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地方管理组成部分的民兵:保甲 军事制度对中国社会
的深远影响表明,地方行政结构和军事组织形式有密切的历史联
系。我们在这里指的是诸如保甲和里甲这类地方行政机构,为了
治安管理和征税,将平民组合进十进制的单位。简要地考察保甲
制度这一起多重作用和沿革错综复杂的行政手段,将有助于充实
我对地方组建武装的论述的背景。
保甲制度始于11世纪晚期的王安石的改革运动。正如原来
所设想的,它起两种作用,这两种作用在实际施行时是分开的,但
在历史中和在理论上却联系在一起:作为征集民兵的行政基础和
作为监视及互相负责的机构。按照1071年最早提出的条例,要求
10家注册为一小组,叫作。保。,50家(或5。保。)为一。大保。,10个
。大保。为一。都保。。每级有选自地区居民的首领。。保。的强壮男
丁注册作为地方民兵,允许持有某些种类的武器;在他们各自的行
政单位首领的统率下为四邻防御盗匪。第二种作用从这一制度后
来的发展看甚至更为重要,它表现为通过户籍登记、互相监视和集
体承担责任以控制地方社会。对不法行为和可疑人物的任何隐匿
不报都意味着对保民的集体惩罚。①
①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台北,世界书局重印)卷218,第6-7页。。保甲。的
。甲。的确切含义不明。
② 池田诚:。保甲法的创立和发展。,载。东洋史研究。第12卷第6期,第20-22
页(1954年)。
边境防御和军事费用上升的困境很快使朝廷利用这一新制定
的保甲制度作为征集军队的方法。保甲的军事职责的范围从保卫
当地社会扩展到保卫更大的区域。强壮男丁接受军事训练并和正
规军队并肩轮值。这样,保就成了国家民兵制度的行政单位,这种
状况持续存在的时间超过了10年。②王安石的改革运动失败以
后,保甲制度在地方政府中仍继续起作用,但是,非军事化的趋向
增强了。
到了清代,保甲的治安和户籍登记的作用明显地占着主要地
位。除了1644年的短暂时期,保甲是在户部而不是在兵部的权限
之内。清代早期,皇帝极力提倡保甲,把它作为地方治安的措施。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其体制上的区划多少有所不同,但典型方
式要求的是10家为牌,10牌为甲,10甲为保的组合,每家都将其
成员列名于门牌之上。由于这种加强监视和报告的特殊尝试,首
领们被免除了捕捉罪犯的责任,因而助长了非军事化的趋势。18
世纪时,曾反复尝试过将民众的所有阶层纳入这一制度,包括地方
绅士,他们也要和平民一道登记。可是,各级十进制单位的首领们
却是平民:这一制度的一个特征显然是企图提供一种平衡力量,以
制约绅士在其地方社会中早已存在的重要影响。因此,保甲首领
的职位是不受欢迎的,特权少而责任大;政府关心的是使这些人成
为地方官僚政治的温顺而可靠的工具。1740年以后,保甲与朝廷
获取可靠人口资料的努力逐渐联系起来,但是,在地方官吏的心目
中,治安的作用仍然是首要的。①
① 萧公权:。十九世纪的农业中国和帝国的控制。(西雅图,1960年),第43-83
页。何炳棣:。中国的人口研究,1368-1953年。(坎布里奇,马萨诸塞州,1959年),第
36-55页。和田清:。中国地方自治发展史。(东京,1939年),第145-165页。闻钧天
的。中国保甲制度。(上海,1936年)是。保甲。及相关制度的综合性历史著作。
② 龚自珍:。保甲正名。,。龚自珍全集。卷1(上海,1959年),第96-97页。。相
保。也是商鞅为秦国策划的什伍连坐法的用语,见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第85页。
19世纪的作者龚自珍争辩说,保甲一词不应用来指称本义在
于推行相互负责制的地方机构。他写道,保甲是王安石创造的用
语,用来称呼征集民兵的基层组织。这种荒唐无稽的制度既不见
于前,也不见于后,因此,这一用语是历史的废料。像清代那种相
互负责的制度,与。周礼。中记述的。相保。制度更为接近,是和保甲
完全不同的某种事物。②龚自珍的论点似乎没有多少价值,因为
。周礼。记述相保的段落中,有一段明白地说,这种相互负责的团体
同时也充作某种民兵的行政单位。①。保。一词含义(保护,但也解
作保证)的不明确,意味着这类制度的不明确:在这类制度中,外部
防御和内部治安的作用紧密相关。
① 。周礼。(。四部丛刊。本)卷3,第33页;孙诒让:。周礼正义。(。四部备要。本)卷
22,第11页。
② 。周礼。(。四部丛刊。本)卷7,第1-2页。杜佑:。通典。(商务印书馆本)卷28,
第163页。据传说,管仲为齐国策划了基于同一原则的制度,见闻钧天:。中国保甲制
度。,第83页的表。
此外,说到清代的制度,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保甲一词并未被
完全误用;虽然宋代以后其明显的军事作用已被放弃,但军事特征
的某些方面仍然存在。数目一致的小集体组编在锥形指挥部的体
系中,这样一种体系不仅和军事组织的结构相似,而且事实上也可
以被看作古代军事组织的一部分。王安石改革集团看重的经典
。周礼。,大旨在于记述周代早期的官僚政治,虽然这一著作本身是
由较晚的作者完成,而且无疑含有许多不过是乌托邦式的想像。
但是,尽管其真实性可疑,影响却是巨大的。关于民兵机构,它的
主要影响在于其所记述的社会中,民事行政和军事行政的单位完
全叠合。级别较低的民间集体同时也是国家军事制度的行政单
位。各级军事单位都由选自相应民间单位的男丁组成,每一小队
的士兵人数和其民间对应组织的家庭数目恰好相当。从这一制度
的顶层到底层,文职官员在战时都充当指挥官。②这种结合在一
起的民-兵管理模式所隐含的高级别编制,明显地存在于清代保
甲制度中,至少是存在于其倡导者最乐观的期待中。
保除了与军事形态的历史及理论的联系,以及在一定程度上
巩固军事形态以外,还具有恢复其作为民兵行政单位作用的能力。
龚自珍对地方军事化的厌恶不是所有官员所共有的。举例来说,17世纪晚期的地方官黄六鸿就把保甲看成良好的基础,在县衙门
的直接监督下,可以据以建立巨大的地方民兵力量。黄六鸿认为,
王安石的制度的麻烦不是农村人员的军事化,而是在其家乡地区
范围以外使用这些人员;单纯为了地方治安和防御而把保甲用作
民兵的基础,这的的确确符合周代政体的真正传统。地方官凭借
他所指挥的征集而来的民兵,能够正常地履行他对地方秩序所负
的责任,这是他只凭国家分配给的那批乌合之众的衙役所办不到
的。黄六鸿估计,从每个家庭(除开绅士、衙门吏役、寡妇、孤儿、贫
民和病残人员等的家庭)选拔一个健壮男丁,一般的县能够征集到
6150个民兵。那些入选的人将登记在特殊的名册上,和登记全部
人口的正式的保甲名册分开。
在指定的日子,所有民兵将受县官的检阅,县官将亲自监督
点名。每个保的小队,在其专用的旗牛Ш竺嬲枚樱毙料毓�
告示时便都跪下。告示是:。见贼必擒,闻警必援,有调必集,
毋生怠玩。功则立赏,罪则立罚。伍保正长,代县司教,尔等宜
遵,不可违拗。朝廷有法,官长有刑。出为义勇,入循孝悌。永
保乡邦,太平万世。。每年九月都举行盛大的阅兵,阅兵式上,
旗牛д姓埂⒑排谄朊忻癖谄浣谥葡抡故舅墙说募�
能。。保长。5名,即四乡各1名,城关1名,在县官帐篷前叩
头,他们在那里被授予中、左、右、前、后将军的身份。其他的
保甲官员也被授予军事身份,每乡的民兵被给予军的名称。在随
后的军事演习中,一支假想的敌军被击退、追击和包围,然后所
有部队都受到酒肉的款待。①
① 黄六鸿:。福惠全书。(1694年)卷21,第21-32页。黄六鸿,生卒时间不
详,江西新昌人,据说1670年前后在山东做地方官。王植:。崇德堂稿。(序,1759
年)卷4,第3-5页。
中国历史上的民兵思想
简要勾画出中国社会中国家民兵的一些历史形态的轮廓后,
待做的事就是概括出晚清时期实际存在的民兵思想的主要理想根
源和制度根源。
来自亚洲腹地的非中国居民的影响 从军事体制的观点考
虑,畜牧、游牧或半游牧社会的一个特点是,高水平的军事化和生
产的需要是相对协调的。战争的技能,最明显的是骑马,同时也是
日常生活的技能。伴随着军事化的流动性也不会像在农业社会中
那样严重地破坏生产进程。我们已经看到在府兵制的早期阶段,
即西魏和北周时期,把全社会不变地、传统地作为军事人力资源的
做法得到了肯定的评价。这种主张是宇文泰振兴鲜卑部落民族的
价值准则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把这种价值准则甚至推广到汉族居
民一部分人中去的思想基础。唐初几十年间,显要家族因这种服
役而获致的延续不断的声誉,使这一制度有可能短暂地适应农业
社会,有些显要家族本身和游牧文化传统不是毫无关系的。①
① 府兵官员集团中的许多人事实上是从原为游牧民后裔的家族中选拔的。见浦
立本:。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伦敦,1955年),第63页。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第
92-93页。
②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第14-16页。不同部族社会军事制度的比较,见岑仲
勉:。府兵制度研究。,第63-68页。
在以后的年代中,屯田制度向内地省份的扩展受到辽、金、元
异族统治集团的某种推动。明、清两代的军事制度,其国内驻军的
网络结构,其后方勤务和作战部队之间的划分,以及(明早期)对屯
田的依赖,在某些方面能够溯源于中国的亚洲腹地征服者。②的
确,如果谁要追溯民兵和游牧生活之间的联系直至于史前的迹象,
他就可以推想,公元前11世纪,周代征服者已在其封建制度中(它
的亦兵亦民的做法在传说中受到赞扬)体现出流动部族社会的半
回忆性的军事形态。①
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封建制度的理想化 和多数文明相比,中
国的政治理论对丧失了的美德,特别是。三代。的美德更加怀恋。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第一个完全是传说,第二个(直至近
代考古学出现以前)几乎也是传说,第三个只不过是半历史的。特
别是周代早期的封建制度,已经被理想化为中国政治智慧的源泉。
除了对中国政治风气的一般贡献外,周代的制度是各种乌托邦式
的构想的源泉,这些构想,有的鼓舞了激进的改革方案,其余的则
在政治言论集中片断地留存了下来。在这些乌托邦式的构想中,
有两种在民兵制度的发展中特别有影响:。孟子。描述的。井田。村
社的理想(八个家庭的田地按照和表意文字。井。字相似的格局排
列);。周礼。和。管子。描述的各级社会中民和兵作用的融合。
① 见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