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修行-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劬镉兴担绱苏庋褪侨思涞谝桓!8J强孔约号嘌吹模皇侨デ罄吹模膊皇怯们蚶吹模强孔约号嘌鹄吹模嬲呐嘌敲挥欣肟模鲆磺惺虑槎济挥欣肟恚苑钍淌Τな亲龅茏拥脑鹑巍�
第三、若闻思语:
就是说师父在开示的时候,做弟子的一定要专注听师父开示,思惟师父开示的意思是什么,不要师父在开示,做弟子的一句来、一句去,没礼貌,不了解师父所讲的意思是什么,就跟师父争辩,做弟子的一定要了解,等师父开示完后有疑问才举手发问,师父再解释。不要人家在讲话,你从中间就插话进去,这也是我的一个毛病,十多年前认为别人在讲话,我们静静的听,等到他说完我们再讲,可是毛病是有时候人家讲到一半,觉得没道理,我就插话下去,他还没讲完,我就从中插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修养不够。我们内观要觉察,当学生的,老师在教我们,我们要注意听,专心听。听听看老师在教我们什么?专心听完后,如果有疑问才跟老师发问,千万不要“近庙忌神”。认为我们隔壁那间庙不兴,要跑到很远去拜拜才会兴旺,现在社会上师徒的关系往往会这样,相处一久就觉得这位师父没什么,“近庙忌神”,这个老师教我们一久,就觉得这老师没什么,其实他不了解。佛陀在长老偈有讲:不管他是做你的老师还是师父,至少他的经验比你丰富,不然他走的路也比你远,可以用他的经验来让我们做参考,是不是这样?何况说你用互相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弱点,世间绝对没有十全十美的,除非说学到跟佛陀一样,在因地修行当中,都还有习性,何况说阿罗汉也还有习性,只是阿罗汉他的习性是善的,不是恶的习性而已,所以我们听师父在开示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千万不可有散乱的心,不可没礼貌。
第四、尊重师长,对于师长要有感恩的心: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没办法感恩,对自己的老师没办法感恩,对长辈没办法感恩,那么这样要怎么面对社会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感恩、惜缘、惜福,时时刻刻尊重师长。
第五、凡所教诲,悉皆持:
也就是说老师教我们的,或是师长开示所教我们的,必须要记住。谨慎思惟老师在讲什么,了解他的意思,还要依师长的教导去奉行,依师长的教导去做、去经验,有疑问再去请教师长,那么这样我们才会进步,不可自己我慢自高。看轻师长,看轻老师。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弟子必须应该要对老师、对师长行五件事。今天时间又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乐,吉祥如意。感恩!再见!
大愿语录:
入道发心为首务,修行急务立愿先,忘失菩提修善法,依然还在轮回中。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我们又见面了。
我们前集讲到弟子对师长行五事,现在我们来讲师长也应该要以五事慈爱弟子,就是佛陀说弟子应以五事对师长,师长也要以五事对弟子。什么五事呢?
师长以五事待弟子
第一、善能调伏:
这善能调伏说起来简单,其实并不那么简单。要调伏,必须为人师长者了解弟子的根器,要了解弟子的根器必须观察,观察弟子他的根器到底是属于什么?适时的给予辅导与教育。就这一项我就觉得很难了,怎么很难呢?弟子若很多,要怎么去辅导、教育?除非具备佛陀那种智慧和观察力,了解这个徒弟是属什么根器,用慈悲喜舍来辅导这个徒弟,让他做什么,成就什么,不然怎么去调伏呢?调伏就是:第一、能调整他的习性。第二、教他能降伏自己的内心。若是如此他就能成就,否则就无法成就。第三、使已忆持者,更能忆持。也就是说师长教育弟子,应该奉行的事情,引导弟子让他在教育方面、修行方面,都有所进步。能令自己的弟子已生的恶念,慢慢将它调伏,加以消灭。未生之恶念,让它不生。已生之善念,让它能增长。未生之善念,令它速生。对于修行道业、教育,要教他时时刻刻忆持不忘,要教导一个人,其实只能将理论给他,引导他时时刻刻鞭策自己而已。不然,我觉得要征服一个人,就必须先征服他的心,若无法征服他的心,那征服的只不过是一个外形上的相,外形这个肉体,并不能令他信服,主要是用教义引导他,教育他待人处事之道,但也必须他具备那样的根器,于适当的因缘助长他,那他才能成就,否则光是教他断恶,他岂能断恶?叫他修善,他就会修善吗?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为人师长要教育一个弟子,教育一个学生,其实说起来没那么容易。既然我们已身为人师了,也应该要尽力,尽我们的力量,以我们自己能做到的去尽力,不然我们希望别人听我们的话,希望别人按照这样去做,那我们内心就产生一种痛苦,怎么说呢?你教他这样做,他不照这样去做,我们教他说这不能做,可是他没办法,他要去做,这样我们也会产生痛苦。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无法阻止别人说话,无法阻止别人想什么,也无法阻止别人的行为,简单说就是这样。因为各有各的业力,各有各的行为,为人师父者只能引导、教育而已。要听或不听,我们也没办法,我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心,有时候自己都无法左右自己的心,要如何去左右别人的心呢?这心念的问题其实是靠自己内观察觉的力量去改变,第三者是无法左右的。
第三、其所闻一切学业,悉皆传授:
就是说为人师长者,所懂的、所学的一定尽可能教育弟子,应该尽自己所学,我们自己学多少,就该教他多少。所以如果说,有一个弟子要去拜师,必须亲近一段时间,了解这个师父的教义,他的行为,他的作为是不是合乎自己的意思,因为佛教重视六和敬,也就是说他的教义是否契机?他的教义是否有正见?他所做的行为与我们所要学的,是否理想相应?若是有,那么一定要亲近他,若是没有,亲近他以后就会惹出是非和纠纷。导致演变成师徒伤了感情反而不好,简单说:我们都劝人和乐,自己却无法和乐呢?那要如何去劝别人和乐,怎么去以身作则呢?所以在我本人的体会和了解,只有征服自己的心,以我们所了解的去教他,并不一定他就能接纳,各人都有很重的主观意识,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已身为人师,就应该尽力,将自己所学、所了解的,像瓶子装水般要倒尽,将自己所懂的尽量教他,丝毫不保留。别像过去的人,像我们中国的医术,或中国的武术,过去听说真的很有一套,可是由于自私心作祟,所以教导学徒、弟子,都唯恐学徒胜过自己,所以就将重要的部份减一点、保留一些,动机就是防止日后徒弟对他怎样时,还不致输给徒弟,这样的心态。所以一个保留一项,二个保留两项,十个就少了十项了,日子久了就失传了。学佛就不是这样,在教育方面就是不同,一定要尽自己所了解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徒弟,尽量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比我们还行,徒弟比我们还行,这对我们相当有好处,我们可以不必为他烦恼,不用再为他教育,反过来,说不定他还能教我们,不然的话怎么说是:“师度徒,徒度师。”互相教学、教学,教他兼学习,我们教他,再从他的优点当中学回来;这样我觉得很理想,不要说怕徒弟比我们还行,徒弟比我们行,我们可以减轻这个责任负担,又有办法再去教化别人,这不是更好吗?我们的心若经常自己想说,徒弟要永远比自己还差,那我们的心会很痛苦,那这个徒弟亲近你也无法进步。所以,了解的就该尽量去教他。世间并无所谓能自私占有的东西,你懂的东西不教给别人,等你死去也消失了。所以,你教他,让他了解,他又去传授别人,这样就没有断,细水就长流。你如果没教他,自私将你所了解的隐藏起来,等到有一天我们死去之后,你所了解的等于无用,无作用了,东西是要用的,无作用的东西,就没有价值性了。就像佛陀他悟道,这人性的佛法、人性的佛教,也必须对我们人间有所助益才有价值,佛陀悟的道若无价值,那我们学它做什么呢?它的价值性是什么?就是在现有人生当中,将我们不正确的观念转为正确的观念,时时刻刻内观来改善我们的行为,就因为这么好才延续了二千多年至今。佛法是不会出问题的,若有任何的问题,乃是由于人的因素,并非佛法本身。所以身为师长者,教导弟子、教育学生一定要尽力,将自己所了解的,尽量去教他,希望他比我们还行、比我们更懂。
第四、指示良友:
因为自己的徒弟和学生,最初他对社会、世间的阅历不够丰富,所以他无法明确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什么是究竟?什么是不究竟?哪一个是良友,可亲近否?哪一个是善知识,可亲近与否?为人师长者应该有责任,引导弟子亲近善知识,因为初学的弟子他不懂,到底什么是正见?什么是不正见?什么叫邪见?完全无法判别。若是他能自行判别,那他就能自依止了。自己能够自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必再经由别人教他,引导他,他自己就能依教义明白去行持了,所以我们做师父、做老师的应该要引导他,让他亲近正当的善知识,在善知识处习得正见,习得对修行有帮助,对社会有帮助的正确观念。
第五、于各地所而保护之:
就是说:自己的弟子假如为了弘法的需要,或他为了修行上的需要,因为弟子的社会经验不足,不知社会上处处都是陷阱,为人师长及老师应该保护弟子,让他不因为无知而失足,堕入邪见抱憾终生。这是我们身为师长者对弟子应有的责任,师父是教弟子的慧命。师父两字,这“师”者应该教他出世的智慧,包括还应该教他世间求生经验,生活的方法。师长及老师的差别,应该必须各人在各人的岗位,尽力去教化弟子,出离生死的大苦集。“父”者,应该对弟子身命的生活有责任,等于是说:一个出家师父要收徒弟,必先具足让徒弟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生活无后顾之忧,他才能专心来研究佛法,等他自己实践亲证过了之后,再专心来回馈社会。就是说:你虽然初出家,仍必须要找一个地方专注修行,了解教义力行精进。不能永远躲在山上,一定要来净化社会,而要净化社会必须先净化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净化的滋味,了解的经验教予别人,让别人也能按照这个方法净化自己,出离大苦集。如同我们小的时候父母照顾、保护我们,保护我们长大之后,送去学校受教育,从小学、中学等等……,这一段时间不勉强你去做事,只希望你专心完成学业,等学业完成之后,以你自己专长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所学的就是要用,学以致用就是利己利人,所学的不用,学它何用呢?
所以师父者,师者,应该教育他出世的智慧。父者,应该要有责任,让他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才能专心研究佛法,对弟子有身命与慧命的责任,简单说就是这样。若是师徒能依佛陀的开示相处,那么生活在一起就永远安稳无患了。若不能如此,致使师徒之间发生磨擦,结下恶因,往后会产生许多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