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26部分

中国百科全书-第26部分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寐薜仍谑嗝茉禾蒙仙笪剩奶煜榭犊麓牵灞≡铺臁4撕螅还亟诒硭居校醢党笔钛虾募究崛龋手玮隆E费舴蛉撕土礁雠苍诖蠖脊羯睢N奶煜槊髦灰磺ィ憧捎爰胰送啪郏圆桓谋涑踔裕鲋黾胰恕肮橹烀倍选K碓谟校淠4榫┏牵皇油浔Γ械脑偈勘渤G胨补湃耸录!V猎拍晔掳巳眨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进行最后一次劝降。文天祥答以“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次日,在柴市(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明朝时在此地建文丞相祠;一说在宣武门外菜市口)慷慨就义。文天祥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前期的诗文多酬应之作,比较好的诗也只表现了隐逸的志趣,或带有感伤哀愁的情绪。赣州起兵以后,风格为之一变,诗词散文都悲壮刚劲,感人至深。他把国家、人民和自己的遭遇,用诗词逐事记录,把从镇江逃出元营后的记事诗,编成《指南录》;又将被俘以后所作,编为《指南后录》;在狱中又集杜甫诗句,成《集杜诗》二百首,历述“颠沛以来”的“世变人事”,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其他作品如《正气歌》,历数史书所传各代不畏强暴、不惜牺牲的人物,表示自己准备随时献出生命的决心,尤为数百年来传诵不绝之作。

  北京文丞相祠

  参考书目

  陈清泉:《文天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万绳楠:《文天祥传》,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5。

  (沈起炜) 
 


    
《文献》
    《文献》

  北京图书馆主办的学术性刊物。1979年在北京创刊,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曾以不定期的丛刊形式,每年出版四辑。1985年起,改为季刊。创办者丁志刚,现任主编陈翔华。曾经参加过刊物领导工作的,还有胡沙、李希泌、杨殿珣等。该杂志披露北京图书馆和其他公私典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古籍文献(包括珍本秘籍,罕见的抄本、异本,名人佚稿、题跋、信札、墨迹,稀见方志、舆图、谱牒、档案、文告,甲骨金石,彝器铭文,汉简,敦煌遗卷,佛道藏经,少数民族文献等)及其研究成果;并发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与训诂学等研究论文。重要栏目有:北京图书馆藏善本书叙录、方志图谱研究、中国刻书史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献与研究、关于文献与文献学问题、中外文化交流,还有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等。《文献》杂志以内容充实、材料可靠、文风朴实,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陈翔华) 
 


    
《文献丛编》
    《文献丛编》

  史学刊物。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原名《掌故丛编》,由该院图书馆掌故部主办,主要系统发表整理出的院藏清代宫中档案、内务府档案、内阁大库档案和军机处档案。由陈垣、沈兼士负责,许宝蘅主编,单士元、刘儒林编辑。1928年1月创刊。初为月刊,中有间断,至1929年10月出版十辑,图书馆掌故部另立为院文献馆后,1930年3月,该刊改称《文献丛编》,出版第一辑,其余一仍其旧;七辑起由单士元自任编辑。中间仍有断,至1943年1月出版四十六辑,另有增刊六辑,共五十二辑。先后发表的有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康熙硃笔御旨、康熙与罗马使节文书、雍正朝关税史料、雍正朝文字狱、圆明园史料、修建京师大学堂史料、俄罗斯档、乾隆朝文字狱、乾隆朝天主教流传中国史料、密记档、荷兰国交聘案、英吉利交聘案、关于鸦片战争之中英交涉事件、英法联军战役之中英中法交涉事件、太平天国史料、教案史料、徐锡麟革命史料、秋瑾女士亲笔告国人书、台湾风俗图等大量关于清代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宗教的珍贵史料,使清代档案开始有系统地公布于世,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至今仍为治清史者推重。

  (姜舜源)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

  从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简称《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作者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南宋末年丞相马廷鸾之子。马廷鸾曾任南宋国史院编修官与实录院检讨官,博学多才,藏书甚富。马端临受父亲的影响,并且接触到很多的资料,约从三十岁时开始,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撰成该书。

  唐朝杜佑编撰的《通典》,也是一部典章制度史,但所分门类失之太宽。马端临在《通典》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补充。把《通考》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二十四门,各门再分子目,制度史的体例更加细密完备。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是作者的新创。《通考》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各朝正史、历代会要、《资治通鉴》等史书外,还采用了私家著述的史书、传记等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这些史籍记载就是“文”,“文”的意思是典籍。此外,在叙事中还引用了很多当时臣僚的奏疏和学士名流的议论。这些奏疏、议论就是所谓“献”。“献”的意思是“贤者”。因为作者企图通过这些资料,对各项典章制度进行融会贯通、原始要终的研究,故取名为《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对宋代典章制度的记述特别详细,可以订正、补充《宋史》诸志的地方甚多;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颇多独到的见解,实为研究宋史的一部基本史籍。该书有清光绪浙江书局刊本传世。

  参考书目

  白寿彝:《马端临的史学思想》,《学步集》,三联书店,北京,1962。

  (徐光烈) 
 


    
文祥
    文祥

  (1818~1876) 晚清洋务派大臣。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满洲正红旗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署刑部侍郎。1858年(咸丰八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授礼部侍郎,后又历任吏部、户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统、左翼总兵。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出走热河(今河北承德)时,命署步军统领,随恭亲王奕䜣留北京与英法议和。次年,与奕䜣及大学土桂良等联名奏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被任为总理衙门大臣。任职期间,倡导洋务“新政”,成为清 朝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咸丰帝病死后,与其他王大臣疏请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并简派近支亲王辅政,协助奕䜣、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等人。1862年(同治元年),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并任内务府大臣,兼都统。1865年,署户部尚书,率神机营赴东北镇压王达、马傻子起义。1871年,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次年,为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帝继位后,晋武英殿大学士,专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曾与奕䜣等奏请办理海防六事,即“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又支持左宗棠进军新疆,加强塞防。1876年病死。谥“文忠”。

  (贾熟村) 
 


    
文学社
    文学社

  清末湖北地区主要革命团体之一。其前身为由日知会嬗变而成的群治学社。1910年(宣统二年)春,群治学社由于在新军中密谋起义,事泄而遭破坏,社务暂时停顿。同年中秋,社员杨王鹏等在武昌黄土坡开会,议决将群治学社改组为振武学社,并公推杨为社长。后因杨被军队开除返湘,改由蒋翊武主持社务。是年冬,社员詹大悲等创刊《大江报》,努力宣传革命,影响日益扩大。

  振武学社组织发展很快,引起官府注意。蒋翊武等为掩蔽革命目标,于1911年1月30日借春节团拜名义,邀集各标、营革命士兵代表在武昌黄鹤楼开会,议决将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选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尧澂为评议部长。稍后又陆续推举王宪章为副让长,张廷辅为总务部长。文学社总机关设在武昌小朝街八十五号,随即又设阳夏支部领导汉阳、汉口社务,以胡玉珍为支部长,邱文彬为副支部长。文学社简章自称“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旨趣,实际上却是以革命排满作为“心记之宗旨”。会员绝大多数为趋向革命的士兵和青年学生,也吸收少数进步的下级军官参加。

  由于革命时机已经迫近,文学社在新军中紧张地展开宣传组织工作,社员最多时发展到两三千人,几乎遍及湖北各标营队。同时,詹大悲等继续在《大江报》上抨击清廷弊政,揭露军中黑暗,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文学社成立后不久,就与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取得联系。在黄兴的鼓励和中部总会的促进下,经过刘尧澂、孙武等人反复磋商,文学社与湖北地区另一主要革命团体共进会于9月14日举行联席会议,正式确定双方联合行动,建立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并筹划起义后的革命政权组成问题。10月10日文学社与共进全共同发动武昌起义。

  蒋翊武像

  文学社接受过去湖北革命团体多次遭到破坏的经验教训,组织比较严密,活动比较隐蔽,宣传工作比较活跃而又扎实,所以能够在恐怖统治下保存与发展革命的实力,并且对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作出重大贡献。武昌首义后,文学社公议全体加入同盟会,取消原有的名称。

  (章开沅) 
 


    
文彦博
    文彦博

  (1006~1097) 北宋大臣。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历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时黄德和诬陷刘平等兵败投降西夏,文彦博主持审理,使这一冤案得到平反(见富弼)。后为河东转运使、知秦州(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以灯笼锦交结张贵妃,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以镇压贝州王则兵变,由参知政事任宰相。曾举荐王安石、韩维等人;省冗兵,归农者六万,减去廪给一半者两万。皇祐三年(1051)罢相,出知许州等地。至和二年(1055),与富弼同时受命,再次拜相。嘉祐三年(1058),出判河南府。四年,封潞国公。治平二年(1065),为枢密使。他始终坚持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对宋神宗赵顼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熙宁五年(1072),极力反对市易司差官监卖果实,以为“损国体,敛民怨”,说华州山崩是天意不赞成变法的表示。六年,以守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元祐初,司马光当政,文彦博以元老重臣为平章军国重事,参与废除新法。五年(1090)致仕。宋哲宗行“绍述”之政,文彦博贬宫,卒。有《文潞公集》传世。

  (程应镠) 
 


    
《文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