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101注大乘入愣伽经 >

第8部分

101注大乘入愣伽经-第8部分

小说: 101注大乘入愣伽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有相。第一義。智為正因故非生滅。故有因。能所因相離有無故非作者。譬如虛空涅槃寂滅無作法故常不思議。是故我說異諸外道所有諍論。此常不思議。是諸如來自覺拢撬谩9蕜衿兴_當勤修學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至)非自相因力故常 言外道以無常變異相為常不思議因。故云常。非是自覺所行相因力故常

大慧外道常不思議(至)無常已不因此說為常 明外道見世間所作法。有已還無。悉是無常。妄計神我為常。待無常已。比知是常。佛則反是。不因此說以為常也

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至)無自因相故 若外道以如是無常因相。成常不思議者。此因相非真實故同於兔角。故常不思議唯是妄想言說何以故。無有常因常相故

大慧我常不思議(至)此不應說 前謂佛反外道。此則外道反佛。曾不能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離有無。超情識。而恒妄計在於自證拢撬邢嗤狻J枪嗜鐏碚'不應說。然三乘之道優劣雖殊。悉皆內證。若心外見法。任說幽玄。然成外道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至)無所有故 四約愚智觀解優劣。以明正智。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是妄分別有者。謂對生死說涅槃。如對病說藥。達生死無故。所對涅槃亦不可得。故思益經云。諸佛出世不為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生死涅槃之二見耳。妄想無性。即涅槃故

妄計未來諸根境滅(至)轉所依藏識為大涅槃 以凡愚不知生死即涅槃。計未來根境滅作涅槃想。非是自覺所證境界。如來證自智境界者。以有識藏故妄見生死。轉識藏故生死即涅槃。故下經云。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彼愚癡人說有三乘(至)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愚夫以生死異涅槃。為此愚夫說斷生死趣涅槃。故說三乘種性。智者說此六趣生死。是妄想心量。無有境界。而彼愚夫。不知三世如來所說生死妄想。是自心現境界。取心外境。計生死相與涅槃差別。故生死流轉

復次大慧去來現在諸如來(至)非諸愚夫二分別境 言三世如來說外心現一切諸法不生。何以故謂自心所現非有性故不生。離有無生二種見故不生。此就智者知諸法無生起佛種性。如兔馬等角本來不生。凡愚不覺妄取生滅。唯如來自覺所證之處。一切法自體性相不生。非愚夫有無分別境界

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至)汝於此義當勤修學 言正報色身及資生器界。一切諸法是本識影像。能所二取之所變現。妄想無性。而諸愚夫墮彼見中分別有無。故告大慧汝於此心現一切法不生義當勤修學

復次大慧有五種種性(至)不定種性無種性 五約種性以驗於機。明正智義。因上畏生死苦樂求涅槃。起於種性。故次明種性相也

大慧云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至)此是聲聞乘種性 若聞滅陰界入自共相身得涅槃。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時。悲喜異相愛樂修習。於緣起發悟之相不樂觀察。應知以修上法。名聲聞乘種性

彼於自乘見所證已(至)乃至生於得涅槃覺 此明聲聞斷惑分齊。類諸菩薩第五六地。然但斷三界現行煩惱未斷習使及所知障。未度不思議變易死。諸魔外中決定唱言。我得四智究竟覺乃至生於得涅槃覺也

大慧復有眾生求證涅槃(至)此是涅槃 言有眾生妄計覺知我人眾生。長養士夫各各差別。以見神我此是涅槃復有執言自在天等以為作者。名為涅槃。此二即是無種性外道

大慧彼無解脫(至)應勤修習捨此惡見 此明外道計有神我性無解脫法聲聞取自共相未獲法空。皆不出妄覺。故應勸修習轉彼惡見。而趣如來種性故

大慧云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至)應為其說緣覺乘法 言若聞說緣起諸法。知緣體空無所染著。或時聞說現種種身。或合多身為一身。或離一身為多身。及於神通變化。信受無摺罉沸蘖暋J侵^緣覺乘種性。然有二種不同。一遇佛演說十二因緣法。依以受行。名為緣覺。即如一說。二出無佛世覩緣自悟。名為獨覺

大慧如來乘種性(至)當知此是如來乘性 自性無自性法者。謂三自性三無性祕密法也。內身自證拢欠ㄕ摺V^佛自證一乘了義不可思議真實法也。外諸佛剎廣大法者。謂廣大悲願莊嚴淨土攝化眾生。究竟到於一切智地法也。若有聞說此等法者。是故名為佛乘種性

大慧不定種性(至)隨生信解而順修學 言此不定人聞說三乘法時。隨生信入順學而成。其性可移故言不定

大慧為初治地人而說種性(至)作此建立 初治地人。即不定種性者。三乘俱可入也。為說是種性。令彼明悟了權趣實。超入第八無所有地。任咧寥鐏淼亍9首鞔私

大慧彼住三昧樂聲聞(至)畢竟當得如來之身 此明三乘五性同入如來一佛乘也。謂昔權說三乘五性中。定性二乘。無性闡提。不許成佛。今究竟說。雖有三乘五性之異。由新熏故。本來唯是一佛乘也。舉一例諸。是故但云彼住三昧樂聲聞。既已修習斷煩惱結。若能迴心證知識性。見法無我。畢竟皆得無上最勝如來之身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預流一來果不還阿羅漢是等諸拢似湫南っ曰蟆⊙孕〕顺跣摹P奁叻奖恪V烈娭B理。能斷三界見道所斷八十八使。創預拢髅A流果。次從是發六無礙道。斷於欲界前之六品修所斷惑證第六解脫。於人天更一往來名一來果。又發後三無礙道。永斷欲界七八九品諸煩惱盡。更不還欲界受生名不還果。又於色界修行。永斷上二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得盡智無生智。不受後有。名阿羅漢果。如來方便。為畏生死妄想苦愚夫。說斷三界煩惱。得諸果差別。然皆不離心量。故云是等諸拢恕F湫南っ詠y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為愚夫少智樂寂諸拢f 佛應機立。三一俱權。三約一施。一對三設。三既不存。一亦非有。為彼愚夫樂寂諸拢9视惺钦f

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取住於無境界何達立三乘 於第一義中諸法無所有。何有教法及有諸乘名

諸禪及無量無色三摩提乃至滅受想唯心不可得 諸禪及無量者。謂四靜懀臒o量心也。無色三摩提即無色界四空處定也。滅受想謂聲聞滅盡定也。言如來說諸禪三昧等諸法。亦無有實。為妄想心量愚夫作如是說。故云唯心不可得。上明正智竟

復次大慧此中一闡提(至)為無始眾生起願故 三約菩薩闡提。知生死涅槃無二。以明如如義

云何捨一切善根(至)善根悉斷不入涅槃 言此闡提謗大乘法藏。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之說。以斷一切善根不得涅槃

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至)此是無涅槃種性 相菩薩本願方便。欲斷一切眾生生死令得涅槃。若一眾生未證入者。我竟不入。言一闡提。以謗菩薩藏故不得涅槃菩薩知。生死即涅槃。亦更不得涅槃。以不得涅槃名同。故云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槃種性相也

大慧菩薩言世尊(至)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槃 言捨善根一闡提。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得涅槃。是故菩薩知生死即涅槃。故言不入。以上明如如竟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至)緣起自性圓成自性 上雖分別三自性為五法。未知何者是三自性。故下正明三自性體也。言妄計自性者。謂諸愚夫妄想計度。所執蘊界入等為實我實法。名妄計性。此有二種。一自性。總執諸法實有自性。二差別。別執常無常等。實有自體。或依名妄計義。或依義妄計名等。約體不出人法二體。約執不出名義二執。又云眾生染心於依他起自性中。有二種妄計自性。一者隨覺。即現行執。二者慣習習氣隨眠。即執種子也 言緣起自性者。謂依他眾緣和合生起。猶如幻事。名緣起自性。亦有二義。一依真理之他。如波依水起。二依妄緣之他。如波依風 圓成自性者。謂妄想體空。緣起無性。即是圓成。究竟唯一真心。更無所有。故楞嚴云。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上總釋竟。下文即別釋

大慧妄計自性從相生(至)種類顯現生計著故 言妄想無體。但從緣起事相生計執故

大慧彼計著事相(至)是名二種妄計自性相 言計此相起二種妄想。是諸如來建立演說。謂於內外法起男女瓶衣等名。是名相計著相。於彼內外法中計著自共相法。是事相計著相。即是自性差別二計著

大慧從所依所緣起是緣起性 依因也。謂諸法從因緣而生名緣起性。故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何者圓成自性(至)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 言圓成自性無別自體。但於緣起自性。離名相事相妄想分別。自覺拢撬C如如。此即圓成自性法身實體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也。是故須假如實方便離念觀察方能悟入。故摩訶衍論云。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一自性清淨。謂真如實際勝義法界。二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三得此道清淨。謂一切波羅密多菩提分法。四生此境清淨。謂最上乘妙正法教。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諸法無有遺餘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名相分別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圓成實 前明世出世間。若因若果染淨差別。不離五法。此一行經。還攝五法為三自性。謂名相分別是妄計緣起二自性。正智如如即圓成實 是知三性無際隨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相無礙。從緣起生分別。即是妄計。從緣起悟真實。即是圓成。所以由分別故一分成生死。由真實故一分成涅槃。了分別性空故。即生死成涅槃。迷真實性有故。即涅槃成生死。都是一法。隨緣顯義成三。三非三而一性圓。一非一而三性具。卷舒不失。耄э@常如。非一非三。泯性相於實地。而三而一。耀行布於義天。撮要所歸。莫先斯旨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法門(至)當勤修學 結成五法三性法門以勸修學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至)法無我相 既能修學五法三自性已。更當觀察人法二無我相言。人無我者。梵云補特伽羅。此言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即為能取。當來五趣。名之為趣。雖復數數起惑造業。五趣輪迴。都無主宰實自在用。故言無我。經云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法無我者。謂諸法體雖復任持軌生物解。亦無勝性實自在用。故言無我 此二種執我。或有有情總執補特伽羅為我。或有有情別執色受想行識等為我。故瑜伽云。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是故經云。當善觀察。上略通釋竟。下文即別廣釋

大慧何者人無我相(至)皆是藏心之所顯現 云何人無我。謂離我。云何離我。謂於我所陰界入中分別觀察。但是無明業愛等生。於眼識等諸根。妄取自心現妄想境界。皆是藏心妄想施設。彼無有我也。此即就陰界入中以示無我

剎那相續變壞不停(至)躁動不安如猿猴 自下約喻舉五觀門以明無我。此舉無常門也。夫我謂常義。今既無常故無有我。文標六喻。上五喻幻身。下一喻妄心。如水奔流。種牙變易。燈藉眾緣。飄風不住。浮雲起滅。以上諸喻剎那變壞。此身亦爾。豈有常耶。又妄心躁動等若猿猴。既不能令身心常住。我義焉在

樂不淨處如飛蠅 舉不淨門明其無我。然一切世間貪著此身不淨之聚。三十六物穢惡之埽H绫孙w蠅翫於臭處。我謂淨義。故知無我

不知厭足如猛火 舉苦門以破我。一云如風火。我者樂義。今貪欲無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