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在家居士修行 >

第12部分

在家居士修行-第12部分

小说: 在家居士修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伤滴褰涫颇芨姓腥颂旃ǎ懊嬖谒低锝涫庇兴担锝浒涣缴唷⒉欢窨凇⒉荤灿铮羲滴褰渚途咦闶疲馐钦返模簿褪撬滴褰渚咦闶屏耍晕褰淅磁涫频那樾危谝痪褪遣簧鄙⒌诙煌档痢⒌谌恍耙⒌谒牟煌铩M锢锇涣缴唷⒉欢窨凇⒉荤灿铮谖宀灰疲灰瓢裁茨兀恳蛭凭腿菀茁倚裕闳舨灰撇宦倚裕驮独胩坝⑧梁藓屠胄凹晕褰淠芩党墒疲埔彩俏褰涞南阜帧R虼宋褰浒疲咦闶平湟簿褪浅质匚褰淝寰唬褪蔷咦闶魄寰涣恕�

功德导引入门 随分证、随分得

那么受持五戒有什么功德呢?说到功德,有很多人会说唉呀!时常都在说功德,其实佛教是重视涅槃究竟解脱的价值,并不是重视功德的价值,凡是应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一切,都是佛教徒必须要去力行的戒律,为何还要落入个功德,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佛教它是讲三轮体空,做善事的人,所做善事的对象,包括所做的方法,全部都不可以去执着,简单说也没有所谓的功德,因为你心有想修功德,那么你会感召人天果报,但是佛教重点是在涅槃究竟解脱,并不是在功德价值的观念,我们应该知道,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也是我们的责任,何况我们既然有经济力量,多做一些利益别人的事,并没有什么,回馈社会嘛!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相当的因缘关系,这在以后还会说到,现在我们不要离题太远。我们应该知道,去做一切我们应该做的事,这也是自己的责任,不应该有求功德的心态,这种持戒行善精神,才是真正学佛,才是真正的目标,所以行一切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该是没有执着在功德,但是话又说回来,在我们初学凡夫来讲,修行有次第,要做到这样的功夫,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开始若跟你说没有功德,就有人会将它变成断灭,反而变成断灭法,像很多人不了解佛法,我说觉性随五蕴生灭,那么他认为这是断灭法,他们再创造了有一个觉性不变,有个觉性不变存在等等,若是觉性不随五蕴生灭时,那就不用修行了,修行要做什么?修行是要离苦的,记清楚!修行不是要落入神格化的,我们这肉体的五蕴有觉性没错,但是五蕴消灭后觉性也随着消灭,这是五蕴觉性消灭而已,若是认为还有自性的觉性没有生灭,那么请问这种因缘如何来?自性的觉性因缘如何来?所以这是违背佛陀所说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如果认为自性的觉性没有生灭,那么根本他的出家或是修行学佛动机,并不是为了离苦,这种误认为另外还有一个清净地方的观念,并不是离苦的修行,有很多人抱持着这种观念,事实上要悟缘起甚深法真的比较难,这是难免的,所以修行不是那么简单,只有这地方就很难了,何况说修行有很多次第,刚初入门的凡夫你叫他修却说没有功德是不可能的,告诉他布施没有功德,帮忙别人也没有功德,他不可能来修,所以凡是任何事情都有次第,学佛也是一样都有次第,世间学问也是一样都有次第,将有功德的观念慢慢引导进入达到三轮体空,这是一个次第的过程,这都是一种修行层次,修行过程我们不可说没有,也不可说不对,由修持三皈戒来做入门修持五戒的准备,以后依次第进入五戒、十善、八关斋戒,甚至菩萨戒,都有一层一层的次第。并不是说你没有经过这一层一层的次第,就不能修戒,就不能够了解修行,当然你可以不用经过这次第完全做到好,这是最好的,但是这已经是果地的人了,既然是解脱果地的人也就不需要说什么戒了,他的心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用持戒,不用说戒,自然他就是按照戒律去行持了。这个戒是有层次,修行也有层次,从持守戒律一层一层的引导,藉由一层一层的引导由浅入深,这样大家才有办法,才能接受,所以从出发点的心态去了解,我们也就不可以否认这是没有功德的,但是只要慢慢体证到佛法的意旨,当然你就可了解,所有功德非功德的心态在哪里。
若是我们持守戒律,在持戒当中再产生个出离的心,出离什么心呢?是出你贪嗔痴烦恼等等的心,执着等等的心,因此可以证得涅槃,也就是说我们本身,从初地慢慢到果地都是个过程,佛教重视持戒,做我们究竟解脱涅槃的资粮,并不是持戒就能得到解脱,这样佛陀只说戒就好了,不用再叫我们生出智慧,不可以认为持戒就可以得解脱,持戒是你解脱的资粮,解脱的助缘,不能没有戒,也不能没有定,我曾听说:持戒修定是傻子,真正先修智慧再来持戒,修智慧以后,你的定和慧自然而然就生出来了。这种本末倒置的说法,到底他是根据什么来说我都不知道。大概书看太多,没有实践,也没有次第,头脑迷糊了才乱说一场,你没有持戒心不安,心不安定如何来开智慧,提心吊胆每天都烦恼。佛教重视消灭你的烦恼,止息你的烦恼,达到究竟没有烦恼,并不是你没有经过持戒,你的心会安,每天吃饱了,做坏事情你的心会安吗?危险哟,稍为动一下,看到一个人眼睛一直看着你就怕了,心想:“是不是我昨天做坏事他有看到,我昨天做坏事情他知道?”那时你的心就会蹦蹦跳了,不见得说你有定,不见得那时你会摄心,不可能,你看报纸在报导,很多哦!年青逞强等到做违犯大事情要把他枪决之前,他不可能有多么英雄,那时两脚都软了不会走了。所以人平常都喜欢赌一口气,那一口气值多少钱?能够好好的来持守戒律,就是最大的自由,也是最大的根本,也是最大福德,所以刚入门的人对福德,我们不可以把它否认掉。如把它否认掉,往往就架空,如果来持五戒只求人天的福报,或是持戒力量比较薄弱的人平常会被环境影响,意志比较不坚强的人,也可以因此不必来堕入三途苦,意思是说我们能来持守五戒和十善,但是你若无法将五戒十善持守得圆满,至少我们持守一、二、三条,随分持、随分得,至少也这样呀!你都不去持,你就没有机会了,随分持,随分得,以后你的果报就随分受。这么好的事,大家最好积极来随分持,最好能持到圆满,即使不能圆满,以你的力量和在你工作当中随分得、随分持。无法持戒的人,他就是因为不了解持戒的好处,也正因我们能随分持,至少我们不会堕入三途苦,若是持戒种子因缘成熟,再更进一步,进而继续超越三界,如果五戒不能每条持守没有关系,持一条有一条的功德,至少以后可以保住你的人身,不要死后落进地狱、饿鬼、畜生,要学佛的机会就难了,是不是这样呢?所以现在我们有正见的种子,假使你这一世能学到解脱最好,不能解脱由你的业力轮回演变产生来世,你一定比别人更好,至少你能保住人身,不用堕落三途苦,持戒那么好,所以持戒至少可以决定你舍此一身之后的人天境界高低,和你以后来出生人间的好坏。了解这种叫做业力的轮转,业力的轮回,我们生死的轮回,现在和以后都不出自己,由于自做自受而产生,没有人可以给你的,也没有别人操纵你,也没有别人替你承担,都是由自己的行为感召一切苦乐,都由一切行为感召一切来世的好坏,当然我们修行不要想修来世,这是最好,因为你想有来世,你就想求生、求存、求再生就落入灵魂种子里,可是我们假设努力用功精进不能达到这境界,我们还是有持一分一分的功德,持二分二分的功德,持三分三分的功德,以后来世的好坏,是你现在所做的一切行为。所以我时常开示,我们认真做事,认真持戒,认真修行,千万不要为以后铺路,假如你只想要为以后铺路,现在没有认真脚踏实地,那么这都无法为以后铺路,都空说而已,也就是说我们未来的好坏,完全是依现在持五戒清净多少而定,因为正报若好,依报当然就好,比如说我现在握个拳头,往桌上打多大力,当然我的手就有多痛,打大就大痛,打小就小痛,一定的道理呀!所以,凡事都依自己的行为所感召,现在痛苦的轮回包括以后生死的轮回,全都由自己的业力牵引故,所以能持戒多少,我们尽量持多少,最好能持清净,不能持守清净就认真去持守多少就算多少,这都没有让人占便宜,也不是佛祖得去,也没有什么人得去,我们自修自感受、自修自体证,不用等到时间到叫天叫地抱怨也没有用。

持戒为悟道的资粮

佛教持戒的目标,并不是求死后升天,或是求来世的享受,佛教持戒建立在安定身心,精神集中,当你精神集中就观察思惟,观照思惟身心的变化,来悟证缘起甚深法,来消除你的贪、嗔、痴,止息一切生死烦恼的大苦集,重点在这里。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升天虽然是好,但是升天不如人间,怎么说升天不如人间?因为天上也有它的寿命,福报享尽之后,他又必须堕入三途苦,怎么说?我讲一个故事,把它当作故事,有时不讲一些故事,大家会感到很无聊,反正在因地当中,必须要说一些来做参考,印顺导师说一句“正直舍方便”,只要方便不引导别人走不好的,所以我勉强说一些故事,这个在律中有记载,目犍连尊者,他有一个在家的弟子,这位在家弟子叫耆婆,是印度当时最有名的医生,很能干,但是他皈依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这个耆婆自从皈依三宝后,免费为僧伽看病,治病不用钱,他这种发心的功德,慢慢的累积,累积到有一天,耆婆死去了,肉体已经坏去,并不是他做医生就不会病死,他也是会死的,这因缘和合的东西会生、老、病、死,佛陀也是会,有的人会说呀!出家人不会生病,开悟的人不会生病。佛陀也会生病,佛陀也有病呀!大家也有病呀!因缘和合的肉体,谁说没有生病,有很多人说:“开悟的人就不会生病呀!”谁说不会生病哦!会死去呀!所以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事,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的,只是你心里生老病死的痛苦会解除而已,这肉体的生老病死大家都会经过,生老病死有二项,一项就是身体的生老病死,一项是你心里的生老病死,而你心里的生老病死能用佛法来消除,但肉体的生老病死是没有办法用佛法来消除的,所以耆婆死后听说感召去天上三十三天,有一天目犍连他也有一个弟子,怎样呢?生了一种怪病,医不好。那么目犍连那时想生病既然医不好,当时医术很好的耆婆已经不在了,是不是来找耆婆问看看这种到底是什么病呢?听说他用他的神通去三十三天找耆婆,那时刚好看到三十三天里面的天人,每天自由的享受,开着他们天上的工具,都要去乐园玩,看到目犍连都不理,也没有半个人理他,由此体会天人的福报是不错的,后来耆婆看到目犍连,也没有停下来,只用手比一下而已,又享受去了,看到这里以后,目犍连就去追他,就问耆婆说:“奇怪哦!你见到我为何没有停车呢?也没有停下跟我打个招呼呢?”耆婆回答说:“哎呀!我们来天上生活享受最要紧啦!因为生活太好了,身不由己,不能自主呀!”并且说:“我已经算是最好的了,我还举个手跟你打个招呼,你看其他人看到你,连理你也没有。”哇!事情大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