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4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瞋、愿乐于渴爱的灭尽、愿乐于执着的灭尽、愿乐于无痴”。
1108。 作己不观,无所求作:对应之巴利文为“katassa paticayo
natthi karaniyam na vijjati”(AN。 III。 p。378),中文译为“不
增已做之事,亦无应做之事”。
1109。 八难:巴利文为“attha akkhana”,又译“八无必暇”,
意思是“学习佛法时的八种障碍”。
1110。 趣向止息,趣向灭讫,趣向觉道:对应之巴利文为弗“opasamiko
parinibbayiko sambodhagami”(AN。 IV。 p。225),中文译为
“导致寂静、涅槃、觉悟之法”。
1111。 长寿天:对应之巴利文为“dighayukam devanikayam”(AN。
IV。 p。226),中丈译为“长寿天界”。这是指色界的无想天,及无
色界的四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参考
注解897; 963)。
1112。 无信无恩,无有反复:对应之巴利文为平“avinnataresu
milakkhesu”(AN。 IV。 p。226),中文译为“在没有智者的野蛮
人之中”。
1113。 日亲:巴利文为“adiccabandhu”,是释迦牟尼佛的称号之一。
1114。 世有欲人贫穷为大苦耶:对应之巴利文为“Daliddiyam …
dukkham lokasimim kamabhogino ti?”(AN。 III。 p。351),
中文译为“对于世间上有欲的人,贫穷是苦吗?”其中,“有
欲人”(kamabhogin),意思是“享受欲乐的人,泛指一般世人”。
1115。 雄猛:对应之巴利文为“dhiro”(AN。 III。 p。354),中文译
为“坚定者、智慧者”。
215
216
1116。 满具常弃乐:对应之巴利文为“ekodi nipako sato”(AN。 III。 p。
354),中文译为“专一、谨慎、有正念”。
1117。 无病为涅槃,谓之无上灯,无忧无尘安,是说不移动:对应
之巴利文为“etam kho paramam nanam; etam sukham anuttaram;
asokam virajam khemam; etam ananam uttaman ti。”(AN。 III。
p。354),中文译为“这是最高的智慧,这是无上的快乐,没有
忧愁,没有尘垢的安隐是无负债的极致。”
1118。 无道:对应之巴利文为“sahasena”(AN。 V。 p。177),中
文译为“粗暴、无理”。
1119。 染着缚缴,缴已染着,不见灾患,不知出要而用:对应之巴
利文为“bhoge gadhito mucchito ajjhapanno anadinavadassavi
anissaranapanno paribhunjati”(AN。 V。 p。178),中文译为“他执着
财物,迷恋财物,因财物而犯罪,不知道染着的危险,不知道应该脱
离染着而受用财物”。
1120。 福田人:对应之巴利文为“dakkhineyya”(AN。 I。 p。63),
中文译为“应供养者”。
1121。 信行:巴利文为“saddhanusarin”,依信心而达到须陀
洹向的行者(参考《中阿含第一九五经阿湿具经》、《中部第七○
经枳吒山邑经》 及《人施设论1:36》)。
1122。 法行:巴利文为“dhammanusarin”,依教法而达到须陀
洹向的行者(参考《中阿含第一九五经阿湿具经》、《中部第七○
经枳吒山邑经》及《人施设论1:35》)。
1123。 信解脱:巴利文为“saddhavimutta”,〔信行者〕 依信
心而达到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向的行者(参考《中阿含第一九五经阿
湿具经》、《中部第七○经枳吒山邑经》 及一人施设论1:34 》)。
1124。 见到:巴利文为“ditthipatta”,〔法行者〕因为如实见到四
圣谛(苦集灭道),但未成就无色界定,而达到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
向的行者(参考《中阿含第一九五经阿湿具经》、《中部第七○经
枳吒山邑经》及《人施设论1:33》)。
1125。 身证:巴利文为“kayasakkhin”,具足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
处、想受灭处定,并且达到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向的行者(参考《中
阿含第一九五经阿湿具经》、《中部第七○经枳吒山邑经》及《人
施设论1:32》)。
1126。 家家:巴利文为“kolankola”,达到须陀洹果,还要再生于
天上人间七次,才能解脱的行者(参考《人施设论1:38》)。
1127。 一种:巴利文为“ekabijin”,达到阿那舍向,只要再生于天
上一次,便能解脱的行者(参考《人施设
217
218
论1:39》)。
1128。 九无学人: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之中,没有九种阿罗汉,只有
慧解脱与俱解脱阿罗汉。“退法”(parihana…dhamma),若遭
疾病等异缘,即退失所得之果,是阿罗汉中最钝根者;“思法”
(cetana…dhamma),惧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杀,以保所得;“护法”
(anurakkhana…dhamma),于所得之法,防护不退,若怠防护,
有退失之惧;“实住法”(thitakappa…dhamma),若无特胜之退缘
则不退,若无特胜之加行则不转较优之种姓;“升进法”(pativedha…
dhamma),堪能行练根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不动法”(akuppa…
dhamma)与“不退法”(aparihana…dhamma),此二者是
最利根,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此中,修练为因而得者
称为不动(即不败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即
不退失所得之功德)“慧解脱”(pannavimutta),了断慧隙之烦
恼,于慧得自在;“俱解脱”(ubhatovimutta),了断定障、慧障,
断不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
后二者就所离之障而分。
1129。 五法:对应之巴利文为“pancasu sikkhapadesu”(AN。 III。
p。211),中文译为“五学处”,意思是“五戒”,即从杀生远离、
从偷盗远离、从邪淫远离、从妄语远离、从饮酒远离(参考注解85)。
1130。 四增上心:对应之巴利文为“catunnan …abhicetasikanam”
(AN。 III。 p。211),中文译为“四心增上心”,意思是“四不坏
净”,即对于佛陀、佛陀的教法、比丘僧众及戒律,有坚固不移的信
心(参考注解397)。
1131。 尸赖、三昧、般若、解脱、解脱知见:这五项是“五分法身”,
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尸赖”(sila)是戒、
“三昧”(samadhi)是定、“般若”(panna)是慧,这三者合称
“三学”。
1132。 息心:对应之巴利文为“santesu”(AN。 III。 p。213); 中文译
为“寂静者”。
1133。 尨色爱乐色:对应之巴利文为“kammasasu”(AN。 III。 p。
214),中文译为“有斑点的、杂色的”。
1134。 诸鸽鸟:对应之巴利文为“parapatasu”(AN。 III。 p。
214),中文译为“鸽色”。
1135。 居士本工师:对应之巴利文为“vesse sudde candalapukkuse”
(AN。 III。 p。214),中文译为“吠舍、首陀罗、旃陀罗补羯娑”,
意思是“农夫商人、奴隶、贱民”。
1136。 人有瞋恚,习瞋恚,瞋恚所覆:对应之巴利文为“Kodhano 'yam
……purisapuggalo kodhabhibhuto kodhapareto”(AN。 IV。
p。94),中文译为“这样的人
219
220
是有瞋恨的人,被瞋恨征服,被瞋恨打败”。
1137。 彼应得利而不得利,应不得利而得利:对应之巴利文为“anttham
pi gahetva‘attho me gahito' ti mannati; attham pi gahetva
‘anattho me gahito' ti mannati”(AN。 IV。 p。95),中文译为“当
他没有得到利益时,他却认为:‘我已得到利益。’当他得到利益
时,他却认为:‘我没有得到利益。’”
1138。 彼作如是身、口、意行,使彼大失财物:对应之巴利文为“ye pi
'ssa te honti bhoga utthanaviriyadhigata bahabalaparicita
setavakkhitta dhammika dhammaladdha; te pi rajakosam pavesenti”
(AN。 IV。 p。95),中文译为“他所有
的财富,经由勤奋努力所得来的,以手臂的力量所累积的,由流汗所
得到的,以合法的方式所得来的,都会被国王送进国王的财库”。
1139。 造作痴罪业:对应之巴利文为“Bhunahaccani kammani … karonta”
(AN。 IV。 p。98),中文译为“造作杀生业”。
1140。 像瞋恚:对应之巴利文为“kodharupena”(AN。 IV。 p。98),
中文译为“因为瞋恨而生起的〔厌恶〕相”。
1141。 昙弥:巴利文为“Dhammika”,是比丘的名字。
1142。 佛图:即“浮图”,是寺塔的别名。对应之巴利文为
“avasesu”(AN。 III。 p。366),中文译为“住处”。
1143。 生地诸比丘:对应之巴利文为“agantuke bhikkhu”(AN。
III。 p。366),中文译为“外来的比丘”。
1144。 住沙门法:对应之巴利文为“samanadhamme thitam”(AN。 III。
p。371),中文译为“遵守沙门法”,意思是“奉行修行人应做
修”。
1145。 高罗婆:巴利文为“Koravya”,又译“拘牢婆、拘罗婆、拘毗
罗、拘猎、俱卢、拘未欺、极作”,是转轮王的名字。
1146。 善住:巴利文为“suppatittha”,是尼拘类树王的名字。
1147。 二升瓶:对应之巴利文 “alhakathalika”(AN。 III。 p。
369),中文译为“一升瓶”。
1148。 牢梨破群那、阿罗那遮婆罗门、瞿陀梨舍哆、害提婆沙罗摩
纳、储提摩丽、桥鞞陀逻,及萨哆富楼奚哆:巴利文为
“Mugapakkha; Aranemi…brahmana; Kuddalaka…sattha;
Hatthipala…manava; Jotipala; Govinda sattapurohita”,
意思是“牟梨破群那、阿罗那遮婆罗门、瞿陀梨舍哆、
害提婆罗摩纳、储提、桥鞞陀逻〔等〕七位大师”。
其中,“萨哆富楼奚哆”(sattapurohita)不是人名,
是“七位大”,即善眼、牟梨破群那、阿罗那遮婆罗门、瞿陀梨舍哆、
害提婆罗摩纳、储提摩丽、桥鞞陀逻。
1149。 无殃:对应之巴利文为“sada”(AN。 III。 p。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