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百科全书 >

第94部分

中国百科全书-第94部分

小说: 中国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郾城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宋军如能乘胜前进,收复故疆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

  (周宝珠)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

  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书。一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认为是原籍为齐的秦代博士所写。该书采用史料和民间传说编纂而成,其中晏婴劝告君主不要贪于逸乐,要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等统治经验,常为后世所取法。晏婴本人恪守传统礼制、生活节俭,也常为后世统治者所称道。该书中许多生动的情节描写,表现了晏婴的聪慧和机智,如“晏子使楚”等,曾在民间广为流传。书中还通过总结政治经验,分析了“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随声附和即“同”,不足可取;只有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其不足,也就是“和”,才是正确的。这一具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晏子春秋》竹筒

  《晏子春秋》曾经刘向整理,共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清代校定者有七八家,清末有苏舆《晏子春秋校注》、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近有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材料较全。在日本也有不少研究著作和注本。

  (李申) 
 


    
燕铁木儿
    燕铁木儿

  (El…temür, ?~1333) 元文宗图帖睦尔时权臣。钦察人,功臣土土哈之孙。怀宁王海山镇守称海,燕铁木儿备宿卫十余年。海山即位,是为元武宗,封燕铁木儿同知宣徽院事。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任佥书枢密院事,掌宿卫。同年七月,泰定帝卒于上都。时燕铁木儿留大都,谋立武宗子为帝。八月,发动兵变,捕泰定帝在大都的支持者,夺中书省、枢密院权,遣人至江陵迎武宗次子怀王图帖睦尔至京。九月,图帖睦尔即位,是为文宗;同时,左丞相倒剌沙在上都立泰定帝子阿剌吉八为帝,是为天顺帝。双方激战,倒剌沙兵败投降。燕铁木儿以拥立之功,封太平王,拜中书右丞相、知枢密院事,加答剌罕号。图帖睦尔让位于当时远在漠北的长兄周王和世■。天历二年(1329)正月,和世■即位于和林之北,是为明宗,并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三月,燕铁木儿北上迎和世■,加拜太师。八月,途经王忽察都(今河北张北)时,与图帖睦尔合谋,将和世■毒死,图帖睦尔再次即位,燕铁木儿独秉大权,所获赏赐不计其数,生活极端腐朽。至顺三年(1332)文宗卒,遗命立明宗之子为帝。明宗次子懿璘质班即位,是为宁宗,在位五十三日死,燕铁木儿欲立文宗子燕帖古思,文宗后不允,遂立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是为顺帝。燕铁木儿惧怕杀害明宗的阴谋败露,心情不安,不久病死。子唐其势继为中书左丞相,女伯牙吾氏为顺帝后,元统三年(1335)均被右丞相伯颜杀死。

  (邱树森) 
 


    
杨州
    杨州

  传说时期和商周的九州及汉十三州之一;魏晋南朝长江下游的要州和经济基地;隋唐以后,为重要的经济都会(见隋唐都市)。

  自汉武帝设扬州刺史部,至魏晋初,扬州辖境广阔,几乎包括今之苏、皖、浙、赣、闽五省。晋惠帝时,分西部置江州。东晋南渡,分江北、江西置侨州郡。宋初,分江南部分郡县隶南徐州和南豫州。孝建元年(454),又分东南置东扬州,辖境日蹙。大明三年(459),废扬州,以其地为“王畿”,东扬州为扬州。八年改回。永光元年(465)省东扬州,梁、陈又置。最多时领郡十八,最少时仅领三郡。

  魏、吴相争时,扬州二分:魏领合肥以北,治寿春;吴领合肥以南,初无固定治所,后治建业。西晋统一,仍吴旧治,后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东晋治建康西州城。宋大明初移治建康东府城,齐、梁、陈沿其制。建康故城在今江苏南京市,为六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临淮倚江,交通便利,随着东南地区的开发,军事、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成为魏、吴激烈争夺之地。东晋南朝,扬州作为“王畿”,地位在诸州之上,号称“神州”。建康城内一直屯驻重兵,刺史常兼骠骑、车骑、镇军、中军、抚军等中枢将军号,成为外抗侵略,内防叛乱的军事重镇。扬州物产丰富,三吴地区尤为著名粮仓,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成为保障偏安朝廷生活稳定的重要经济基地。因此偏安朝廷始终非常重视扬州。东晋宋初,扬州刺史多由宰相兼领。此后,为了便于控制,一方面分割扬州,行削弱之策;一方面专任宗室,使大权不旁落。因此,基本维持了扬州的稳定。

  十六国、北朝亦置扬州。前秦扬州治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东魏北扬州治陈郡(今河南沈丘),北齐扬州治淮南(今安徽寿县)。

  (王素) 
 


    
羊祜
    羊祜

  (221~278) 西晋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人,家世二千石。妹徽瑜为司马师妻(景献羊皇后)。曹魏末年羊祜受封为鉅平子,任相国从事中郎,和荀勗等参与司马昭的机密。泰始五年(269)为尚书左仆射、卫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后授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坐镇襄阳十年。他本欲乘隙灭吴,而吴镇军大将军陆抗都督西陵等地诸军事,防御有方,羊祜乃屯田兴学,安抚远近以收揽民心。泰始八年羊祜率兵数万迎接举城来降的吴叛将西陵都督步阐,但祜所部荆州刺史杨肇被吴将陆抗击败。陆抗也无力继续进攻,只能与羊祜相互周旋,各保分界。陆抗卒,羊祜即力请伐吴,计划各道分兵,水陆俱下。举荐王濬留任益州刺史,加龙骧将军,监梁、益二州军事,督造战舰,以图凭借长江上游形势,直捣建业(见建康)。他认为孙皓暴虐,正宜吊民伐罪,统一中国。如果吴人易主而治,晋虽有百万之众,也难以越过长江天堑。但伐吴之议为贾充、荀勗、冯紞等反对派所阻挠。咸宁四年(278)春,羊祜病重,入朝洛阳,推荐杜预继任其职,并力陈伐吴之策,旋卒。晋以羊祜生前所献谋略用兵伐吴,两年后,吴平,晋武帝认为“此羊太傅之功也”。祜博学能文,著有《老子传》等,虽出身士族,但力行节俭,常将禄俸散给族人、军士,家无余财。襄阳百姓在岘山立祠建碑纪念羊祜。道途相望,相率流涕,杜预因称为“堕泪碑”。

  (杨廷福) 
 


    
杨国忠
    杨国忠

  (?~756) 唐玄宗李隆基时外戚和权臣。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南)人。武则天时倖臣张易之之甥,杨贵妃之堂兄。本名钊,玄宗改其名为国忠。

  国忠少嗜赌好酒,不学无行,为亲党所鄙视。年三十,从军于蜀,授新都尉。天宝初,杨贵妃得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欲结为内援,使杨钊携财贿入京,杨氏姊妹荐于玄宗,以樗蒲(一种赌具)为供奉官,累迁监察御史。宰相李林甫曾与之勾结以危害太子,陷害政敌。他善于窥测玄宗好恶,得其欢心。天宝七载(748)擢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此后,与李林甫争权交恶,斥逐林甫之党。十一载,林甫死,国忠代相,兼吏部尚书,领四十余使,怙权仗势,台省官有才名而不为他用者都被排斥。他主管铨选官吏,为了取悦人心,不问贤愚,年资深的一概补官;又破坏制度,在其私第召集选人和吏部、门下省官进行唱名注官,废弃三注三唱、门下复审之法。十三载,水旱为灾,他归咎于不附己的京兆尹李岘,将岘贬官;又派御史按问报告水灾的扶风太守房琯,使得内外官吏不敢反映灾情。国忠平时所受赏赐及贿赂不计其数,生活极为奢侈腐朽。

  天宝十载及十三载,在他鼓动下,唐两次发兵进攻南诏,均全军覆没,丧师二十万。国忠反以捷书上奏。他与安禄山争宠,屡言禄山必反,十四载,又围搜安禄山的长安居宅,贬谪亲附禄山的官员。禄山本有野心,这时即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国忠猜忌防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的宿将哥舒翰,劝玄宗令翰出关作战,因致大败,潼关失守。他又劝玄宗入蜀,随驾奔蜀,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为从驾士兵所杀。

  (杨志玖) 
 


    
杨靖宇
    杨靖宇

  (1905~194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军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濛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2月23日,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与敌遭遇,经过激战,壮烈牺牲。

  (蔡钊珍) 
 


    
杨涟
    杨涟

  (1572~1625)  明末大臣,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字文孺,号大洪。湖广应山(今属湖北)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任常熟知县。后擢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天启初,因移宫(见三案)而遭劾辞职。天启二年(1622)起为礼科都给事中,旋擢太常少卿,次年拜左佥都御史。四年进为左副都御史。

  杨涟在光宗、熹宗时的内廷“红丸”、“移宫”事件中,劾崔文昇用药无状:首促诸大臣拥太子入慈庆宫即位,又力促李选侍移居仁寿宫。天启时,宦官魏忠贤用事,与朝廷中群小结成阉党,迫害正直大臣。杨涟与吏部尚书赵南星、左佥都御史左光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