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1917-1926年 >

第24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1917-1926年-第24部分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1917-1926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是民族的精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美;他们自觉意识到“以仁义思想来打破旧束缚”的历史要求,自觉地为争取人民的生存权利,民族的独立、进步,国家的统一,反对投降、分裂与倒退而斗争;但他们都不能避免“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历史悲剧,因此,他们的一切行动都具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悲壮性。在充分表现剧作家所把握的历史悲剧精神的同时,剧作家展开了他的大胆想象,对具体史事的运用极为灵活:一方面,在大多数场合,仍然尽可能“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注: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年版,209 页),但为了表现自己主题的需要,又进行了自由的虚构与改造,这包括“无中生有”地“造出新的历史人物”(如《屈原》里的婵娟、卫士,《棠棣之花》里的酒家女),编造重要的历史情节(如《虎符》围绕如姬的一系列情节),改动历史文化背景(如在《棠棣之花》里,让剧中人说出了和现代出入不大的口语,让聂嫈唱出了五言诗,游女唱出了白话诗),以至有意曲解主要历史人物的基本面貌(如在《屈原》里,为了禋祀屈原,不得不把张仪来作牺牲品,在《高渐离》中对秦始皇的过分毁蔑)。为追求历史与现实时代精神的真实表现,不惜改动具体历史事实,这正是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如郭沫若自己所说,“这种办法,在我们元代以来的剧曲家固早已采用,在外国如莎士比亚,如席勒,如歌德,也都在采用着的”(注:郭沫若:《〈孔雀胆〉二三事》《郭沫若论创作》,456 页)。在郭沫若《屈原》发表以后,就有人指出《屈原》与莎士比亚《厘雅王》(今译《李尔王》)及《罕默雷特》(今译《哈姆雷特》)的相似,认为“《屈原》有些莎士比亚的风味”郭沫若曾著文表示尽管两者精神上给人相像的感觉,“主题的性质和主人公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但(注:郭沫若:〈屈原〉与《〈厘雅王〉》,《郭沫若论创作》,388 页)。
应该说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人物,剧本是自觉地追求政治主题的尖锐性的。因此,郭沫若的“屈原”不仅不同于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而且不完全相同于屈原自己的作品《离骚》《天问》《九章》《九歌》里所塑造的自我形象:郭沫若所创造的“这一个”屈原,固然痛快淋漓,但形象的厚度不够,缺乏更深刻更耐人咀嚼的思想与艺术力量,也是显然的。倒是作家创造的南后这个形象更为复杂与丰满:在剧作家的笔下,她既是屈原的政敌,又是屈原的知音;屈原向她表示“我有好些诗,其实是你给我的”,南后则回答说:“你的性格,认真说,也有好些地方和我相同” 这,“政治利益(立场)” “情与感”的冲突,在剧中只是略作闪现,并未充分展开,或许对戏剧结构的完整有所损害,却意外地丰富了《屈原》一剧的内涵,使前述屈原形象的简单化多少得到一些弥补。
如果说强调时代性、现实针对性与政治尖锐性,是表现了这一时期历史剧的共性的话,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则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郭沫若总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体验,融注到历史人物身上,他所努力的,是“于我所解释得的古人心理中”“寻出”与自己,《孤竹君之内心的契合点,达到“内部的一致”(注:郭沫若:二子?幕前序话》《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238 页)。 剧作家在历史剧中表现古人,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屈原》里的“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就是他自己。自我倾诉,人们在将郭沫若 20 年代创作的《湘累》与 40 年代的《屈原》相比较中,发现了两个时代两个不同的“屈原”:从追求个性解放的诗人到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诗人政治家,正是反映了剧作家自身追求的变化,这是饶有兴味的。郭沫若的历史剧之所以比同时期的历史剧更有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在历史剧中大胆地表现了自己的人格与个性。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具有浓郁的诗意,成为戏剧的诗。从历史上看,戏剧本是诗的一种,我国传统戏剧也无不以白为宾,以曲为主,唱词中有很多好诗。“五四”以来的现代话剧,在形式上接受欧洲近代散文剧的影响,人物对话采用散文,不用诗体。“五四”初期一部分话剧作品(如田汉的早期剧作与郭沫若的早期历史剧),尚保持浓郁的诗意,但在第二个十年社会剧的大发展中,话剧的抒情性就大大减弱了;抗日战争时期,以曹禺的《北京人》《家》及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为代表,将诗、剧融合的传统发展到一个新
的水平,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诗。郭沫若历史剧中的诗的特征,除了外在形式上的吟诗、歌舞场面的插入(如《屈原》以《橘颂》贯穿全剧,第二幕出现《九歌》的场面,第三幕的“招魂”等)外,主要表现为内在的强烈的抒情性。兼具剧作家与诗人两种气质的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在戏剧进展过程中,不仅紧张曲折的情节、尖锐的性格冲突吸引着观众,更有一股层层推进的感情激流振荡着观众的心灵:戏剧与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附录 本章年表
1892 年
11 月 16 日 诞生于四川乐山。
1914 年
1 月 到达日本东京。
7 月 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
1915 年
9 月 入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医科学习。
1916 年
夏秋之交 作《死的诱惑》《Venus》《别离》《新月与白云》 据作者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回忆,这是他最早的白话新诗。
1918 年
7 月 升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习。
1919 年
6 月 在福冈发起组织反日团体“夏社”。
9 月 《鹭鸶》发表于 11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1920 年
1 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发表于 5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同月 《地球,我的母亲》发表于 6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同月 《匪徒颂》发表于 23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发神》。
   同月 《凤凰湟槃》发表于 30、31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2 月《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发表于3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同月《天狗》发表于 7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10 月 《棠棣之花》(戏剧)发表于 10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增刊》,收入《女神》。
1921 年
   2 月 《女神之再生》(诗剧)发表于 25 日上海《民铎》第2 卷第 2 号,收入《女神》
   4 月 《湘累》(诗剧)发表于上海《学艺》第 2 卷第 10 号,收入《女神》。
   6 月 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发起的创造社成立。
   8 月 《女神》(剧曲诗歌集)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
1922 年
   5 月 《天上的市街》发表于《创造》季刊第 1 卷第 1 期,收入《星空》。
   9 月 《星空》发表于《创造》季刊第 1 卷第 2 期,收入《星空》。
1923 年
   1 月 《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发表于上海《孤军》第 1 卷第 4、5 期合刊,收入《星空》。
   2 月 《孤竹君之二子》(诗剧)并“幕前序话”和“附白”,发表于《创造》季刊 1 卷 4 期,收入《星空》。
4 月 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与妻安娜及三个孩子回到上海。
5 月 与郁达夫等一起创办《创造周报》和《中华新报》文学副刊《创造日》
10 月 《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1924 年
4 月初 赴日本福冈,与先去的妻儿团聚,并翻译日本进步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11 月中旬 返国,去宜兴调查。
6 月 作《聂嫈》(历史剧),后收入《三个叛逆的女性》。
1926 年
3 月 23 日 抵广州,出任广州广东大学文科学长。
4 月 《春莺曲》发表于《创造月刊》第 1 卷第 2 期,收入《瓶》。
同月《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7 月 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随军北上。
1927 年
3 月 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8 月 赶赴南昌,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七人主席团成员、总政治部主任与宣传委员会主席。在南下途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0 月 突围中与起义部队先去联系,乘木船去香港。
11 月 由香港秘密回上海。
1928 年
1 月 作《诗的宣言》《我想起陈涉吴广》《如火如荼的恐怖》等诗,收入《恢复》。
2 月 24 日 流亡日本,住东京附近千叶县内。
3 月《恢复》集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本年 《前茅》集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1937 年
7 月下旬 只身秘密逃回祖国。
1938 年
1 月 《战声集》(诗集)由广州战时出版社出版。
2 月 出任国共合作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1940 年
9 月 国民党政府解散第三厅,另建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
1942 年
3 月 《屈原》(五幕历史剧)由重庆文林出版社出版。
7 月 《棠棣之花》(五幕历史剧)由重庆作家书屋出版。
10 月 《虎符》(五幕历史剧)由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
1945 年
6 月 应苏联科学院之邀,参加幕斯科科学院 220 周年庆祝大会。
1948 年
9 月 郭沫若《蜩螗集》(诗集)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版。
1949 年
7 月 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1954 年
10 月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6 年
6 月 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9 年
本年 创作《蔡文姬》(五幕历史剧)。
1978 年
6 月 12 日 在北京病逝,终年 86 岁。

第六章 新诗(一)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这正是总结了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诗界革命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战略选择。
    梁启超当年在设计“诗界革命”时,曾有一个演变过程。开始,他设想,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了难以克服的矛盾: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而且要引入新句式,在语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还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这些与保留古风格的要求显然是背离的。而在梁启超看来,打破传统的诗的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就不存在“诗人之诗”;因此,他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