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 >

第77部分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77部分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践,而仅从认识论讲来,是否定对象性的自我对语似的冥证,是唯我主义在
黑夜里惟把自己的反照当做灯塔的写意。

前面我们考察了魏晋以来佛学与玄学交融合流的概况。以后的佛学思想
尽管流注着玄学的血液,却已斩断了原来所胚胎它的魏晋玄学这一母体的脐
带。然而当它离开了原来所倚存的魏晋玄学而真正独立时,它的社会意义也
就削弱了,它只是当作宗教哲学而繁荣昌盛,而与作为宗教的佛学相辅流行。
在这一意义上,哲学史的传统材料,便重新经过改造,凝成了中国思想与佛
教哲学融合的各种宗教哲学的派别。宗教的教义发展成为中土的禅宗、天台
宗、华严宗等“诸宗”,然后又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再改造,这一进程
在隋唐时代还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而在宋代的道学中才完全透露出它的消
息。
如所周知,宋代道学是受佛学(特别是禅宗)影响的,就其悠远的萌芽
形态来说,我们实可溯源于魏晋间佛学与玄学的合流,虽则说这两个圈并不
是直接相连的而是通过隋唐诸宗的发展而相衔接的。我们可以指出,宋代道
学的若干思想与论述、甚至其借用的术语范畴,在魏晋、晋宋间的佛学中已
不无痕迹可循:举例说,寂然不动、渊默而感应万端的本体,从安世高的禅
观系统以至僧肇、道生的般若学与涅槃学,从来便是一个主要的论题,而在
宋代则更以儒家的理论形式加以改造而提到道学的领域中来,如周敦颐谓: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通书,圣第四)二程谓:“‘寂
然不动,感而遂通’者,天理具备,元无少见,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因不动,故言寂然,虽不动,感便通,感非自外也。”(二程遗书卷二)又
如以心本湛然,以有意欲所蔽而致昏乱。在魏晋以来的各派佛学中,为屡见
的论题,在宋代亦从儒家理论形式加以改造而提到道学的领域中来,如邵康
节谓:“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别神,神则明矣。”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杨慈湖以更多的佛学语调说:“人心自明,人心自灵, 
意起我立,必固碍塞,始丧其明,始失其灵。。。不知方意念未作时,洞焉
寂焉,无尚不立,何者为我?”(慈湖遗书卷二)至于陆象山以“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万物森列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
是理”,其义旨更接近佛学的论题。凡此种种,均可看出宋代道学与魏晋佛
学与玄学的悠远的历史联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