国社会作为整体的衰落,
可能是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最感为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当作仅
仅是抽象概念的游戏而予以搁臵,因为它涉及我们的认识的最基
本部分:我们对所研究时期的特征的认定,我们对历史动力的识
别。19世纪初期,已经衰弱的王朝面临以好战的西方扩张主义形
式出现的新的激烈挑战,令人为难的接踵而来的事件迫使我们要
对这个根本问题给予解说。除非一个研究者假定(而这种主张尚
需有效地提出),在清代后期,中国社会已经处于决定性变革的边
缘而与外界影响完全无关,否则他就必须认为,西方入侵将一个富
于传统性的王朝的衰落转变为一场社会和思想的革命,在革命中,
整个古老的文化几乎被一扫而光。 

因而,也就必须假定,外界因素——新技术、新观念、新的社会
结构模式——的影响,在某个时候已经变成了中国历史演进的决
定力量。但是,是在何时呢?不只一个学派的解说已准备承认鸦
片战争是起决定作用的转折点,把随后时代的一切都当作西方迫
使中国开放的这样那样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1853年对这一事


件作了最直截了当的陈述,他当时预言,现在中国被迫放弃了它的
闭关自守的状态,。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
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①。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亚洲受害者只有有条件的同情,与他本人形
成对照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当然从受害者的观点看
待事情,把近代历史的动向首要地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联系起
来。这一斗争的开端——因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
片战争。但是除了引起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西方的侵入也使中国
的社会内部结构开始了基本的变革。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战
后年代中产生了把中国必然引向现在状况的阶级斗争。这种解说
路线的一个令人困扰的疑问是,应否将触发这些内部变革的全部
功劳归之于与西方的接触?一个热诚地相信中国自身具有向现代
性——也就是纳入世界历史的普遍潮流,而不是它自己独有的小
溪——演变的所有必要条件的知识分子,难以把推翻。封建主义。
的主要作用归之于外界影响。不过,反帝国主义主旨的首要性和
适当划分时期的必要性,还是要求将。中国的开放。作为近代史的
开端,作为传统王朝的衰落转变成传统文明的衰落的转折点。 

① D。 托尔编:。马克思论中国,1853-1860年:载于。纽约每日论坛报。的文章。
(孟买,1952年),第4页。(译文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11页——译者) 

这里不否定随意而实用地去完成我们自己的分期研究的必要
性,但是现成的1840年不应当引导我们纯粹就事论事,轻率地作
出何时应当被看作近代时期的开始的结论。在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以前,让我们暂时假定,这里的。近代。是指历史动向主要由中国社
会和中国传统以外的力量所控制的时代。换句话说,它是这样一
个时代,我们从中看到的。衰落。不再是简单的清王朝的衰微和伴
随它的社会弊端,而是一个把中国历史不可改变地导离它的老路,


并在社会和思想的构成中引起基本变革的更为深刻的进程。这样
一个进程不同于朝代循环,其不同之点在于中国的政权和社会再也
不能按照老的模式重建起来了。 
尽管我们极力从朝代循环的历史学中解放自己,但其中的某
些假定似乎仍然留存在我们当中,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