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在家居士修行 >

第25部分

在家居士修行-第25部分

小说: 在家居士修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六道轮回,不是别人派给我们,也不是别人指使我们的,不是阎罗王或天人派的,更不是神、佛、菩萨来派的,而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而来的。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说,有一个人在阎罗王的面前,阎罗王叫他去当畜生当猪,他活着时一天不做事,只是吃,希望别人拿东西给他吃,整天就只是吃睡而已,所以果报感召去当猪,那么他就不愿去当猪,他不服抗议,举手抗议说:“阎罗王你这样不行,为什么我等这么久你就叫我去当猪,很多人都出世去当人,为什么叫我去当猪?”阎罗王就跟他讲说:“好,你要去当人,不去当畜生,但是你要了解,人是没有全身都是毛的,你全身都是猪毛满满,所以,如果你要去当人我可以答应你,但是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要把全身的毛拔掉,要不然人哪有全身都是毛,那怎么能看呢?你若是真正想要去当人,你答应我拔掉全身的毛,只须头发的毛留着就好。”他说:“这简单,我甘愿去当人,甘愿拔毛!”但是当他开始拔毛,很痛时就说:“不了,我甘愿去当畜生。”阎罗王就说:“你这一毛不拔的人,你哪有资格去当人!”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会穷就是因为我们吝啬,但是为了以后出生当人而要去布施,布施必须量力而为,不应时时刻刻贷款借钱而去布施,拿饭钱去布施这是不对的,这违背佛陀真正的教义,佛陀他说“四分法”:以后在我们律方面会说到,经济方面也会说到布施一定要适量,千万不可影响你的环境,不影响到你的身心,不影响到你的生活,要不然你布施反而会变成烦恼施,布烦恼施要做什么?不如你不要布施,所以众生的贫困是从贪来的。
布施既然可离贪,也可实际利益别人,所以既然我们会穷、会贫困不知足,原因都是从贪来的,如果你可以舍去贪,你就可利益别人,那么你就不贫困,这样就能知足了。有些人贪求不尽,永远都是在贪,过去在印度,贫困的人很多,所以佛陀就教导他的弟子们,广行布施,而现在我们,贫穷的人很少了,真要找到穷的人实在很难。社会福利方面做得非常好,因为只要你肯努力去赚钱,吃穿住就能非常富裕,人家说“钱淹脚目”,虽然近来经济不好,但这只是个过渡时期,我们想想看,虽然我们的经济这么好,还是有急难的,还是需要大家广行布施的,像近来水灾、火灾频传,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布施,去回馈社会、利益社会。况且这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因为取自社会就应该回馈社会,施舍人家需要的,这才是最不简单的,不要在人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趁人家在火灾中还去偷人家东西,当别人有困难我们要去帮助他,不然的话,你又藉机会去敲诈或偷,或是为了得到利益却来做危害他人的事情,这都不好,我们看到别人可怜时,当下应该要用慈悲的心去施舍给他,所以佛陀教导弟子要去广行布施,原理就是要叫你舍悭贪,简单说不是叫你布施却一天到晚想去得到功德,虽然初发心的人有功德可得,但不管你有没有想要得到,或是不想得到功德,这并不是用嘴说想要得到就能得到,而是由你的力行去做出来的,何况学佛并不是要得到什么,因为布施就是要你去舍悭贪的,你不舍悭贪却想布施得功德又多一个贪,当然这是稍有境界的人在听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这里所谓的布施是要舍我们的悭贪,一来是要舍悭贪,二来也可以布施贫困的人,做社会慈善事业都是布施,不是只有拿钱去寺院才叫做布施,也不是拿钱去供养出家师父才叫做布施,不是。对于社会慈善事业把握最适当的当下去布施最好,因为很多人现在有一个让我们调整不平衡的地方,那就是很多人认为助印哪部经典的功德最大,大家马上印一大堆,其实功德在哪里?寺院堆得几乎没地方放,就是说市面上的流通量已经饱和了,大家已经都有了,这部经典等于没有作用了,浪费布施,所以布施一定要看是否需要,不要说印经就有功德,有什么功德?印了一大堆没有人看,随便放的一大堆没有用,让蟑螂、虫咬坏掉了,最后送到古物商,那功德在哪里?如果这部经书很好,市面上没有,而且对人相当有帮助,那么你印给别人看,这才叫做有功德,因为你发心一元、二元来布施,让别人看到这本书,让别人体证佛法,这功德是无量的。那么当社会贫困我们看到之后,认为有所需要去帮助,当下利益他人,我们即能舍悭贪而且又能利益他人这是最好的,所以一定要用的恰当。
贫困可分为三种:第一财产的贫困,第二学法方面的贫困。财产贫困也可说是物质的贫困,而学法方面的贫困,也就是知识的贫困,第三做人处事社会知识的贫困。物质的贫困和知识的贫困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知识,另一种则是出世间的知识,所以贫困分为这三种。所有社会上所说的老师,教导我们做人处事就是属于世间知识的范围,然而所谓出世间的知识,却是学佛的善知识,以他们走过的智慧经验来教我们,虽然有的人可施舍财物给别人,但是对于其他物质的贫困仍是要靠自己努力去对治。所以说布施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财施,财物的布施对治贫困,第二种法施,佛法的布施,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布施法为最,用佛法来教导别人,这就是要让你运用出离世间的知识来行法的布施,第三无畏施,就是做任何事情均经历过相当的经验,那么就不要怕也不会怕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既然没犯任何的戒律,且又都按照佛陀的教理去如实修行,不论在世间法也好,或是在做人的道理方面,我都做得非常好,利益别人本来就是应该要去做的,我怕什么!所以财物的施,可以供给贫困的人以改善物质生活,而佛法的布施,可以让众生的精神生活充足,至于无畏的布施,则是可以让众生从事善法,来做善,勇猛精进,不怕一切。佛法的行者必须依佛陀的悲智去行持,因此学佛的人一定要学习佛陀的两种精神,两种什么精神呢?一种是弘法利生的精神,一种就是用自己亲身的经验去体证缘起法,所以学佛一定要学两种——“法”与“律”,佛陀的法与他的戒律,若是经济方面允许,我们就应该用自己剩余的财物,或是能力范围内做得到的财物,多做有利社会人群的公众福利,让这个社会上真正有需要的人包括苦难的人可以得到温暖,这才叫做真正的财施。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取之于社会,那么就应该用之于社会,东西是需要运用的,这东西如果需要就很好用,那么就好好地加以运用,否则不需要的话放着也没用。钱财也一样,不要做守财奴,我们的东西,如果没有去运用,有时放太多,心挂碍得要死,放也放不开,那么这就是在做守财奴,所以我们应该用之社会,不可忘记社会贫困的大众,这种功德才真的是无量。比如说,有的人在世活着时相当节俭,不懂调适钱的使用,四处藏着,放在床铺底下,等到要死的时候还跺脚,跺脚意思是说床底下有放东西,死后跺脚没有关系,但是内心对这东西产生有意的行为执着,执着这个地方我已经放钱了,在死之前没有处理好,如果再轮回出世为一条狗,它也会流浪到这个地方,真的哦!因为你有业力的行为,认为还要到这个地方来看顾这些钱,这些钱是我的,放在这个地方,所以这种有意行为的执着意识,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常念布施,自己心中的悭贪将会渐渐减少,且可以广结善缘,真正是功德无量,所以六念法门,是要在家学佛的弟子,一定要依六念方法来行持,因为初学佛者,他对于佛法修行的次第了解有限,且对出世生死的观念也比较薄弱,所以一定要有层次的引导,让他从一个方便的层次渐进。在家居士为了生活及事业、家庭的责任等等,大都不能专心深入经藏,又不能落实行持达到体证,大部分只记得功德,所以叫他们念三宝的功德,念自己持戒的功德,念自己布施的功德,念升天得到安乐的功德,然后慢慢对生命的无常,世间一切感受是苦,内心了解苦恼,并对出离苦恼有信心,因此更可深入研究教义,体证缘起法,离一切生死烦恼大苦集。
修行必须要先具足几项,在我们律篇里会说到,这地方先稍微说一下,即信具足,慧具足,戒具足,施具足,这四项是有次第的,一定要知道,八关斋戒就是在家学佛信众不可缺的法门,因为它是加行戒,一方面有功德可得,一方面又可种下出世的正因,时间不很长,持守又不困难,且又不会影响我们的事业及家庭生活,加上所得的功德又很大,实在是很适合在家居士来修行。但是不要只求形式的受戒,必须如法持守奉行,这样才是真正受戒,如果在一日一夜的持守八关斋戒中,遇到有其他特殊的情形时,譬如说:饿得肚子没办法,或因身体问题没办法过午不食,或者说逆缘现前,没办法如法受持过午不食,那么你都可以舍戒,因此八关斋戒舍戒可说是非常简单,怎么说呢?本来受持八关斋戒只有一夜一日,不需要所谓的舍戒不舍戒,但是假使你在一夜一日的受戒当中,不得已必须要舍戒时,当然也有变通的方法,因为既然你受了,就不应该要舍戒,一夜一日而已,用不着舍戒,但是为了预防万一,有其他意想不到不能继续受持八关斋戒的情形现前,那么就向一个懂事的人说,唉呀!“我因为因缘环境未具足,没办法受持八关斋戒”,这样就算是舍戒,有够方便吧!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之中有说,也有舍八戒许可,是这样说的:“若受斋日,欲舍斋者,不必要从五众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就跟一个懂事的人说,说我肚子饿得没办法,我逆境现前,我实在没办法持守下去要去吃东西,这样你就是舍戒了。这意思就是说,在你受持一日一夜当中没办法,不要想说我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就准备要舍戒,这样你就不要去受持八关斋戒,也不要想说我受持八关斋戒功德很大,去只跟着人家念,而不知道在受什么?一天吃饱不知持守六念、受持六念,当然也不是每项都同时受持,你若根器没办法就受持一念清净就好,要六念同时持守清净会感觉非常复杂,方法不只一种,很多,但是这最主要方法是出迷入悟,不要入迷出悟这就不对了,出迷不可执着,要离开执着,所以引离迷走入悟这都是方便,方便不可变成是随便,引导人走错路这是很可悲也很可惜。所以有特殊情况而不能继续持守斋戒,就向懂事的人说一声:我不能持守斋戒了,这就是舍戒,要不然八关斋戒只一夜一日而已,不用再去舍戒,这范围在一天一夜里。八关斋戒就讲到这里,如果有不详细或不了解的人自己可再深入去研究,要不然你去受八关斋戒时,当然有法师会开示,引导我们继续增加了解。

自觉佛道  下化众生

现在来谈菩萨戒。八关斋戒之后就是说菩萨戒,其实佛陀时代,并没有所谓的菩萨戒,但是菩萨戒的精神我们又不可否认,佛陀时代只有三皈五戒及八关斋戒,所以要说菩萨戒之前,首先来介绍何谓菩萨。菩萨我们时常听到,人家说你是菩萨,菩萨的称呼时常听到,你是位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