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炼。他看到品级性地主阶级以及有特权的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在农村剧烈地
进行,看到无特权保护的下等农户或贫苦的农民把饥饿的婴孩抛弃路旁,看
到在苛税重役下农民丧失生产的能力,看到吏胥的侵渔贪墨,看到严酷的自
然灾害给农民以沉重的打击,看到饥荒的岁月富人闭籴不出。这一切,对一
个“希踪稷契”的进士说来,不能不成为他要求政治改革的刺激因素。他写
了一系列的诗歌,叙述这种情况,并提出改革政治的希望:
“先王有经制,颁赍上所行,后世不复古,贫穷主兼并。非民独如
此,为国赖以成。筑台曾寡妇,入粟至公卿。我尝不忍此,愿见井地平。
大意苦未就,小官苟营营。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驾言发富藏,云
以救鳏茕。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兹地
昔丰实,土沃人良耕。他州或呰窳,贫富不难评。豳诗出周公,根本讵
宜轻。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文集卷一二发廪)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
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湮埃。法尚有存者,欲
言时所咍。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
至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文集卷四兼并)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
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
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况是交春冬,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庾,县
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取资官一毫,奸桀已云富。彼昏
方怡然,自谓民父母。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昔之心所哀,今也执
共咎。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文集
卷一二感事)
“婚丧孰不供,贷钱免尔荣。耕收孰不给,倾粟助之生。物赢我收
之,物窘出使营。后世不务此,区区挫兼并。”(文集卷一○寓言)
在这些诗里,他梦想所谓“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的非等级制的生活,
他“愿见井地平”,希望恢复所谓“井田”制度,农民都有自己的耕地。但
是三代历史情况并非这样,早已有了贫富分化,有了兼并,后世封建统治者
的法律,是特权的法律,它所操持的开阖赋予,之权,是通过等级式的剥夺
来实现的。于是出现了“丰年不鲍食,水旱尚何有”的贫苦农民的生活,于
是出现了“老弱就僵仆”,“市有弃饿婴”的惨酷情况。他谴责秦始皇筑女
怀清台,尊重富豪巴寡妇清,又谴责汉武帝让富人入粟买公卿。历史的车输
挽不回来,王安石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又使他看不到更远大的将来,于是
他采取改良主义的道路,企图通过开明的政府权力,以摧挫兼并,由政府贷
钱助粟,解除农民的若干迫切困难,以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这就是青
苗、市易、免役法的思想萌芽。封建的历史中,有各式各样的平均思想,有
最高皇族对农民控制政策之下的平均思想,也有官僚们企图挽救封建危机的
平均思想,更有农民要求土地所有权的平均思想。这里王安石的平均思想又
是一种典型,它代表了庶族地主而幻想争取身分地位上平等的改良主义。
王安石在鄞县,在舒州,在常州,也做了许多改革工作。据王偁东都事
略,王安石在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
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为了兴修水利,他巡视鄞县的
许多乡村。文集八三鄞县经游记叙述他在十一天里,周行十四乡,观察农民
凿石开渠,临决渠之口,泊舟堰下,观察了新渠,望海谋筑斗门,戒十四乡
之民以浚渠川之事,等等。在常州,也兴修了水利,但是没有成功。
为了救灾,王安石极力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如果富民
不服从,则“痛绳之”。他认为老子所说的“损有余以补不足”,是“天之
道”,应该“力行之”。文集卷七八,有与孟逸秘校手书九通,大都讨论这
一问题,并提到了下户和豪右的对立,可以跟前引发廪诗参看。手书说道:
“昨日以旱事奉报,既而且以书抵王公,言今旱者皆贫民。有司必
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
不恤也。”(书二)
“岁饥如此!。。然闻富者之藏尚有所闭而未发者。窃以谓方今之
急,阁下宜勉数日之劳,躬往隐括而发之,裁其价以予民,‘捐有余以
补不足’,天之道也。悠悠之议,恐不足恤,在力行之而已。”(书四)
“想按田劳苦。。。惟下户所得亦不多,又诚可哀。至于豪右,虽
所蠲至少,未为捐也。。。邑中但痛绳之,岂有不从者乎?按置一人,
自然趋令矣。”(书五)
王安石作地方官的时候,作风是很朴实平易的。他亲自巡视水利工程,
又奖勉按田劳苦的孟逸秘校。梅圣俞宛陵集,有诗赠王安石赴常州任,用对
比手法描写了这位新赴任知州的朴素作风。诗里说:
“。。今君请郡去,预喜民将苏。每观二千石,结束辞国都,丝韉
加锦缘,银勒以金涂,兵吏拥后队,剑挝盛前驱。君又不若此,革辔障
泥乌,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粗。曾肯为众
异,亦罔为世趋。。。”(宛陵集卷五三送王介甫知毗陵)
从此可知,王安石的理想在封建制社会必然要引向一种悲剧,特别是他
想把理想变成实际,那就必然要掀起一个阶级斗争的大波,最后证明封建制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但不能由调和矛盾来克服的,而且反而形成矛盾的扩大
的形态。
从提点江东刑狱,召还阙廷,王安石写成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总结了
他多年来做地方官的经验,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时为嘉祐五年(公元一
○六○年)。接着,朝命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居官一年多,改知制诰。
嘉祐八年(公元一○六三年),安石居母丧归江宁。英宗一朝,安石都在江
宁。那时候,他聚徒讲学。陆佃陶山集叙其事云:
“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今大丞相王公守金陵,以绪馀成
学者,而某也实并群英之游。”(陶山集卷一六沈君墓表)
所谓“群英之游”,可见从学者非一人。
治平四年(公元一○六七年)正月,英宗死,神宗即位。九月,王安石
从知江宁府,被召为翰林学士,熙宁元年(公元一○六八年)四月至京师。
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二月,安石参知政事。从此以后,王安石积极
变法,推行新政,直到熙宁九年(公元一○七六年)十月,罢相,判江宁府,
前后执政共七年以上。其间熙宁七年(公元一○七四年)四月,出知江宁府,
至八年(公元一○七五年)二月复相,有十个月不在相位。
兹根据宋史神宗本纪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简称续通鉴长编),编
制王安石居相位推行新政的年历如次:
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
二月庚子,以王安石参知政事。
甲子,陈升之领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王安石同领。
四月丁巳,遣使八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八人为刘彝、谢卿
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
七月辛巳,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以薛向领之。
九月丁卯,立常平给敛法,即青苗法。
十一月丙子,颁农田水利条约。
是月,差官提举诸路常平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凡
四十一人。
熙宁三年(公元一○七○年)
二月,韩琦请罢青苗法,安石求去。神宗慰留。安石谢表云:“论
善俗之方,始欲徐徐而变革;思爱日之义,又将汲汲于施为。”
自是,持新法益坚。
五月甲辰,罢制置三司条例司归中书,新法悉归司农寺。
十月甲戌,王安石尝进所著洪范传,神宗手诏答之。文集卷五十六,
进洪范表云:“臣尝以芜废腐余之学,得备论思劝讲之官。擢
与大政,又弥寒暑,勋绩不效,俯仰甚惭。谨取旧所著洪范传,
删润缮写,輙以草芥之微,求裕天地。”则进洪范传当在参知
政事后一年左右。
十二月乙丑,立保甲法。
丁卯,王安石、韩绛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
二月丁巳,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中书撰大义式
颁行。置京东、西、陕西、河东、河北诸路学官,使之教导。
三月辛卯,遣使察奉行新法不职者。
四月癸酉,司马光权判西京留台。
六月,富弼坐格青苗法,徙判汝州。
七月,刘挚杨璯以反对新法罢贬。
十月壬子,罢差役法,行募役法。立选人及任子出官试法。
戊辰,立太学内外上舍法。
熙宁五年(公元一○七二年)
三月丙午,置市易务于京师。
五月丙午,行保马法。
八月甲辰,颁方田均税法。
熙宁六年(公元一○七三年)
三月庚戌,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王安石提举。吕惠
卿兼修撰,王雱兼同修撰。
六月己亥,置军器监。
十月辛巳,以王韶复熙河岷疊等州,神宗以玉带赐王安石。
十一月壬申,新法增吏禄所费,京师四十一万三千四百余缗,监司
诸州六十八万九千八百余缗,县官岁入财用无少损,民不加赋
而吏禄以给。
熙宁七年(公元一○七四年)
正月庚戌,军器监上所制兵械,皆精利。
四月癸酉,以旱权住方田、保甲。是时,监安上门郑侠上流民图。
丙戌,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吕惠卿参知政事。
十月丙寅,秋成,复方田、保甲,造五等簿。
熙宁八年(公元一○七五年)
二月癸酉,王安石复相。
六月己酉,颁王安石诗、书、周礼义于学官。
十一月丙戌,王安石以疾家居。
熙宁九年(公元一○七六年)
六月己酉,王雱卒。
十月丙午,王安石罢相,判江宁府。
从上表可知:(一)新法的推行,集中在熙宁二年至五年这四年里。(二)
当新法次第推行之后,为了给新法树立理论根据,熙宁六年修撰三经义。(三)
每一件新法的推行,都遭到激烈反对,反映政治斗争的剧烈性。
罢相以后,王安石在金陵闲居,有十年之久。这一段时间,王安石进行
了一些学术活动。字说二十四卷,是在这时间完成的。楞严经义解,当也完
成于此时。文集里有不少诗歌,写成于此时。有关一代史实的锺山日录八十
卷,当也完成于此时。
哲宗元祐元年(公元一○八六年),王安石卒于金陵。
第二节 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修撰三经义和字说
为了培养一批贯彻执行新法的人材,为了为新法树立理论根据,王安石
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就是改组太学和地方学校,在中央设立太学内外上舍,
在地方积极设立地方学校,并撤换一批不称职的师资,改派了一批经过遴选
的师资。改变科举制度,用经义和论策试士,废除了诗赋取士和烦琐的记诵
传住经学。第二件就是设置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