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374部分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74部分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24。 “阿难!如是为烦师,为烦弟子,为烦梵行(1794)。阿难!云何为烦师?若师出世,有策
      虑思惟,⊕住策虑地,有思惟观⊕离,凡人有辩才,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
      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
      上心(987),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
      、国人。彼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已,便⊕贡高还家(1795)。如是为烦师,是
      亦为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师。”
      “阿难!于其时,有尊师的灾患;于其时,有弟子的灾患;于其时,有梵行者的灾
      患。阿难!尊师会有什么样的灾患呢?世间有一类尊师,有智慧辩才,能观察思惟
      ,欢喜远离独住,他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
      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他在远离处努力修习,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地得到增上心
      。当他如是远离而住时,婆罗门、居士、市民、乡民前来拜访他。当婆罗门、居士
      、市民、乡民前来拜访他时,他变得迷惑,充满欲望,心生羡慕,转求奢侈的生活
      。这样的尊师就是有灾患的尊师,他被种种邪恶不善,会造成轮迥、遭受烦恼痛苦
      报应、生老病死的污秽之法打败。这就是尊师会有的灾患。”
  25。 “阿难!云何为烦弟子?彼师弟子学彼远离,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
      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
      ,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
      人。彼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已,便贡高还家。如是为烦弟子,是亦为
      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弟子。”
      “阿难!弟子会有什么样的灾患呢?世间有一类尊师的弟子,学习尊师远离独住,
      他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
      惟。他在远离处努力修习,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地得到增上心。当他如是远离而
      住时,婆罗门、居士、市民、乡民前来拜访他。当婆罗门、居士、市民、乡民前来
      拜访他时,他变得迷惑,充满欲望,心生羡慕,转求奢侈的生活。这样的弟子就是
      有灾患的弟子,他被种种邪恶不善,会造成轮迥、遭受烦恼痛苦报应、生老病死的
      污秽之法打败。这就是弟子会有的灾患。”
  26。 “阿难!云何为烦梵行?若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

五四三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四四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109),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严,寂
      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难!如来以何义故,住无事处、山
      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耶?”
      “阿难!梵行者会有什么样的灾患呢?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生于世间,他住在偏远、没有人
      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阿难!你知道为
      什么如来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
      禅坐思惟吗?”
  27。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
      ,得广知义。”
      尊者阿难回答佛陀:“佛陀为一切法的根本,佛陀为一切法之主,一切法为佛陀所知
      所证,请佛陀告诉我们,使我们听法之后,可以了知其义。”
  28。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陀便告诉尊者阿难:“阿难!你们应当专心听;并且好好地思惟义理,我现在就为
      你们解说这个法的意义。”尊者阿难接受佛陀的教示,专心听法。
  29。 佛言:“阿难!如来非为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
      ,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难,如来但以二义
      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
      坐。一者为自现法乐居故,二者慈愍后生人故。或有后生人效如来住无事处、山林
      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难!如来以此
      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
      燕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劝,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
      游行已,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彼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
      婆塞、优婆私已,便不贡高而不还家。阿难!若彼不移动心解脱(754)作证,我不说彼有
      障碍也。若彼得四增上心(36)现法乐居,本为精勤,无放逸游行故,此或可有失以弟子
      多集会故。”
      佛陀说:“阿难!如来不是为了得到尚未得到的、不是为了获得尚未获得的、不是为
      了证悟尚未证悟的,所以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

五四五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四六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阿难!如来是因为二个原因,所以住在偏远、没有人为
      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第一个原因是为了
      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自在,第二个原因是为了悲愍后世的人。后世可能会
      有人效法如来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
      洞中禅坐思惟。阿难!如来就是因为如此,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
      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如果有人学习如来在远离处努力修习
      ,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地得到增上心。当他如是远离而住时,比丘、比丘尼、优
      婆塞、优婆夷前来拜访他。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前来拜访他时,他不
      会变得迷惑,不会充满欲望,心不生羡慕,不会转求奢侈的生活。阿难!如果他能
      亲身体验不动心解脱,他便没有任何的烦恼障碍。因为他的努力不放逸,他便能够
      得到四种禅定,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自在,但是他的众多弟子中仍有可能是
      未依法修习的人。”
  30。 “复次,阿难!彼师弟子效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
      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劝,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
      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彼随梵行
      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已,便贡高还家。如是为烦梵行,是亦为恶不善
      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梵行。阿难!于烦师、
      烦弟子,此烦梵行最为不可、不乐、不爱,最意不念(1796)。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
      ,莫行怨事(1797)。”
      “阿难!那个导师的弟子,学习他的导师远离独住,他住在偏这、没有人为干扰或
      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他在远离处努力修习,能
      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地得到增上心。当他如是远离而住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姿夷前来拜访他。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前来拜访他时,他变得迷
      惑,充满欲望,心生羡慕,转求奢侈的生活。这样的梵行者就是有灾患的梵行者,
      他被种种邪恶不善,会造成轮迥、遭受烦恼痛苦报应、生老病死的污秽之法打败。
      这就是梵行者会有的灾患。阿难!此中,有灾患的梵行者会比有灾患的尊师与有灾
      患的弟子,有更严重的苦报,更痛苦的报应,甚至会导致恶处。阿难!因此,以友
      善的行为对待我,不要以怨敌的行为对待我。这将会是你们长期的利益与快乐。”

五四七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四八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31。 “阿难!云何弟子于师行怨事,不行慈事?若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
      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1555)。若彼弟子而不
      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11),不受正法,违犯师教,不能得定
      者(1556),如是弟子于师行怨事,不行慈事。”
      “阿难!弟子会以什么样怨敌的行为,而不是以友善的行为对待导师呢?有怜愍心
      ,为了他人利益的导师,由于怜愍而为弟子说法:‘这是为了你们的利益,这是为了
      你们的快乐。’他的弟子不欲听、不倾听、不用心了解、堕落、违背导师的教说。
      这就是弟子以怨敌的行为,而不是以友善的行为对待导师。”
  32。 “阿难!云何弟子于师行慈事,不行怨事?若尊师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
      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恭敬
      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师教,能得定者,如是弟子于
      师行慈事,不行怨事。阿难!是故汝等于我行慈事,莫行怨事。所以者何?我不如
      是说,如陶师作瓦。阿难!我说严急至苦,若有真实者,必能⊕住也(1698)。”
      “阿难!弟子会以什么样友善的行为,而不是以怨敌的行为对待导师呢?有怜愍心
      ,为了他人利益的导师,由于怜愍而为弟子说法:‘这是为了你们的利益,这是为了
      你们的快乐。’他的弟子欲听、倾听、用心了解、不堕落、不违背导师的教说。这
      就是弟子以友善的行为,而不是以怨敌的行为对持导师。阿难!因此,以友善的行
      为对待我,不要以怨敌的行为对待我。这将会是你们长期的利益与快乐。为什么呢
      ?因为我对待你们不会如陶师对待未烧的陶盆那样。阿难!我是一再地劝诫你们,
      训诫你们。凡是〔证得〕真实者必得〔梵行〕住立。”
  33。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尊者阿难及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五四九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五五○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加楼乌陀夷˙牟犁破群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