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是否由于这个规范化的术语而安下心来,曾国藩很快放弃了
这个编造的名称,不再用团练术语来称呼他的部队。②
曾国藩最初的计划是将这个勇军的联合体组建成大约1万
人的军队,然后把它臵于他的门生江忠源的指挥下,他认为江忠
源是比他自己更合适的军事领导人。但是这年秋季的一些事件
暴露了江忠源的新宁部队组织上和军纪上的突出弱点,迫使曾
国藩得出结论:新军必须在他自己的领导下,并依照他自己的模式
组建。①
① 王辏г酥赋觯」芙以吹挠戮氖科芨撸永疵挥行纬裳厦艿哪诓孔�
织;甚至在它参加了长江的战斗和人数大大扩充之后,它的指挥机构也不比江忠源开
始参加乌兰泰部队时的300人队伍的指挥机构周密复杂。。湘军志。(1909年)卷15,第
1页。
② 罗泽南:。年谱。上,第13页。
这个模式,如罗尔纲曾说明的那样,大部分是从明代军事组织
和训练方面的专家戚继光的方法中借用来的,我们已经看到,这种
方法也被胡林翼的亲兵所借用。曾国藩最初抵达长沙时,发现戚
继光的招募和训练的方案已经被罗泽南和王錱运用。②戚继光著
作里提倡的特殊方法这里不予详述,指出对湘军结构最有影响的
组织上的基本特色就足够了:(1)强调低层单位的训练和纪律,以
及(2)依靠从班一级向上伸展到金字塔指挥顶端的效忠个人的网
络系统。低层单位指挥者的关键作用与对个人地位的强调,都反
映在戚继光的基本法规中:每一级的将领招募这一级直接下属的
将领,这样就将军事指挥结构与原有的忠诚和报效的纽带连接起
来。这个制度与正规清军的制度形成鲜明对照,在清军制度中效
忠个人被严厉制止,组织的所有部分被认为是可以互调的。
这样,湘军的征募和指挥结构在一些重要方面是一般中国社
会结构的某些统治原则的反映。曾国藩的军队中所体现的依附和
庇护关系的倾向通常表现于家庭关系和准家庭关系之中,尤其是
在师生关系之中。在军队阶梯的底部,这些关系自然地从氏族关
系中产生。在中层和高层将领之间,这些关系产生于师生的纽带
(例如王錱和罗泽南、江忠源和曾国藩之间的纽带),以及把兄弟或
同窗的纽带(例如曾国藩与胡林翼之间的纽带,两人都对吴文镕尽
晚辈之礼,或曾国藩与刘于浔之间的纽带)(见下节)。曾国藩所建
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军官团;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则是私人
门生形成的。门户。。
在500人的营这一级上,效忠个人的意识特别强烈。这类依
附关系如此重要,以致一个独立的营常常以它的指挥者的个人姓
名来称呼(例如霆营,就得自它的指挥者鲍春霆的称呼,他通常叫
鲍超)。营的指挥者不管是死了还是退职,一般不会把营臵于新的
领导的指挥下,而是把它解散而代之以新的招募单位。①
在曾国藩手中,戚继光的组编方案于是变成了协调中央指挥中
枢与大量效忠个人现象这两者的关系的一种手段。大量勇的队伍
聚集到曾国藩指挥的联合体之中,提高到军事化的新水平,它们现
在正与更大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并通过曾国藩的官方关系与更富
足的财政资助的来源相连接,所以能够参加远远超出省界的战斗。
① 罗尔纲,。湘军新志。,第137-145页。
② 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1060-1062页。
这种对个人的效忠并不总是有益于军事组织,这可以从乡勇
的最初组织者王錱的实例中看出。正是这些把他臵于地方组建武
装的最前列的品质——自主、抱负以及某种倔强精神——导致他
于1853年同曾国藩决裂。王錱不愿意把自己臵于曾国藩的指挥
下,宣称他只能全部地、特定地对罗泽南效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
的支持下,他建立了自己的勇的组织,这个组织此后留在湖南,称
为。老湘营。,以与曾国藩的湘军相区别。②
1852年后湘乡的地方管理
当曾国藩正越来越深地卷入反对太平军的范围更广的战斗
时,他家乡县的一些活动获得了自己的发展势头。在湘乡,如同在
湖南的其他县份一样,地方组建武装和管理的形式已远远偏离了
曾国藩最初的设想。如我们所看到的,曾国藩希望在事实上保持
团练的非军事化,防止在农村出现财政自主的军事组织。关于
1852年秋他返回湘乡一事,他写道,尽管他仍不了解朱孙诒的规
章,但在他看来,在县城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建立团练局都是毫无
必要的,在县城内,在官方直接控制下可以保持一支400名左右雇
佣士兵的部队。①单纯的地方控制的民兵,不需要筹措资金或训
练,所以用不着设局。
① 曾国藩:。书札。卷1,第45-46页。
② 曾国藩:。书札。卷2,第4页;。年谱。卷2,第2页。。湘乡县志。(1874年)卷5,
第9页。
但是不久以后,曾国藩就不得不努力对付湖南农民的反叛倾
向。1853年他以省团练督办的身份,就地方反当局活动的问题给
。公正绅耆。写了一封信。各县。匪徒棍痞。成群出没;对付这类人
物最终是地方名流的任务。曾国藩于是宣布,对游荡不定的逃兵、
开始将囤粮据为己有(这种做法叫。吃排饭。)的痞棍团伙,以及进
行恶意宣传动摇公众信心的一贯桀骜不驯的分子,格杀勿论。所
有这些人都将因当局的纵容而被当场杀死。这种血腥的方针反映
了强大的地方团局在整个湖南农村的出现,它们已经把法律掌握
在自己的手中。曾国藩确信,现在秩序受到了来自内部的致命危
险的威胁,所以他没有从极端残忍的措施退缩:几百名衣衫褴褛的
嫌疑犯被知县们解往长沙,遵照他的命令而被斩首。②
接任朱孙诒湘乡知县职位的唐逢辰发布了团练章程,这个章
程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曾国藩指定选取的方案。农村中的团练要与
保甲密切结合。登记册要写明所有15岁至50岁的男丁的姓名;
每户都要出一人当民兵。这些征募来的兵员必须完全不是专职
的,他们仍然被留在低层保甲首领的管辖下。但是唐逢辰和曾国
藩一样,不能不面对这一事实:普遍的社会骚动已无法由一般的官
僚管理机构加以遏制。有力的证据表明,他使团练非军事化和官
僚化的努力收效极微。首先,在朱孙诒担任知县职务期间创建的
地方防御组织,以氏族和复合的自然区划为基础,大部分仍然没有
受到新章程的影响。唐逢辰被迫接受这一事实,在他的以登记制
度为基础的保甲形式之外存在自主的氏族民兵部队。①其次,在
组建武装的更高层次上出现了叫做。百勇。的组织,它们是受过训
练的专职部队,指挥者是称作。都总。的新的强有力的绅士人
物。
① 。湘乡县志。(1874年)卷5,第16页。
这些都总的出现是太平天国叛乱期间湘乡地方管理手段的演
变中最为重要的发展。这种。都。,或者说区,在县内有47个,最初
是征税的低层区划,表示税额相等的地区。这些单位显然是被当
作里甲税收系统的组成部分,有一个时期也被用作保甲的上层组
织。在它的保甲作用中,每都有一个主要人物,叫做。都正。,都正
是平民,负责登记在他都内的30或40个村社(面积达100平方英
里之多)的人口,并负责报告非法行为。都正作为平行于团练的保
甲网络的首领,仍是朱孙诒的地方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但在
1853年后,都正越来越被新的人物都指挥夺去了光彩,都指挥通
过对都的治安部队的控制,将都的治安职能集中到自己身上。除
了名义上管辖从村庄征募来的非全日制民兵之外,都指挥还控制
了一支受过训练的雇佣兵部队(百勇),百勇成为他的治安权力的
真正的利刃。都指挥对款项的日益增长的欲望使人想到了百勇的
职业性质;款项靠摊派土地税筹集,由每个都的训练机构(练局)管
理。尽管都在规模上差别很大,但它们在新的职能上却显然是扩
大的复合体规模的组织,处于复合团和独立氏族组织的聚集体之
上,它们可以从广大地区提取款项,用以维持百勇治安部队。①
都所以能作为湘乡组建武装中的关键单位而出现,其原因与
其说是它在保甲制中的重要性,不如说是它在征税的里甲制中的
作用。朱孙诒决意抛弃大受咒骂的由衙门胥吏经管的收税办法,
将一定程度的征税权限交到了名流手中,名流对地方税务的影响
现在作为他们在组建武装中所起作用的结果而开始增加。这个过
程和我们在附近的临湘和其他地方看到过的相类似。
组建武装的阶梯
① 。湘乡县志。(1874年)卷1。也见卷5,第5-22页。
我已经在地方管理的范围内论述了湘乡的团练制度,但这一制
度还与湘军一起被看成是单一军事制度的一个部分。湘乡及湖南
其他县份的团练,除了增强曾国藩家乡地区的稳定性之外,还是他
的层次更高的部队的人力储存库。最初,当曾国藩决定从团中招募
健壮男丁(团丁)充当官勇时,他已掌握了几支已经组成的勇的部
队:王錱和罗泽南的部队,他们的士兵已经与他们的村社分离。但
是,他仍然必须从湖南人力中不断吸收新的补充和替换人员。他的
指挥官们自然要搜寻那些已经接受过某些训练,或至少已经注册的
人。像都总的百勇这样的组织是一个明显的来源,许多人离开百勇
而编入湘军的营。这种情况在湘军指挥者与那些不愿看到自己县
内的治安部队被搞空的地方官员之间导致了一些摩擦。但招募新
兵的更为丰富的来源是已经将强壮男丁注册的地方团练组织,其中
一些人至少受过初步训练。当19世纪50年代后期湖南的军事威
胁减弱时,团的民兵队伍停止了常规训练,很快失去了它们已经能
集于一身的所有军事特征。然而,复合组织本身继续在为湘军招募
新兵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它们的基础的人际关系网在从湖
南农村汲取新的人力中仍是决定因素。当曾国葆(曾国藩的弟兄)
1859年回乡募集一个新营时,他在招募工作中所求助的正是当地的
团的首领。①由于团局有男丁登记名单,并起村社组织中心的作用,
所以它能够很容易地使人员从平民生活有秩序地转入军事生活,能
够为他们服役期间的行为作保,能够料理遣散他们的工作。如果湘
军最终必须遣散而又不给国内社会造成严重混乱,这最后一项作用
尤其重要。实际上它是全部军事化过程的一项防护措施。
① 。湘乡县志。(1874年)卷5,第11、20页。吴相湘:。湘乡曾氏文献。Ⅸ(台北,1959
年),第5592页(1859年曾国藩写给曾国葆的信)。
第四节 刘于浔和南昌防御
湘军的建立,如我们所看到的,靠的是曾国藩能够通过对他个
人的效忠,将勇的部队组合起来,从而创立了一支机动的、集中指
挥的和能够在它的省根据地以外作战的兵力。但是,曾国藩为了
地区霸权而向太平天国提出挑战的能力还取决于他能够和其他省
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