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阴阳解决光速问题,阴即暗物质 >

第2部分

阴阳解决光速问题,阴即暗物质-第2部分

小说: 阴阳解决光速问题,阴即暗物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开始说她家离这里多少多少里,她是怎样被害死的,她家里还有孩子,还有丈夫,还有 
谁谁谁,说得玄玄乎乎的。这孩子从来没有出过门,因为她尽出些怪事,好奇心就驱使有 
些人按她说的方向去找了,一找还真有这么一家,真有这么一回事儿。带她去了以后,她 
还能说出这家的孩子叫什么什么名,能说出原房间是怎样摆设的,这事就玄了。而近代又 
有人好事,专门收集了一千多名这种儿童,多数最佳年龄在4至6岁之间。你问他从哪里 
来的,一考察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有人就专门在这方面创什么体系,发表论文,用这个来 
验证轮回学说的正确。 

在我们看来,这都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是事物的本质问题。物种产生后,将按照一定的 
规律运行。生命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认为是在“旋回”运行。什么叫“旋回”呢?首先要 
肯定物质不灭,有物质不灭才能谈下面的问题,物质分为阴阳两种物质。阳性物质不灭, 
那么阴性物质灭不灭?当机体解体变为泥土时,阳性物质没有灭,仍然以粒子形态存在。 
那看不见摸不着的阴性物质呢?它跑到那里去了?它也不灭,它参与什么事去了?琢磨琢 
磨,这就变得有味了。这是第一条(物质不灭)。第二条我们还得肯定,任何事物的发展 
是螺旋式上升的。而没有简单的划圈这样的运动。如果,物质不灭定律存在,螺旋式发展 
这种规律存在,阴阳物质理当存在,那么我们在解释生命往哪里去了时就好办了。什么班 
禅转世了,什么小孩原来怎么怎么这些事都可以破译了。奥秘在那里呢?生命有机体解体 
之后,阳性物质不灭,慢慢转化为泥土,而阴性物质仍然充满空间,不占有空间,看不见 
摸不着,以波的形式存在,而这种波载有前者时间的痕迹。人类进化的全部信息都存在这 
波上面。当这种阴性物质在另一个时空点上与另一个阳性物质结合的时候,它又产生一种 
新的生命体,你不要以为这个生命只是精卵结合。精卵都是有形的,是阳性物质里的阴和 
阳。从外边跳出来看它仍属于阳,它必须和另外一个阴结合。这个阴可能是一般常人的生 
物波,即那种阴性物质,以波的形式存在。起码它是保留了人类进化的这些痕迹。特殊类 
型人,他这种阴性物质存在的信息,相对要强,那么这种阳性物质和另外一种阴性物质就 
是精和卵一瞬间结合的时候,就产生一个新的生命。如果这个人是暴死的,或生来就具有 
特殊气质的人,其信息就非常强烈,于是出现所说转世现象。生出来的小孩,没隔几年便 
把以前的事全部记起来了,说他原来如何如何。人们不知其所以然就说这是轮回了,是那 
个人又回来了。那么我们跳出来看,是那个人回来了吗?那人原来由几种物质形态构成 
的?两种,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那人的阳性物质回来了没有?早就变成了泥土了,那这 
个人的什么物质回来了?阴性物质。阴性物质在新的时空点与新的阳性物质产生新的生 
命,这个生命带有上辈子的痕迹,但象是那个人却又不是那个人,甚至可以说高于那个 
人。它遵循一个什么规律在运行呢?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象是原来的生命又不是原来的生 
命,不是简单的轮回重复。并且在不同时空点上结合,就产生不同的生命。这个学说就叫 
“生命旋回理论”。 

四、旋极图 

无论是宗教,还是政党,还是门派,他都愿意用一种最简单的符号和图形把自己的主张和 
世界观表达出来。你看苏联的党旗是什么图形?镰刀和锤子对吧?它代表工农大众。把它 
为谁服务的目标表达出来了。佛家主张“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为大道”。皈依佛家 
之后他们叫“遁入空门”。他们把自己的宗派叫“空门”。不要追求七情六欲,主张“跳 
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么事物运行是怎样的呢?佛家讲“六道轮回”。怎么轮回的 
呢?封闭性的运动,来回这么转,所以我给佛门画了一个模式图,叫“零空图”。它反映 
了佛家的人生观和方法论。 

那么道家呢?太极图是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模式图。 

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起始,最初是有一个总的规律在那里支配着的。在所有物种产生之 
前就有这个规律了,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讲不清是啥,勉强起个名叫“道”。由“道”产 
生了混沌一体的宇宙,这就是“道生一”。然后由这个混然一体的一,又开始分离出两种 
基本物质即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也就是“一生二”。后来的万事万物都和阴阳两种物质 
有关系了,“法于阴阳”,由这个阴阳组成新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含有阴阳 
的共同体,把它叫做“三”。道生一、一生二、然后二生三,这个三就不是原来的那个零 
空了,在零空里面有了阴阳的内容。阴阳共存于同一个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如果离开 
了一方,这个统一体就不存在了。必须阴阳存于一体之中,这才能构成生命,构成万事万 
物,这就是三生万物。所以阴阳间的关系从这个图上反映出来,阴阳互根,这个规律找出 
来了。然后再看阳中的这个黑点它表示什么呢?表示阳中有阴,阴中又画出这个白圈表示 
阴中有阳。负阴抱阳,负阳抱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和阳之间的关系全在这个图上 
反映出来了。再进一步看,阴和阳之间的这个“S”曲线标志什么?曲线横着来看,有起 
有伏,它表示事物发展是波浪前进的。如果你在曲线中间再加一个圈,波浪式的规律就没 
有了,这个规律就是我们讲的玄之又玄的规律。多少人试图破释这个规律,做了那么多的 
解释,你如果真正把握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七个规律,再去看它就明白了。为什么道家把太 
极图标在自已身上呢?道家认为,他们把握了宇宙的运动规律,代表着人类认识的最高层 
次,通过太极图这个模式将他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表示出来,并引以为自豪,因为这是道 
家的发现。阴阳鱼里面还能反映出几个大规律来。质量互变规律,因果规律,极反律都道 
出来了。怎么说呢?你看这个阳鱼尾,一开始非常小,然后大————大————到这 
儿,到了极限的时候,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了,变成阴了,此时阴鱼尾出现了,又向前 
发展到了阴鱼头,到了极限,又变阳了,这个规律叫极反律。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物极 
必反。再看这个太极图还反映什么规律呢?为什么这头会出现阴鱼尾?因为对应的那边出 
现了阳鱼头,阳鱼由尾至头,由小到大,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阳极生阴,因为有前边的 
因,所以才有后边的果,这就叫因果律。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只注意事物的果, 
而不去寻找它的因,就难以把握事物全貌,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极 
反律、阴阳物质理论,再来探讨搬运啦、飞碟啦,问题就好解释了。阴阳物质的临界点是 
光速,当速度达到光速的时候,阳极生阴,阴性物质的特征出来了:看不见,摸不着,这 
是极反律和质量互变律在起作用。你看,这个简单的图上反映了多少人类认识的精华,多 
少规律。所以道家才能以此为骄傲。太极图是有道理的。这似乎是人类认识的最高层次 
了:物种是怎样产生的,产生出来后,是以什么形态存在,怎样运行的,几乎都有了。但 
是,生命后来上那里去了呢?以后又是怎么运行的呢?另外,事物发展的曲线仅仅是波浪 
式的吗?事物要向前发展需要注意什么?这些规律太极图都没有揭示出来。所以,太极图 
也不是人类认识的最高层次模型,还要发展。怎么发展呢?发展到天华文化的时候,就导 
出了旋极图。 

(零空图、太极图、旋极图) 

你看这个旋极图和太极图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能看懂这两条切线代表什么意思吗?他们没 
有闭合,是开着的。这两条切线,表示螺旋不一定都是上升,而要螺旋式上升就必须开 
放、吸收、发展、前进。 

我们再看旋极图中间的阴阳临界曲线,它与太极图有什么不同?太极图中的阴阳形状象似 
两条鱼,中间的临界线是“S”曲线,代表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而旋极图中的阴阳形 
状象是两只鹰头,中间的临界线是一条蛹动形曲线“~”,它反映出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 
避免的斗争性,同时反映出事物发展并不是到了高峰点的时候,便斜下低谷,而是到了阳 
极转阴极,即由高峰向低谷转化时,有一个似乎退回去的趋势,从曲线上反映,是蛹动形 
状。事物运动的这种轨迹和形态,我们称这为“蛹动式前进”。当你掌握了这个规律的时 
候,你就不会被一时的困难蒙蔽自已的眼睛,而是把握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在事态中掌 
握自身平衡。顺利的时候,要居安思危,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要认清所有事情都会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成为过去,到了极限的时候肯定出现相反的结果。谁把握了这个规律,谁就掌 
握了相对的自由。处于低谷状态的时候你要积蓄力量准备新的高峰到来。当事物发展比较 
顺利的时候,你的脑袋要清醒一些,预见到下一步的低谷。当低谷到来的时候,要把损失 
降到最小,最低。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大有益处。旋极图把这个规律都反映出来 
了。旋极图完整地表示出了“法于阴阳”,“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负阴抱阳,负阳抱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质量互变”,“因果”,“极 
反”,“蛹动前进,螺旋上升”,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此外,旋极图中的阴阳 
临界曲线,还反映了一条重要规律,即道法自然,大道自然。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已的运 
行轨迹,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循着客观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运行,违 
反规律,必受惩罚。旋极图中的阴和阳十分对称平衡,它提示人们:处理问题的原则应该 
是不偏不倚,以中为度,注意总的平衡。 

到现在为止,人类对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各种基本规律,以及符合 
大道之理的方法论,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式图————旋极图都完整地表达出来了。越是真 
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